永豐寺

永豐寺

永豐寺,位於大連瓦房店市復州城鎮永豐塔西側,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該寺清朝末期定為復州八景之一,稱之為“永豐夕照”。

簡介

永豐寺原貌永豐寺原貌
復州城永豐寺,據碑文記載,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該寺建在復州城堯化鎮中部太平山山頂上,門朝西,北依古城,東偎永豐古塔,西對古城南門,地勢高爽,風景優美。復州八景之一“永豐夕照”即生此地。

建築

永豐寺,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寺內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山門殿、呂祖殿、財神殿、三聖殿、地藏殿共七座。另有鐘鼓二樓、古塔、城樓以及各代碑刻與之相映成趣,形成較為完整古建群。

永豐塔

修復後的永豐塔修復後的永豐塔
永豐塔位於永豐寺東側,是一座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全塔由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構成,塔高近三十米,塔身分為兩層,第一層塔身八角每面各有一個佛龕,每個龕內都安坐著一尊佛像,佛像身披紅布慈眉善目。佛像上方各有兩個飛天,每組飛天形態各異。第二層塔身至塔頂,塔檐逐層疊縮,密檐式磚砌共13層,每層8個稜角。每個稜角都插入木橛。在木橛的外端雕琢石樑,梁下拴著的鐵環上懸掛著風鈴。永豐塔13層檐角一共懸掛104隻風鈴,這些風鈴又稱為警鳥鈴,懸鈴是為了防止鳥類棲身塔身,叼磚絮窩。

遼興宗重熙十三年,永豐寺中一位大僧樂善好施,治病濟世,深受百姓愛戴,大僧在永豐寺修行期間,復州城地區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大僧圓寂後,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便修建了這座永豐塔,讓大僧安息在永豐塔下。

功用

據茅山道院負責人口述:永豐寺早期為佛教用,因此地曾出現過“永豐夕照”的奇景,被人尊為名剎,不少德高望重的名僧都到永豐寺修行。直到清代末,寺內還住有多名和尚。中期由道教管理,更名為太平觀,後又歸佛教用。明清時期,寺內香火極盛,不僅當地人,就連南京城裡人也到太平山的太平觀去焚香拜佛。堯化地區至今仍流傳這樣的歌謠:“出了太平門,走過太平路,過了太平橋,上了太平山,燒上太平香,一年得太平。”清末和民國時期,寺內仍有佛教徒居住,最後一名僧人因寺廟遭毀,搬遷至太平山西的田家邊居住。1958年,因寺舍幾近坍塌,鄉民將寺中磚木拆走,在堯化鎮前新塘建成一所國小。

詩詞描述

有一首律詩曾描寫永豐寺的景色:古剎巍峨鎮永豐,佛前夕照殿凌空,六朝金碧浮屠老,一抹胭脂造化工。薄暮四維山色紫,落暉半點塔巔紅;地臨南郭依城關,月夜來游八景中。

文化工作者靠化緣重建

重建後的復州永豐寺重建後的復州永豐寺
1993年,文化工作者金延年決心修復永豐塔,重建永豐寺,並且將重修後的永豐塔和當地的旅遊行業相配套。

為了復原永豐寺,金延年找到了復州城當地12位80歲以上的老人,組織老人們一起回憶古寺的原貌。根據他們的回憶整理好詳盡的資料後,他便找來了兩個美術老師,按照1:150的比例,耗時一年零八個月製作了一個“復州古城沙盤模型”。在製作模型的過程中,金延年復原了永豐寺和永豐塔的原貌。

有了雛形,完成了設計圖紙後,金延年四處奔走籌集資金,最終有人願意出資280萬重建永豐寺。但當時並沒有立馬給錢,說年底先給80萬,剩下的200萬分期給。就這樣,1993年,金延年的重建工程打著白條開工了。

為了填補工程款,金延年不僅自己往裡搭錢,還四處向鄉親們“化緣”籌錢。工程的進度很快,不出半年,就到了真正需要花錢的時候了。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出資人竟出了岔子,說好的280萬工程款一下子全部變成了泡影。就在金延年走投無路的時候,當地的一位企業家找到了金延年,表示自己願意出一部分資金幫助修復工程。金延年用“化緣”來的工程款填補上了以前的窟窿,又繼續開工了。經過了一年多的重建,永豐寺恢復了以往的風采。

2001年,金延年又主持修復了永豐塔,如今,這古塔和古寺成為了當地保存最好的古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