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落葉

水龍吟·落葉

《水龍吟》出自李白詩句“笛奏水龍吟”。水龍吟又名《龍吟曲》、《莊椿歲》、《小樓連苑》。一百零二字,前後片各四仄韻。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聲,結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此調句讀各家不同,《詞譜》分立二譜。起句七宇、第二句六字的以蘇軾詞為正格。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韻,下片十一句五仄韻。上下片第九句都是一字豆句法。起句六字、第二句七字者,以秦觀詞為正格,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韻,下片十句五仄韻。後結作九字一句,四字一句。此調氣勢雄渾,宜用以抒寫激奮情思。

作品信息

【名稱】:水龍吟·落葉
【作者】:王沂孫
【朝代】:
【體裁】:

作品原文

水龍吟·落葉 
曉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國淒涼早。
蕭蕭漸積,紛紛猶墜,門荒徑悄。
渭水風生,洞庭波起,幾番秋杪。
想重厓半沒,千峰盡出,山中路,無人到。
前度題紅杳杳,溯宮溝、暗流空繞。
啼螿未歇,飛鴻欲過,此時懷抱。
亂影翻窗,碎聲敲砌,愁人多少!
望吾廬甚處?
只應今夜,滿庭誰掃?

作品賞析

落葉是王沂孫在這首《水龍吟》中所吟詠的主題。紅染吳江楓、空谷佳人、二月殘花、秋日斜照和冷枝醉舞。通過這種境界的創造,表現了詞人在南宋末期對現實難排的抑鬱之情和淒涼境地。
“曉霜初著青林”以景帶情,用筆簡練,而輪廓頓明。作者在不經意如實地描摹出來自然景色:青林遭早霜,秋風掃落葉。作者又因景生情,心中升起一股莫明的淒涼之情。“望中故國淒涼早”,無限心事,隱藏其中。點明作者主旨。 ; 
“故國淒涼早”數字,猛一看,借秋初大自然的蕭索景象。寫朝代之替換。這景象不但指自然景象,也應包括社會景象在內,這是第一層。而淒涼的景象正應照詞人的萬端愁緒,這是第二層。此詞似詠落葉,實則藉以抒發心中對故國的思念,同時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 
為將“淒涼”落到實處,上片連用幾個與落葉有關的典故,使言辭雖簡,但寓意深刻而豐富。“蕭蕭漸積”這裡借指落葉,實暗用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登高》)詩意。“紛紛猶墜”類與范仲淹《御街行》中“紛紛墜葉飄香砌”“渭水風生”用賈島“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憶江上吳處士》)詩意:“洞庭波起”則借用屈原“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湘夫人》)詩意。幾個典故緊扣落葉,有著內在聯繫,毫無游離之感,而且補足上句“故國淒涼早”。“想重厓半沒,千峰盡出,山中路,無人到,”用“想”作領字,領“重厓”以下數句。陳廷焯分析此詞,推斷“重厓”或即指宋亡時陸秀夫負帝昺赴海自殺的厓山(在今廣東新會),以此詞寫時南宋則亡,則或有此意。 ; 
上半闕著力於寫景。下半闋重在抒情。“前度題紅杳杳”,借用紅葉題詩的故事,暗示故宮的冷落。 ; 
《雲溪友議》載:唐宣宗時,中書舍人盧渥於應試之歲,偶而在御溝中拾到一片紅葉,上題一絕句:“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後盧渥得一遣放的宮女,正是題詩之人。但細加揣摩,就會發現這一典故運用得十分巧妙。“前度”說明象從前那樣宮女題紅之事已不再見,故宮的冷落表明朝代更迭,給人們留下更加廣闊的聯想餘地。 ; 
“啼將未歇”以下六句則是實寫。螿即寒蟬。近處,寒蟬低吟;遠處,飛鴻哀鳴。蟬吟鴻鳴仿佛交織成一首深秋寒夜的協奏曲。眼前的翻窗亂影,滿階枯葉,使人愁思滿腸!“愁人”不單指詞人自己,包括與他一樣經歷苦難的人們。 ; 
《四溟詩話》說:“結句如撞鐘,清音有餘。”結句到位,確能產生餘音裊裊的藝術效果。此詞結尾“望吾廬甚處?只應今夜,滿庭誰掃?”提出問題,而不作回答,留下“空白”,作者是讓讀者自己通過想像加以補充。“滿庭誰掃”字淺意深,悲愁中摻雜著惆悵,哀怨中挾帶著孤獨,複雜的情感,也難以卒言。王孫是宋末元初人。宋亡後雖再仕元朝,但他在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仍是深沉的故國之思。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嫻熟的筆法,使主觀和客觀融洽,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使其故國之思表達得自然而深刻。

詞牌格律

定格: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句或韻),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註:“()”表示這裡面的字可平可仄。“”表示為韻腳。 
變格:
中平平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
中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
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中平平仄。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

作者簡介

王沂孫
字聖與,號碧山,又號中仙,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年輩大約與張炎相仿,入元後曾任慶元路學正。有《花外集》,又名《碧山樂府》。他雖然做了元朝的官,心理卻很複雜,在他的詞中,也仍有許多是寫故國之思的。只是這種情緒,並不是簡單地表現為對宋王朝的懷念或民族意識,而是同世事無常、興亡盛衰不由人意的滄桑感融合在一起,同時又滲透了個人在歷史巨變中無可奈何、只能聽任擺布的淒涼感。在寫作手法上,他比周密張炎寫得更隱晦、含蓄,常常借甲詠乙,藉此喻彼,看上去大多只是詠物、寫景以及寫男女戀情,而在隱隱約約之間,用些特殊的筆法,暗示詞中埋藏得很深的真實想法與情感。如《眉嫵·新月》中“千古盈虧休問。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齊天樂·螢》中“漢苑飄苔,秦陵墜葉,千古淒涼不盡”,《天香·龍涎香》中“訊遠槎風,夢深薇露,化作斷魂心字”等,都是如此。其中《齊天樂·》借蟬詠懷,嘆息歲時變遷的無情,自述“清高”、“淒楚”,最為人稱道。正由於王沂孫是以深隱的筆法抒發複雜的情感,所以詞的結構特別地曲折,語言也特別地精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