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門

狹義的寧武關,就應當是寧武縣城,亦即寧武關城。 直到解放初期,在縣城東門處城頭嵌有一塊“寧武關”的磚刻橫匾。 清初,改寧武關為寧武營,雍正3年(1725年)設寧武府,轄寧武、神池、五寨、偏關四縣。

簡介

山西寧武縣地名,位於城區中部。
寧 武 城
2006-12-02 20:32寧武建設局 馬桂林

相關

說到寧武,人們就會期望息武寧人,想到歷史上經歷的血雨腥風,想到曾經無數次發生過的惡仗和戰爭。想到你來我往,朝政夕改的演變。寧武自古能夠引起各朝各代重視的地方就在於它的軍事戰略地位,寧武的出名主要就在於寧武關的存在,就在於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遊牧文明在此的交匯、爭鬥、排斥、融合和共同發展。因此,軍鎮文化是寧武歷史上的一個永恆主題。境內有早於秦長城的趙長城,有從東魏、北齊、隋、宋、明一直延續使用的歷代長城。還有各個時代星羅棋布的城、堡、寨(東寨、大寨、山寨等)、屯(有十多個)、坊(軍馬坊)、營(頭、二、三馬營、蘑菇營等)、口(陽方口、壩門口等)、關(蒯屯關等)組成了寧武境內的防禦體系,維護著中原華夏文明的繁衍生息。寧武公認為三晉的門戶,是北疆內長城的三關之一,介於左邊偏關,右邊雁門關之間,三關之間一旦有事,呈馳高度,左右呼應,隨處堵截,在三關中有重要的區位優勢和戰略地位。乾隆版《寧武府志》在事考卷中記載,總督侍郎翁萬達在《邊關總圖說》中寫道:“……全晉以大同為藩籬,以三關為門戶,而寧武為中路,尤三關之砥柱也,藩籬不固則堂奧不安,砥柱失守則門戶不固。固嘉靖中大同失守,敵知寧武兵單,由此入犯太原忻代等處無寧。歲當事因議增大同兵馬,每歲防秋時巡撫駐寧武,後復置大將屯重兵居中策應。誡謂守大同者守三晉,守寧武者守三關也。”
狹義的寧武關,就應當是寧武縣城,亦即寧武關城。直到解放初期,在縣城東門處城頭嵌有一塊“寧武關”的磚刻橫匾。明末李自成大戰寧武關即由東城打開缺口入城。據《三關志》記載,關城的建築是先立關,後建城內的官署、學堂、糧倉、軍庫之類,如今這些遺留建築均在縣城西部。由此可以判定,其先建的關城應在縣城的東部,縣城的西部應是其後逐步擴建的。
據明成化《山西通志》記載,寧武關城的建築應當是在明成化2年至4年(公元1466年-1468年)。其寧武關名稱來自於古寧武軍口(即托蓮台)。寧武關建成之後,於1514年由三關兵備張鳳翊在寧武城西一里山崗上修築了寧文堡,與寧武縣城互成犄角之勢。1574年又在寧武關城以北的華蓋山頂修築了護城墩。1606年又以磚包砌了城牆,加固了關城,並在關城兩頭築東關西關,至此,寧武關防禦工事日臻完善。
清初,改寧武關為寧武營,雍正3年(1725年)設寧武府,轄寧武、神池、五寨、偏關四縣。1726年,寧武知府郎瀚主持在七百戶街修建了寧武府衙(今縣政府所在位置)。由於清朝統治者,就是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他們入主中原以後,北方邊境得到安寧,其舊有長城,關隘的防務功能馳廢,舊有軍事設施受到了自然和人為的毀壞,新建軍事設施已無必要。所以,清王朝(元朝也是如此)統治期間,寧武的軍事戰略地位大不如前。民國革命,抗日戰爭,國共戰爭期間,寧武的地位又顯得至關重要。
寧武城作為寧武地區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特別是明清以來,其縣城建築迅速發展,其規模逐步擴張,影響廣泛,名聲遠揚,在“七•七”事變前(抗日戰爭),城市未遭到破壞,其規模極為可觀。當時縣城為內外兩羅城,內羅城城門四座,水口門兩個,外羅城城門7處。城內有大小商號作坊40餘家。街道東西走向,依次平行排列,由南而北,以水口門為界,東邊大街依次為2、4、6、8百戶,西邊大街為頭、3、5、7、9、百戶。百戶之稱始自明景泰元年(1450年)設立寧武守御千戶所時(所為明代軍政合一的行政單位、相當於後來的縣)百戶為千戶的下屬行政區劃單位。當時城內有府衙、縣衙、府文廟、縣文廟、考院,參將府、書院、守備署,萬壽亭、鼓樓等機構建築。城內及其周圍寺廟林立,多達64座。主要有西關的石佛,橫山、萬佛、彌陀、福寧、石堂、孤魂等寺,有天主、眼光爺、三義、山神等廟及二聖閣。在東城門附近有馬王、關帝、眼光爺廟。在南門外有河神、九仙、三關,石王、觀音、老龍王,老爺、財神,大周武等廟。在城北以華蓋山為主的周圍山谷和城內街巷中,有圪洞子娘娘廟、白衣庵岳王廟、火神廟、萬義倉、文昌寺、延慶寺、府城隍廟、關帝廟、九仙爺廟、節孝祠、戰神廟、瘟神廟、風神廟,還有河南呂祖廟、七百戶萬壽宮、周公祠、大仙廟、五百戶觀音廟、二百戶娘娘廟、和平街龍王廟、河神廟、閣兒上、小周武廟、東關正閣兒上、關公廟、馬王廟等,此外,還有社稷壇,先農壇、歷壇、八臘廟和劉蒙將軍廟等祭祀場所。從以上就可認看出當時寧武城的豪華與繁榮。
對寧武城的大規模破壞始於1937日本人侵占寧武城後,1937年陰曆8月28日,日本占領縣城後,在城內瘋狂姦淫、燒殺、據史料記載短短几天有4000餘名無辜百姓被殺,80處平房院落及8座寺廟被燒為瓦礫灰燼(如二聖閣),古城滿目瘡痍。之後,日偽縣長楊道一又將城樓及城內十座重要寺廟拆毀,供日軍使用。據存於縣法院的《楊道一檔案》記載,主要有1938年拆毀明代城樓6座、每座18間,1938年3月又將城內娘娘、城隍、關帝、馬王、真武、文昌、太公、火神、文廟、岳廟等十座大廟,總計大小殿宇260多間拆毀,供日軍軍需。後來對寧武古蹟的嚴重破壞發生在1966年6月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大浩劫,在破“四舊”(舊文化、舊思想、舊習慣、舊傳統)的名義下,對文物古蹟進行肆無忌怠的大破壞,以及其後對城市建設放任自流,隨意進行導致的破壞。如東城門、西城門、北城門、南城門、延慶寺、南城牆、西城牆、東城牆、縣衙水口門、府衙、呂祖閣、財神廟等等的拆毀。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今的寧武城,除了有心的當事人記憶和文獻記載外,已是最平庸不過的山區小城。即便如此、昔日寧武城的輝煌還是充斥於各種史志、書籍、傳說和故事之中。
鑒於寧武關城在歷史上的重要意義,1986年8月18日,寧武關城的標誌性建築物,位於城中心的鼓樓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