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學年譜

名稱

水文學年譜

內容

約公元前3500~前3000年
古埃及在尼羅河開始觀測水位。
中國浙江餘姚河姆渡有地下水井。
公元前1400年前後中國殷墟甲骨文記載雨、泉和洪水
公元前7世紀中國的管仲提出河流分類法。
約公元前4世紀印度開始觀測雨量
約公元前5世紀~前3世紀中國編著《山海經》和《尚書·禹貢》,記載中國的河流及其水文地理
公元前251年中國的李冰在都扛堰用石人水尺觀測水位。
約公元前239中國在《呂氏春秋》中較完整地記述水文循環概念。
公元前221~前206年中國秦代在《田律》中規定全國各郡縣呈報降水量的制度。
公元4年中國的張戎提出黃河泥沙的定量概念,指出黃河水濁,一石水六斗泥。
公元88年前後中國的王充提出水文循環和潮汐成因的科學解釋。
公元1世紀古希臘的希羅(亞歷山大城的)提出河流的流量取決於流速和過水斷面面積。
公元223年中國在黃河支流伊問龍門崖壁石刻記錄洪水。
約公元527年中國的酈道元著《水經注》,記錄1252條河流水文地理。
公元764年中國在四川涪陵白鵲粱開始用石刻記錄長江最枯水位。
公元805年前後中國的柳宗元著《天對》,闡明水文循環和海水不溢出的道理。
公元1247年中國的秦九韶著《數書九章》,記述全國州縣用天池盆、圓罌測雨及竹籠測雪和雨雪深度計算方法。
公元1342年中國的李好文著《長安志圖》,記有計算流量的單位名“徼”。
公元1424年中國全國採用測雨器觀測雨量。
公元1442年朝鮮全國採用統一製作的“測雨器”觀測雨量。
約公元1500年義大利的達·芬奇提出水流連續性原理,並提出用浮標法制流速。
公元1535年中國的劉天和創製“乘沙量水器”,取含沙水樣。
公元1610年義大利的聖托里奧創製第一台流速儀。
公元1639年義大利的卡斯泰利創製歐洲第一個雨量筒,開始觀測降水量。
公元1650年死海開始觀測水位。
公元1663年英國的雷恩發明自記雨量計。
公元1674年法國的佩羅發表《泉水之源》一書,提出塞納河流域年雨雪量為年徑流量的6倍。
公元1680年前後中國的陳潢提出流量計算方法。
公元1687年英國的哈雷創製蒸發器測量海水蒸發量,估算了地中海的水量平衡。
公元1724年中國北京開始記錄逐日天氣和降雨雪的起迄時間、入土雨深,即著名的歷時180年之久的雨雪分寸記錄。
公元1732年法國的皮托發明新的測速儀——皮托管。
公元1736年中國繪製以寸計的降水量等值線圖。
公元1738年瑞士的伯努利父子發表水流能量方程,即著名的伯努利方程。
公元1746年黃河老壩口設立水志即水尺觀測水位並報汛。
公元1775年法國的謝才發表明渠均勻流公式,即謝才公式。
公元1790年德國沃爾特曼發明流速儀。
公元1802年英國的道耳頓提出蒸發與水汽壓的關係,確立了道耳頓定理。
公元1840年瑞士的阿加西於瑞士溫特阿爾冰川建立世界第一個冰川研究站。
公元1841年中國北京開始用現代方法觀測和記錄降水量。
公元1850年法國的貝爾格朗用相應水位法作洪水位預報。
公元1851年愛爾蘭的莫萬尼提出推理公式,計算小流域的最大洪峰流量。
公元1856年法國的達西創立地下水滲流理論的基本定理,稱達西定律。
公元1863年法國的裘布衣提出井的平衡水力學方程式。
公元1865年
法國的巴贊提出計算謝才係數的巴贊公式。
中國長江漢口設立水位站,為中國現代水位觀測的開始。
公元1869年瑞士的岡吉耶和庫特爾提出計算謝才係數的岡吉耶—庫特爾公式。
公元1870年美國的埃利斯發明旋槳式流速儀。
公元1871年法國的聖維南提出水流連續方程組,即著名的聖維南方程組
公元1876年瑞士福雷爾用流體力學公式計算湖泊波漾。
公元1885年
美國的普賴斯發明旋杯式流速儀。
瑞士的福雷爾發現湖泊異重流。
公元1888年奧地利的福希海默爾作地下水流網圖。
公元1889年愛爾蘭的曼寧提出著名的水力學計算公式,稱曼寧公式。
公元1899年英國的斯托克斯提出泥沙沉降速度公式,稱斯托克斯公式。
公元1900年美國的塞登提出洪水波速的計算公式,稱塞登定理。
公元1911年美國的蒂森提出計算面平均雨量的蒂森多邊形法。
公元1914年美國科學家黑曾首先用正態機率格紙選配流量頻率曲線,把機率理論引入水文計算。
公元1919年美國的米德提出降水量頻率分析法。
公元1921年英國的泰勒提出紊流擴散理論。
公元1923年美國的邁因策爾提出地下水保證產水量的概念。
公元1924年美國的福斯特提出皮爾孫3型頻率曲線分析方法。
公元1926年美國的鮑恩提出由能量平衡推求蒸發量的方法。
公元1931年蘇聯的韋利卡諾夫提出等流時線概念。
公元1932年美國的謝爾曼提出單位過程線法。
公元1933年美國的霍頓提出下滲理論曲線,稱霍頓下滲公式。
公元1934年蘇聯建立瓦爾代徑流實驗站。
公元1935年
美國的麥卡錫提出用於河道流量演進計算的馬斯金格姆法。
美國的泰斯提出井的非平衡水力學計算公式,即泰斯公式。
公元1935年美國的霍伊特提出隨機水文過程移動平均模型。
公元1938年美國的斯奈德等提出綜合單位線方法。
公元1939年美國的摩根與赫林霍斯提出分析單位線的S-曲線法。
公元1941年貢貝爾提出水文資料頻率分析中的極值分配曲線。
公元1945年美國的克拉克首先提出瞬時單位線的概念。
公元1948年英國的彭曼提出推求水面蒸發量的公式,稱彭曼公式
公元1950年
美國的漢斯·愛因斯坦提出懸移質和推移質輸沙率公式。
美國的貝爾徹等人提出用中子散射法測定土壤含水量。
公元1951年美國的柯勒和林斯雷提出暴雨徑流多變數合軸相關圖。
公元1957年
愛爾蘭的納什提出瞬時單位線,用數學語言描述流域匯流過程。
蘇聯的加里寧提出用特徵河長推導的時段單位線方法用於流域匯流計算。
中國出版《洪水調查和計算》,開始進行全國範圍的歷史暴雨洪水調查
公元1959年中國在新疆烏魯木齊河源建立起中國第一個高山冰川研究試驗站。
公元1965年
中國的錢寧提出判別遊蕩性河流演變特性的綜合遊蕩指標。
國際水文十年開始活動。
公元1971年
世界氣象組織業務水文計畫開始執行。
美國建立全國集中式的水文資料存貯檢索系統。
公元1972年美國開始利用衛星傳送水文資料。
公元1975年國際水文計畫開始執行。
公元1984年
中國的錢寧提出中性懸浮質、層移質等泥沙運動的新概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北京成立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