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歌舞類型諸腔系

戲曲聲腔系統。在新興的戲曲劇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從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些劇種至今仍保留著民間歌舞的若干特徵。

民間歌舞類型諸腔系

正文

戲曲聲腔系統。在新興的戲曲劇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從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些劇種至今仍保留著民間歌舞的若干特徵。它們在音樂形式上簡單純樸,但情感真摯動人,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若從聲腔源流與音樂特徵上加以考察,這些劇種分屬於若干種不同的腔系,如北方的秧歌腔系,南方的花鼓採茶花燈等腔系。
這一類型的劇種,在音樂上存在著幾種不同的形態:
1.剛從民歌基礎上開始演變成戲曲時,一般採用原來形態的民歌。這時的曲調繁多,無嚴格定調,與歷史上“永嘉雜劇”出現時本無宮調亦罕節奏的情況頗相似。當形成一個獨立的劇種時,對民歌的運用就有所選擇。選擇的標準:①劇情內容和感情需要;②男女聲音域是否適合;③對主奏樂器的演奏是否適合。廣東客家山歌劇即按此三點採取民歌組合形式,它以客家山歌及小調為主體,也有少量宗教歌及吟詩調等;廣東花朝戲,也沿用小調及宗教歌曲組成;湖北揚高戲有七十二大調、三十六小調。這類形態的劇種,其音樂結構方法為“民歌組合,同宮相依”。
2.民間歌舞戲曲進一步發展時,由於受高腔腔系及其他採用曲牌聯套體結構劇種的影響,逐漸形成初級的套曲結構形式,把所有的民歌小調按其音域定調,並依其基本曲趣,結合感情氣質,分成幾種類屬,運用時從中選擇常用曲調並加演變。此類戲曲如東北二人轉,常用的有〔文嗨嗨〕、〔武嗨嗨〕、〔傳令調〕、〔胡胡腔〕、〔喇叭牌子〕、〔紅柳子〕、〔哭糜子〕、〔五字錦〕、〔攔馬正〕、〔小反正〕、〔靠山調〕、〔抱板〕等。也有某些劇目專用的曲調如〔探病〕、〔對菱花〕、〔佛調〕、〔月牙五更〕、〔放風箏〕、〔打鞦韆〕等。其他尚有 200餘支曲調偶爾套用。雲南許多花燈戲也有類似情況。姚安花燈把曲調按其用途大致分類,如行路時唱〔平腔〕、〔翻腔〕,歌舞用〔四平頭翻腔〕、〔鬧五更〕、〔秧歌調〕等,也有專戲專用的,如〔蓮花落〕專用於《玉約瓶》一劇,〔十載花〕專用於《小乾蚤接姐姐》一劇,〔女哭板〕專用於《花鼓》、《皮秀滾燈》。
3.另一些民間歌舞戲曲,在許多民間小調中選擇其中常用的幾支,先以一曲多詞的形式出現,運用時因語言感情不同,當重複時就稍加變化。同時因受皮簧腔系梆子腔系劇種的影響,進一步採用擴板加花、抽板濃縮手法發展為板式變化體結構。但仍保持濃厚的民歌風味。河北定縣秧歌,就有慢快〔二六〕、〔三板〕、〔襯板〕、〔哭板〕等板式。河北蔚縣秧歌,原從田歌發展而來,受山西北路梆子影響,擇其主要曲調發展為〔頭性〕、〔二性〕、〔三性〕、〔滾白〕、〔尖板〕等板式。山西襄垣秧歌、武鄉秧歌,從上、下句發展成〔慢板〕、〔二性〕、〔緊板〕、〔搖板〕、〔散板〕等。湖南花鼓戲〔川調〕類(〔雙川調〕、〔四川調〕〔西湖調〕、〔花石調〕等)也發展為〔導板〕〔吟腔〕、〔一流〕、〔二流〕、〔三流〕(急板)、〔滾板〕(緊打慢唱)、〔散板〕等。黃梅戲主調,也發展有〔平詞〕、〔火工〕、〔二行〕、〔三行〕以及補充性的〔邁腔〕、〔切板〕、單雙〔哭介〕、〔對板〕等。
4.某些劇種雖還保存大量民歌小調,但也加入其他戲曲聲腔,或者在形式上吸收其他聲腔的因素,使本劇種原有腔調獲得發展,成為具有綜合因素的戲曲。山西的朔縣秧歌,河北蔚縣秧歌、除本身某些曲調依板式變化發展外,還移植了一部分梆子劇種的唱腔。浙江的睦劇,江西東部、北部某些採茶戲,除民歌小調外,還移植了〔湖廣調〕,並有多種板式變化。江西吉安採茶戲,除民歌外,還移植了〔灘簧調〕(稱〔南北詞〕)。
民間歌舞類型諸劇種,在音樂形式上豐富多采,富有特色。有的用弦管伴奏加打擊樂,但鑼鼓及鑼鼓點與古老劇種不同,如浙江睦劇用〔長程〕、〔短程〕等鑼鼓在唱腔中區分句逗及配合動作。有的用嗩吶主奏加幫腔,如廣東用客家方言唱的“花朝戲”。有的只有一支曲調,如廣西的“牛娘劇”從頭到尾只唱〔牛娘調〕。有的只用鑼鼓助節,如“澤州秧歌”,故又稱“乾板秧歌”。有的在襯詞上頗有特色,如安徽的“嗨子戲”,在開唱前必先引一聲“嗨”。雲南花燈劇常把二拍子與三拍子複合交替在一支短曲之中,但三拍子卻是“強弱強”,使節拍、節奏更加豐富。
民間歌舞類型戲曲的另一個特點是互相吸收、移植的情況較為普遍。特別是明清俗曲,或多或少地被各劇種廣泛採用,各地的花鼓戲、採茶戲、花燈、調子戲均有此情況。花鼓戲的〔川調〕在鄂西稱〔梁山調〕,與川東、黔東的燈戲、陽戲的音調極為相似;〔走場牌子〕與廣西彩調的〔路牌〕,贛南採茶戲及雲貴花燈中的〔路調〕似出一源;〔打鑼腔〕與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的花鼓、採茶戲的某些曲調極為相近。所以,它們彼此互相聯繫,並有某種共同的歷史淵源。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