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樂器古箏

民族樂器古箏

民族樂器古箏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之一,分布甚廣。其發音清脆悅耳,如泉流暢。按五聲音定弦,極具中國民族特色。

民族樂器古箏
分類類別是:樂器

古箏又名“秦箏”,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之一,分布甚廣。 其發音清脆悅耳,如泉流暢。按五聲音定弦, 極具中國民族特色。

據記載,古箏早在秦代即已在陝西一帶民間盛行,故名。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上,一弦孔與弦軸弦。弦架於可以自由於移動的“箏柱”(即馬)上,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右手用姆指、食指、中指彈撥琴弦,分別稱為托、劈、挑、抹、剔、勾,還有搖指(顫音)、琶音等。箏的音域寬廣,音色明亮、清脆。吟揉等手法的運用,它與人聲十分近似,演奏起來十分迷人。

箏是由一個較大的共鳴箱體(長方形),把弦碼放在共鳴板上支撐著箱體兩頭拉緊的弦。並由多個弦碼把20根左右相等長度的弦,在面板上分隔為不同振動弦長的發音頻率,每個琴碼支撐著相對應的弦,琴碼可左右移動以改 變音高。它用於獨奏,合奏和伴奏。具有清雅動聽、純淨華美的表現。其音樂語言極為豐實,猶如碧波蕩漾,涓涓流水。它除了獨奏外,在一些民族樂隊中也常用它。

在中國民間,常用的箏為十三弦十六弦。經過改良的箏有十八弦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二十五弦等規格。品種大箏,小箏和鋼弦箏。五聲音階定弦,最低音從G或c始,音域達三個八度。不同地區的箏又有多種定弦法。利用餘弦的抑按可彈奏出七聲音階。大箏全長2左右。小箏全長130 — 150厘米左右,箏的柱高約5厘米。演奏時、以右手大、食、中三撥弦,彈出旋律、掌握節奏,用 左手在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弦音變化,以潤美音色、裝飾旋律。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搖、撮等指法,左手有按、滑、揉、顫等指法,重按可使原音增高大二度或小三度音程。可奏單音曲調或和弦,也可雙手演奏,同時發出六個音。用於獨奏、重奏、器樂合奏和歌舞、戲曲、曲藝伴奏。

近代箏在不同地區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流派,如山東、河南、浙江、廣東省潮州市和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大埔縣等地的客家等,各有獨特的演奏技巧和代表曲目。它的主要作品《漁舟唱晚》、《寒鴉戲水》、《戰颱風》等。

在現代民族管弦樂的合奏中,箏已居非常重要的位置。

配圖

民族樂器古箏民族樂器古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