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觀音

水月觀音

水月觀音是三十三觀音之一由於此尊觀音之形像,多與水中之月有關,故被稱為水月觀音水月觀音,又稱水吉祥觀音,或水吉祥菩薩這是觀世音一心觀水相的應化身。【出自】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蘭麝香仍在,佩環聲漸遠。東風搖曳垂楊線,遊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開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觀音現。”

基本信息

解釋

水月觀音水月觀音

佛經謂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不同形象法身,畫作觀水中月影狀的稱水月觀音。見《法華經·普門品》。後用以喻人物儀容清。

出處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蘭麝香仍在,佩環聲漸遠。東風搖曳垂楊線,遊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開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觀音現。”

示例:吳宮西子不如,楚國南威難賽。若比~,一樣燒香禮拜。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

簡介

水月觀音為三十三觀音之一。由於此尊觀音之形像,多與水中之月有關,故被稱為水月觀音。

水月觀音,又稱水吉祥觀音,或水吉祥菩薩。這是觀世音一心觀水相的應化身。其形像有多種。有一種是站立在蓮瓣上,蓮瓣則漂浮在海面,觀世音正在觀看水中之月。另一種是以蓮華坐姿趺坐在大海中的石山上,右手持未敷蓮華,左手作施無畏印,且掌中有水流出。此外又有坐相、三面六臂相等種。其所以命名為水月觀音的緣由,也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因為其形像作觀看水中之月狀,也有說是由於其形像浮在海上,猶如水中之月云云。

水月觀音的圖像在敦煌千佛洞中曾被發現。法國羅浮宮美術館收藏有其中最古老的一種,相傳是唐代中葉所作。

由來

水月觀音水月觀音

一天,觀音菩薩來到姑蘇城(今南京),看到因為戰火,有數十萬百姓遭到金兵的殺害。

觀音菩薩心生慈悲,要施法力解救這些冤魂。於是,菩薩化作一個美麗的婦人,手持楊柳淨瓶,來到冤魂集中的地方。她用石頭疊成數丈高的高台,然後跏趺於石台之上,念誦《大悲咒經》。每念一千遍,菩薩便用楊柳在淨瓶中蘸一下甘露,灑向空中;然後插好楊柳,繼續誦念。

當地百姓看見一個美麗的婦人建台念經,十分不解,於是在旁圍觀,並且議論紛紛。觀音菩薩對眾人說道:“你們現在受金人欺侮,有數十萬人冤死,非常可憐。這些亡魂三界不收,六道不管,流散在外。我今天有緣來到此地,決心超度他們,所以發願築台,誦經四十九天,遍灑楊柳甘露,使他們早日脫離苦海。我既不是要募捐,也不是要化齋。等四十九天后,我再與你們詳細解說。”眾人知道她是在無償替姑蘇人做功德,就不再議論了。  

四十九天后,菩薩誦經期滿,眾人也如期而至。觀音菩薩向眾人詳細解說了所誦經文。其中一人悟到:這個美麗的婦人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於是,他走上前拜道:“我聽說觀音菩薩時常雲遊人間,常常現出寶相,不知今天我們是否有福氣得見您的真身?”菩薩說道:“可以。”然後指了指河邊:“那河水中央不就是菩薩嗎?”

眾人順著菩薩指的方向望去,看見水中有一個影子,呈現出觀音菩薩的寶相。眾人急忙下拜。當時水中正巧有一輪月影,非常明亮,菩薩的寶相漸漸隱沒於月影中,慢慢消失了。等到大家起身,發現石台上美麗的婦女也消失了。眾人這才明白,美麗的婦女正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於是,眾人在菩薩誦經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寺廟,觀中供奉著一尊觀音菩薩誦經灑水的法像,民間稱之為“灑水觀音”或“滴水觀音”。

在河邊看到菩薩現出寶相的人中有一位擅長繪畫的人,名叫丘子靖。他為了讓世人看到菩薩的寶相,就將菩薩在水月中的呈現的寶相用工筆畫出,所繪製的畫作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眾人無不叫絕。這幅水月中顯現的觀音菩薩像,世人稱之為“水月觀音”。後來,百姓紛紛向丘子靖求畫,並在家中供奉。  

至今,蘇杭一帶的民間所供仍以水月觀音居多。

道場

三亞南山寺三十三觀音堂為其設有道場。

相關內容

水月觀音水月觀音菩薩像——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首都博物館“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的元代展廳內,有一件觀音菩薩像特別引人注目,它就是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件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於西城區定阜大街西口。菩薩像頭戴寶冠,寶冠上有小化佛,已殘。額頭寬闊,雙目微閉,端莊慈祥,氣質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態優美,這種姿勢的觀音一般稱為水月觀音。觀音上身穿袈裟,下身著長裙,胸前及衣裙上飾聯珠瓔珞,手腕戴臂釧,全身裝飾十分繁縟。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質潔白細膩。

水月觀音之由來,目前學術界一致認為與中唐畫家周昉有關。周昉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觀自在菩薩,而“妙創水月之體”,並在各地很快流傳開來,成為後世三十三觀音之一。晚唐、五代時期水月觀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畫中能夠見到。北宋以後水月觀音的影響日漸擴大,成為後世觀音造像最常見的表現形式之一。

“水月”意為“水中之月”,在佛經中寓意佛法皆無實體。身後的一輪圓月可以說是水月觀音的標誌。水月觀音在早期佛教經典中並沒有出處,是佛教傳到中國後,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而產生的。五代時期所見的水月觀音為男性形象,面部有鬍鬚。宋代人們對水月觀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間各個階層,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所見水月觀音形象已演變為女性形象,面容嬌美,體態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滿了智慧和慈愛。

元代元世祖信仰藏傳佛教,將藏傳佛教視為國教,於是在全國範圍內廣建寺廟,塑造佛像。同時在景德鎮和龍泉窯也燒造了大量的瓷質佛像,如釋迦牟尼佛像、觀音菩薩像、佛龕等,水月觀音菩薩像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窯創燒的釉色品種,青白釉來源於瓷器的釉色,又稱影青,是介於青白之間的一種釉色,青中泛白或白中閃青,故稱。釉面瑩潤如玉,敲之聲音如磬,被當時人稱為“假玉器”。多見刻花、劃花及印花裝飾,並有各種各樣的瓷塑。元朝在瓷業產區景德鎮設浮梁瓷局,專門生產宮廷及皇家用瓷,燒造出了像青白釉觀音菩薩像、青白釉多穆壺及一些藝術水平較高的青花瓷,對景德鎮制瓷業進行了統一管理,促進了元代瓷業的發展。

瓷塑的燒造是一個較為複雜的過程,面部模印,頭部以工具刻劃出髮絲,身前瓔珞紋採用聯珠裝飾貼塑而成。水月觀音菩薩像的製作採用了模印、刻劃、貼塑等多種工藝相結合的手法,充分表現出元代瓷塑的特點。

盤點觀音菩薩的千面形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