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甙類抗生素

氨基甙類抗生素

氨基甙類在胃腸道不吸收或極少吸收(<1%)。口服後血藥濃度很低,可用於胃腸道消毒,但在腎功能損害時,多次口服或直腸內給藥,血藥濃度可蓄積至中毒水平。肌內注射後氨基甙類吸收迅速且完全。30~90分鐘達到峰濃度。常用的氨基甙類藥代動力學參數見表40-1。

氨基甙類抗生素

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西梭黴素妥布黴素丁胺卡那黴素乙基西梭黴素等抗菌素 在化學結構上都是具有氨基糖分子與非糖部分的苷元結構而成的苷,因此統稱氨基糖苷類抗菌素.

氨基苷類抗生素的共性

1.化學結構基本相似,鹼性,易溶於水, 性穩定
2.抗菌譜極相似:對革蘭氏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均有作用,主要對革蘭氏陰性菌有強抗菌活性,在鹼性中作用增強,靜止期殺菌強
3.抗菌原理相同:主要阻礙細菌蛋白質的合成而殺菌。

氨基甙類抗生素氨基甙類抗生素

(1)始動階段:抑制70s始動複合物的形成
(2)肽鏈形成階段:與30s亞基結合,使mRNA密碼錯譯
(3)終止階段:抑制肽鏈的釋放
4.體內過程基本相似:口服難吸收,在腸內成高濃度;肌注或皮下注射給藥吸收迅速;主要分布於細胞外液;在 腎皮質及內耳外淋液濃度較高,體內不被代謝,大部分以原形從腎泄.
5.易產生抗藥性,可產生完全或部分交叉藥性,產生機制是由於細菌產生鈍化酶 (1)單向交叉耐藥性:鏈黴素 慶大、卡那(2)單向交叉耐藥性:慶大 卡那
主要不良反應:耳毒性、腎毒性、神經肌肉阻斷及過敏反應:
 1)過敏反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皮疹,發熱,嚴重過敏性休克(尤以鏈黴素易引起,發生率僅次於青黴素G)
(2)耳毒性(第八對腦神經損害)
(A)前庭功能損害:眩暈、噁心、嘔吐、眼球震顫和共濟失調、指誤 (發生早)發生率: 新黴素>卡那黴素>鏈黴素>西梭黴素 >慶大黴素>妥布黴素>乙基西梭黴素
(B)耳蝸神經損害:聽力減退或耳聾 (發生慢) 發生率: 新黴素>卡那黴素>丁胺卡那黴素> 西梭黴素>慶大黴素>妥布黴素>鏈黴素
機理:內耳淋巴液中藥物濃度過高,損害內耳柯氏器內、外毛細胞的糖代謝和能量利用,導致內耳毛細胞的細胞膜鉀鈉離子泵障礙,使毛細胞功能受損
預防:因“亞臨床耳毒性”發生率高達10-20%,故在早期耳鳴、眩暈時進行聽力監測,並依腎肌酐清除率及血濃度調節劑量
(3)腎毒性主要在腎排泄並在腎蓄積,致腎小球上細胞濁腫,空泡變性,出現蛋白尿、管形尿、尿 紅細胞,嚴重可發生氮質血症及無尿,一般年老劑量大、合用腎毒性藥物(如速尿等)易發生腎毒性。 發生率:新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鏈黴素,奈替米星毒性最低,乙基西梭黴素毒性低
(4) 神經肌肉阻斷作用: 主要表現呼吸抑制(A)與劑量及給藥途徑有關(B)靜注快,合用肌松劑、全麻藥時明顯(C)機理:抑制突觸前Ach釋放並阻斷突觸後Ach-R,這一作用是藥物與突觸前膜“鈣結合部位”結合有關, 使Ca2+下降,阻止Ach釋放,故可用鈣劑或新斯的明治療.
 

各種氨基甙類藥理特點及套用

(一)鏈黴素[抗菌譜及臨床套用]
1.對結核、鼠疫桿菌作用強:各型結核、鼠疫、兔熱病
2.對革蘭氏陰性桿菌作用強: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肺炎桿菌、流感桿菌、布氏桿菌,產氣夾膜桿菌:各種革蘭氏桿菌感染,布氏桿菌病
3.對革蘭氏陽性細菌
 青黴素,且易耐藥,故對革蘭氏陽性細菌感染首選不是鏈黴素,對感染性心內膜炎,草綠色鏈球菌感染,青黴素加鏈黴素為首選

不良反應

1.耳毒性2.神經肌肉阻斷3.過敏反應4.急性毒性: 口周、面、四肢麻木
(二)慶大黴素
1.革蘭氏陰性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沙門氏桿菌、痢疾桿菌、產氣桿菌
2.革蘭氏陽性菌:金葡菌、腸球菌(耐藥) 嚴重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敗血症、骨髓炎、肺炎、腹膜炎、腦膜炎等首選;-綠膿桿菌感染:慶大+羧苄,-混合感染:慶大+廣譜半合成青或頭孢素;-桿菌性心內膜炎:羧苄青+慶大+氯黴素-腸球菌心內膜炎:青黴素+慶大-抗金葡菌感染;-腸道及局部皮膚感染
1.前庭神經損害:前庭>耳蝸2.腎毒性 3.神經肌肉阻滯

(三)卡那黴素

1.抗菌譜同鏈黴素:革蘭氏陰性菌、結核桿菌有效,綠膿桿菌無效 2.偶用於革蘭氏陰性菌嚴重感染但不 是首選
[不良反應]: 耳毒性、腎損害較大

妥布黴素素

1.抗菌作用,體內過程和不良反應與慶大黴素相似,對綠膿桿菌作用>慶大 2-4倍2.主要用於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不是首選)尤其對綠膿桿菌感染3.耳毒性<慶大
 

丁胺卡那黴素

1、抗菌譜:>卡那黴素,耐鈍化酶(腸 道G-菌、綠膿桿菌產生2、主要用於:對其它氨基甙類藥株菌感染3、不良反應:卡那黴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