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州秧歌

澤州秧歌

澤州秧歌是一種流行於晉城市全境的漢族戲曲劇種。因晉城市古稱澤州府而得名。又因發源於高平東部,也稱高平秧歌,陵川人稱府腔秧歌,此外還有乾板秧歌等稱呼。澤州秧歌形成於清乾隆年間,嘉慶年間搬上舞台,到鹹豐年間達到極盛。20世紀初,晉城市境內的高平、陵川、陽城、沁水的澤州秧歌自樂班,曾達數十個。澤州秧歌唱腔優美易學,唱詞明白如話。高、中、低音均能演唱,樂器以鼓、小鼓、鑼、小鈸、鑔、梆、木梆等為主。

基本信息

澤州秧歌也叫乾板秧歌。即光用武場音樂,不用絲弦伴奏,全居一唱到底,沒有道白,唱腔優美易學,唱詞明白如話,朗朗上口,高、中、低音均能演唱,樂器以鼓、小鼓、鑼、小鈸、鑔、梆、木梆等為主。

詳細介紹

澤州秧歌流行於山西晉城市全境,即原澤州府地區,因晉城古稱澤州府而得名,它是由農村較好的“八音會”中擴展而成的秧歌班。在演唱中,只有打擊樂手總共五人,即板鼓、手板、大鼓(一人操作)梆、小鈸(一人操作)大鑼、大釵、小鑼。打擊樂的主要用途有三:其一,作為唱腔的節奏伴奏;其二,配合演員動作與間歇轉配;其三,烘托氣氛與情緒。有舞蹈的地方,吸收了上黨梆子中的鑼鼓經和民間的嗩吶曲牌。如“一馬三箭”、“戲牡丹”等。伴唱沒有絲弦,故稱之為乾梆秧歌。以唱為主,偶有插白。演家庭故事,才子佳人戲多,很少有做工和武打戲。總共用人較少,擴展容易當地人民十分喜愛的文藝形式。
秧歌唱得最為地道的要數晉城市郊區與高平、陵川的交界地帶,唱腔甜美、細膩、委婉、純樸動聽,清楚易懂,善於表現抒情。其唱腔多以字數多少來分類。一般分為五字腔、七字腔、十字腔和多字腔四類。在唱法上,有悲板、怒板、樂板之分。純屬板腔體。劇中角色以生、旦為主,丑角次之,淨的出現較少。
澤州秧歌流行甚廣,由於語言的差異,因而在唱法和行腔規律進行上也各有不同,大致可分為兩個不同流派。如高平的石末、北詩、米山、牛莊、原村等;陵川的後山、平城、附城一帶;晉城市郊區的魯村、粟米山、東西黃石、南北尹寨、東呂、岑頭等村;這些村的秧歌唱得高亢、奔放、清脆、明朗,可稱之為上八調。晉城市郊區的南村一帶,如寨西、郎陳莊、原家;城西的東溝、下村、川底;南嶺一帶的裴凹、七乾等村的秧歌,從聲腔體系來講,他們的調式結構、節奏、句法組成等,均基本相同,但在行腔鏇律進行上與上八調相比,要低一些,故相應地稱之為下八調。其特點是純樸、甜美、悲壯、深沉。

發展歷史

澤州秧歌的歷史比較悠久,約在清乾隆晚年(1795年前)形成。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風行一時。今晉城市郊區的高都鎮魯村一帶有秧歌演唱。《河西鄉的西亂石峰村,現在屬高都保伏村》有嘉慶二十一年的喬宅戲演唱《唇中樓》的題壁。魯村鄉黍米山村演出澤州秧歌的“公議會”到1949年解放以後已風行了80多年。大東溝鎮七乾村的“議合會”,南嶺鄉裴窪村的“怡悅會”演唱澤州秧歌都有幾十年歷史。也可以說從清乾隆晚年初步形成澤州秧歌到後來的80多年是其發展的形成期,成熟期和興盛期。

抗日戰爭時期,澤州秧歌受到了嚴重摧殘,根據當地的農民們則把秧歌改組成業餘劇團、自編、自演、宣傳抗日。土地改革中曾移植了不少民主革命的新劇目,這一時期可以把它納為轉折期。

解放初期,澤州秧歌業餘劇團的演出仍很活躍,這一時期是它的新生期。文革時期被打入冷宮,沉寂了十幾年。上世紀70年代末,裴窪、七乾等少數幾個村的業餘劇團恢復活動,還移值了不少現代戲。裴窪村的李反修,李修房等有識之士對澤州秧歌進行了一次藝術改革,加入了二把、二胡、中胡等絲弦樂器,為演唱伴奏,制定了秧歌唱腔簡譜說白過門,豐富了澤州秧歌的藝術表現形式。

澤州秧歌澤州秧歌

現狀

到上世紀80年代末澤州秧歌也和其它劇種一樣,受市場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逐步退出了人們的視線。現在澤州秧歌舉步艱難,正處於瀕危狀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