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面觀音

十一面觀音,Ekādaśa mukhānām Avalokiteśvara,六觀音之一,主救濟阿修羅道,給眾生以除病、滅罪、增福之現世利益。總之為除惡導善,引眾生入佛道之菩薩。十一面觀音,共十一張面孔,分五層排列。十一面觀音的造像標準,諸經描述極為接近。十一面觀音殿,為仿明代重檐五開間建築,內供9米高的十一面觀音像及觀音八化身(立、坐像,高4米)。十一面觀音殿的格子門上,就雕有出自《白國因由》中的“觀音十八變”,圖文並茂,精雕細鑿,堪稱珍品。

基本內容

十一面觀音

十一面觀音在六觀音之中,主救濟、破修羅道,給眾生以除病、滅罪,求福現世利益。總之為除惡向善,引導佛道之菩薩。十一面觀音的經典主要有二種四部,即北周保定四年(564)天竺僧耶舍崛多譯《十一面觀音神咒經》,唐永徽四年(653)阿地瞿多譯《陀羅尼集經》卷四之經,唐顯慶元年(656)玄奘譯《十一面神咒心經》。此三種經其實都是出自《金剛大道場經》同本異譯,唐慧沼還對玄奘譯本作過《義疏》。唐不空譯有三卷本《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北周譯經後並未滸,初唐高宗、武周時僅三年間即出兩經,而十一面觀音畫像亦現,如敦煌石窟就從初一直到西夏,都有此經變壁畫流行。

關於觀音十一個頭面之寓義表征,一說以為以左右十面表示因位十地,最上一面表十一地佛果,以便使一切眾生轉明為十一品,得十一地佛果。藏傳佛則有一說,羅剎鬼有十個腦袋,非常狂妄自大,觀音變成十一個頭,將其降服(《造像量度經》)。

經中說持誦此《神咒經》,現世可得十種果報,或如《念誦儀軌經》說可得十種勝利。即離諸病、如來攝受等。經中還說可得臨終見佛、不墮地獄。不非命終,得生極樂世界四種功德。這些功德勝利,使十一面觀音信仰迅即播揚。現陝西西安花塔寺(原寶慶寺)、天津薊縣獨樂寺、河南洛陽龍門、山西太原天龍山、四川資中、新疆吐魯番、甘肅敦煌石窟為多。

十一面觀音的造像標準,諸經描述極為接近。耶舍崛多、阿地瞿多、玄奘所譯皆出一本,自然大同小異。其中皆說須用白旃檀作像,當前三面作菩薩容,左三面為忿怒相、右三面狗牙上出,後一面作大笑,頂上一面作佛面。慧沼釋疏為:前三面慈相,見善眾生面慈心,大慈與樂;左三面嗔面,見惡眾生而生悲心,大悲救苦;右三面白牙上出面,見淨業者發希有贊,勸進佛道;後一面暴大笑面,見善惡雜穢眾生而生怪笑,改惡向道;頂上佛面,對習行大乘機者而說諸法,究竟佛道。

諸經中還對造像儀軌持物等作出具體規定。圖樣可見於《胎藏界曼荼羅》中。而藏傳佛教中十一面觀音多為八手,背後環列呈放射狀。觀音之頭較大,層層堆逫疊形同寶塔,也是漢藏像式的區別處。敦煌壁畫中十一面排列多種多樣,細節不盡合經軌,初盛唐畫中多僅菩薩面,中晚唐及五代像多有忿怒利牙面,而最後一笑面則難以表現。觀音所執法器與手印中,澡瓶、柳枝和施無畏、與願印皆有,中晚唐以至五代時不僅有托日精摩尼、月精摩尼,還有錫杖、寶珠、三叉戟、寶缽、數珠、羂索、蓮花、骷髏杖,以及施財寶、施甘露、合掌等手印。這些畫面細節並不合乎十一面像經軌,卻是從別的觀音經軌所來,其中體現出的規律性很有趣味。

此經變畫中的眷屬像亦是豐富。初唐僅有數菩薩,中唐有了日光與月光菩薩,晚唐出現有天王、忿怒尊、龍王、婆藪仙、功德天、毗那野迦與金剛面天。五代時眷屬更多,多種菩薩如常精進、不休息、妙吉祥、延壽命還有彌勒。《普門品》中化現居士身、宰官、四眾身等移入此經變中。晚唐時眷屬像頗似千手經變,其中亦反映不同觀音經變間的滲化現象。曼荼羅壇場在阿地瞿多譯本中有複雜詳細的描述,內外兩院,數十身造像,僅有部分見於經變眷屬之中,全部曼荼羅畫未有表現。

十一面觀音殿,為仿明代重檐五開間建築,內供9米高的十一面觀音像及觀音八化身(立、坐像,高4米)。

觀音:觀音是“觀世音”的略稱,又譯作“觀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到唐代,因避李世民之諱,略稱“觀音”。觀音的職責是拯救一切苦難的眾生,使他們得到解脫。被人們尊稱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阿彌陀佛合稱“西方三聖”。觀音的道場在普陀山。觀音初期是一位“善男子、威猛丈夫”,臉作男相,並有絡腮鬍子,南北朝以後,為男身女相,有蝌蚪形的小鬍鬚。到宋代以後,完全女性化,成面容端莊雍容華貴的貴婦人形象。傳說觀音有“六觀音、三十三觀音、三十三身”的說法。

南詔大理國時期的觀音信仰,源遠流長,地方文化色彩濃郁。三塔出土文物中菩薩像78尊,觀音像達58尊,《張勝溫畫卷》共136頁中,就有21頁與觀音有關,占1/7。

觀音信仰在大理地區深入人心,對觀音的崇拜超過了對佛的崇拜,觀音建國論、觀音傳教論、觀音拯救論等三論表現出觀音與大理人的淵源。

十一面觀音殿的格子門上,就雕有出自《白國因由》中的“觀音十八變”,圖文並茂,精雕細鑿,堪稱珍品。

十一面觀音,共十一張面孔,分五層排列。一面,化惡有情;二面慈面,化善有情;三面寂靜面,化導出世淨業。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第十面為暴笑面,表示教化事業需要有極大威嚴和極大意志方能無懈而有成就。最上一面為佛地,功德圓滿。傳說,天寶戰爭中,觀音託夢閣羅鳳,鑄十一面觀音像,才退敵軍,拯救了南詔國。

觀音八化身分別為:

救苦觀世音菩薩、除怨報觀音菩薩、南無尋聲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音、易長觀音、南無孤絕海岸觀音、普陀落山觀世音、建國觀音。

大海寺十一面觀音

1976年3月滎陽大海寺舊址出土的菩薩造像之一。膝以下殘缺,存高1.71米。高髮髻,面相豐滿圓潤,有白毫。髮髻正面刻8個小頭像,最上面的是高肉髻佛像頭,其下7個作菩薩裝束。左耳後刻兇相面,右耳後刻善相面。上身穿衫,飾項圈,戴臂釧、手鐲,腰束長裙,挽結於腹前。肩雕六臂,其中兩手合十於胸前,作說法相,兩臂下垂於體側。雕刻細緻,肌膚豐滿,質感強烈,形象準確,體態嚴肅大方,衣紋皺褶清晰,線條陰陽相間層次分明,過渡自然而又嚴謹。據《成菩提集》記載:“十一面觀音,密宗稱‘變異金剛’六觀音之一。三面當前,面作慈悲相,右邊三面作威怒相,左邊三面利牙出相,後有一面作暴笑容,最上一面作如來相(阿彌陀佛),冠中有化佛。”該造像與記載基本相符,所不同者,是此相集中突出在正面相上。密宗造像現存不多,這尊造像對研究密宗造像藝術具有重要價值。現存河南省博物院。

盤點觀音菩薩的千面形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