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方言

民勤方言屬蘭銀官話河西片。聲母26個,包括零聲母在內。韻母31個。單字調4個,輕聲在外。

基本信息

影響民勤方言的因素

方言區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都會對方言的形成產生極大的影響。民勤方言體系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歷史上多民族雜居的影響

自漢至清,民勤一直是內地漢民和各少數民族雜居生活的地區。在距今約七千萬年以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祁連山區急劇上升,形成了綿延千里的祁連山脈。山脈以北的東部地帶,形成了現代民勤盆地。祁連山森林茂密、冰川連綿,源源不斷的雪水匯入盆地,聚為湖泊。草原與湖泊構成了遼闊而美麗的民勤綠洲。早在沙井文化時期(其時代大體相當於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先民們就在民勤進行著開發和建設。自秦至漢,先後有烏孫、月氏、匈奴等民族在此遊牧狩獵。漢朝於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設郡置縣,元狩四年(前119年)末或元狩五年(前118年),開始移內地漢民實邊墾殖。今民勤境內始有漢民,並與各少數民族雜居生活。其後歷代,民勤居民總體上呈少數民族入侵為主,漢族政權移內地漢民實邊為輔的一種雙向流動狀態,甚至可以說是一部內地中央政權和地方(或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爭奪史。前秦、後涼時的氐族,後秦時的羌族,南涼時的河西鮮卑,北涼時的盧水胡,隋唐時的突厥、吐蕃,五代時的六穀蕃,西夏時的党項,元代的蒙古,清代駐防的女真等,先後在今民勤境內,或遊牧,或定居。至清乾隆時,縣境內還有許多蒙古人在此放牧。歷代漢族政權移民實邊,明代規模最大。大量內地漢民遷入今民勤境內,或戍守,或墾殖。在歷史沿革的過程中,他們和少數民族雜處一地,長期共同生活,廣泛交際,在對少數民族產生文化影響的同時,也為少數民族文化所影響。這對民勤方言體系的形成,有不容置疑的作用。民勤方言中至今保留使用的許多少數民族詞語便是一個佐證,如:蒙古語辭彙:兀那(那個)、海海子(沙漠中的湖)、歹(惡毒)、哈巴(巴結)。如說:“兀那個人心歹的太哩,見了窮人恨不得做死哩,見了當官的就哈巴哈巴的。”有的詞是蒙漢結合:淌土:“淌”是蒙語,“土”是漢語。“淌土”意為“道路上碾壓而成的稀土”。直胡同:“直”是漢語,“胡同”是蒙語“井”。“直胡同”意為“做事直來直去的人”。賊忽拉:“賊”是漢語,“忽拉”是蒙語。“賊忽拉”意為“賊”。解放前,民勤壩區有建立和祭祀鄂博(蒙語,道路和境界的標誌)的習慣。一個村子,有多少姓氏,就有多少鄂博,如文化村有王家鄂博、蔣家鄂博、馬家鄂博、姜家鄂博、安家鄂博、焦家鄂博等等。與鄂博密切聯繫的就是師公子(男巫師)。師公子誦經驅鬼時擊單層羊皮鼓,甩大馬鞭。這種習俗來自河套蒙古的薩滿教,而非漢族固有。明代鎮番從中原遷來大批漢民,有的甚至是從江南地區遷來的,原先都與薩滿教毫無關係。但居住日久,他們受蒙古人的影響,普遍接受了薩滿教祭祀鄂博的習慣。這種習慣如此普遍深入,不能不說是與蒙古人長期接觸、相互影響所造成的。
其他少數民族辭彙:溫突水:“水”是漢語,“溫突”是滿語。“溫突水”意為“不開的水”。麻利(滿語)。煙支:匈奴語,用煙支花製作的顏料,婦女用來飾面。師比難纏:“師比”是匈奴語,指匈奴使用的一種帶鉤,“難纏”是漢語。“師比難纏”意為“糾纏”。還有許多詞語,如:歐拉(音,以下詞語均為讀音)、兀拉、兀拉個、兀的、怛桿、扎娃、機抓、掂炫、個那死、慌狍子、懶皇胎、冇出鬼、閒呆子、倒戈郎、索羅鈴鐺、血斯呼啦、格里生外、胡求毛吊、毛里擱草、冰幾窪搭、呱聲妄亮、黑蛆烏拉、克齊麻嚓、散不拉海、死纏鉤帶、噎死扽活、整打躉子等等。類似這樣的詞語,有音無字,難以書寫,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不是來自少數民族語言,就是漢語與少數民族語言的嫁接。

二、歷代移民的影響

歷代各種因素的移民是影響民勤方言體系構成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歷史上,在今民勤境內大規模移民有兩次:一次是漢朝,另一次是明朝。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置武威郡,治武威縣,在今民勤縣城東北約一百里處。武威郡所轄十縣之中的休屠縣、武威縣、宣威縣在今民勤境內,約有人口2萬餘人。漢朝拓地河西,為解決邊防軍需供應問題,施行遣戍屯田政策。西漢時期,西、北邊防軍有戍卒、正卒、謫卒、弛刑徒及屬國兵等,其中戍卒、弛刑徒、謫卒等全部來自關內諸郡國。戍卒是屯田開發的主要承擔者。從居延漢簡的記錄中可知,西、北邊郡的戍卒,多數來自淮陽(今河南淮陽、太康、拓城、鹿邑、扶溝一帶)、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魏郡(治今河北臨漳西南)、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帶)等郡國。文獻中也屢見“關中卒”、“東方之戍卒”、“山東之戎馬甲士戍邊郡者”、“關東戍卒”等說法。此外,漢武帝時恢復謫戍制,即將各地犯罪官吏、脫離戶籍的亡命之人、贅婿、商賈、前有市籍(即曾為商賈者)、父母有市籍者、祖父母有市籍者七類人列為謫戍對象,發往西、北邊地戍守。《漢書·宣帝紀》載,神爵元年(前61年)平定羌亂時,曾調發三輔(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馳刑徒從軍。在遣戍屯田的同時或稍後,漢王朝又在河西徙民實邊,將關東貧民、罪犯遷來進行屯墾。《漢書·地理志下》載:河西四郡“其民或以關東下貧,或以報怨過當,或以悖逆亡道,家屬徙焉”。他們是大規模開發河西的先驅。西漢末年,中原大亂,竇融割據河西。他“撫結雄傑,懷輯羌虜”,遂使這一地區上下相親,晏然富殖,“安定(今寧夏固原)、北地(今甘肅東北部及寧夏東部)、上郡(今陝西榆林一帶)流人避凶飢者,歸之不絕”相對穩定的河西還吸引了三輔(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地區的不少人。當時,僅金城郡避難武威者就達4300多口。綜上所述,西漢武威郡屯田將士、實邊移民以及避難民眾多來自今河南、河北、山東、安徽、陝西、寧夏和甘肅東部地區等地。關東(泛指整個函谷關以東地區,包括今河北、山東、河南、安徽等地)移民是河西基本居民。他們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和生產技術,使武威郡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促進了武威郡的全面發展。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統治者開始在河西施行大規模屯田和移民實邊。嘉靖八年(1529年),朝廷下詔,令甘肅等邊對統領所管的步兵,供給牛種農具,使之墾闢屯田,水地三年後起科,山地永不起科。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右僉都御史楊博巡撫甘肅,又在甘肅“大興屯利,請募民墾田,永不征租”。這些優惠政策極大地調動了移民和當地人民生產的積極性,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經濟恢復。當時,陝西行都司所轄12衛2所,移民軍人及其家屬竟達10萬人左右。洪武五年(1372年),江南滁州王興任臨河衛鎮番營掌印指揮,衛駐2500名官兵,實行軍屯。軍士“三分守城,七分屯墾”,“每軍授田五十畝”,無事為農,有事為軍。根據當時的規定,許多將士將家眷從江淮一帶、中原和山西的渾源、汾陽、沁源、潞城、沁水、翼城、曲沃、洪洞、襄汾等地遷於民勤,參加墾殖。是年秋,又敕令山西、河南等地約2000餘口遷於民勤,在今薛百、蔡旗一帶從事墾種。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鎮番衛屯田人數達5500人。至成化末(1487年前後),人口增加很快,鎮番衛已有近萬人從事墾殖活動。民勤縣文化館保存的部分民勤氏族譜牒,對明代移民也有明確記載。“文革”後,氏族譜牒大多遺失,但民勤1983年開始編修新志時仍在當地尋覓了30多部氏族譜牒。經綜合分析研究發現,明代移居民勤者,有戍邊而來的,有軍屯、民屯、商屯而來的,也有部分定居的仕宦。其中戍邊入籍的18戶,從籍貫看,江南應天府5戶,安徽滁州、鳳陽2戶,山西洪洞2戶,甘肅文縣、隴西各2戶,江蘇、浙江、河北、河南、陝西、寧夏各1戶。紅沙梁王氏,原籍江南滁州,明洪武初因戍邊入籍。蘇武孟氏,原籍浙江寧波府,明永樂元年(1403年)從戎入籍。大壩盧氏,原籍金陵,明宣德、正統年間(1435~1436年間)因戍邊入籍。蘇武、大灘、紅柳園及西渠馬氏,原籍直隸北京順天府薊州遵化縣,明初因戍邊入籍。其他如夾河、泉山樑氏原籍河北,明代至鎮番。蘇武、六壩及東鎮彭氏原籍江南鳳陽,其祖自明代世職本土,因以居家。民屯入籍的有4戶。其中山西洪洞、曲沃、襄陵各1戶,甘肅臨洮1戶。民屯入籍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罪謫”,見於記載的有兩例。王慎機,永樂間進士,原籍無考。謫於鎮番,善書能文,工於詩。徐文彪,上虞(今浙江上虞縣)人,明洪武時,以布衣徵召朝廷為官。後因得罪權勢,被謫於鎮番。另一種是逃荒避亂者,數量較多,此舉兩例。三雷王氏,原籍山西省平陽府洪桐縣,明神宗萬曆十五年(1587年),因山西旱災異常,其始祖遷於鎮番。《王氏原籍疏》載:“始祖宗仁,原系山西洪洞大槐樹村人。因大明嘉靖、隆慶間諳達數迢山西,師旅頻加,所不及也。……時我始祖,怙恃皆失,繫纍俱無,亦不憚跋涉之劬勞,因懋遷而就安,宅於此邦焉。”蘇武及東鎮劉氏,原籍鳳陽定遠,後遷甘肅臨洮,其祖於明成化間(1465~1487年間)遷於民勤。此外還有宦遊僑居的,如三雷、大灘及西渠周氏,原籍山西翼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其始祖周琮任鎮番訓導,後卒於官,家小不去,世居本縣。紅柳園、收成方氏,原籍鳳陽定遠,其始祖明初調任鎮番,遂安家。夾河、東鎮、收成及蘇武李氏,原籍北直小興州,其始祖李忠,明宣德四年調鎮番衛,世居本縣,丁口繁盛。許氏原籍金陵,其始祖許升,明初任武職至鎮,遂留家居鎮,全縣各鄉皆有分布。還有個別商賈居家的,如新河上浪、西茨李氏,原籍山西平陽府洪桐縣胭脂巷。其始祖李海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至鎮經商,居家不去。綜上所述,明代鎮番衛移民大多來自今江蘇、浙江、安徽、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東部地區等地。他們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和生產技術,進一步促進了民勤的全面發展。歷代移民對民勤方言的影響強烈地體現在語音、辭彙等方面。
民勤方音具有北方方言的大部分特徵,有zh[t§]、ch[t§‘]、sh[§]和z[ts]、c[ts‘]、s[s],單字音調4個。這是北方方言區別於其他方言的主要特徵。但民勤方音的zh[t§]、ch[t§‘]、sh[§]與部分開口呼和齊齒呼韻母相拼時,往往讀作z[ts]、c[ts‘]、s[s]。這又同北方方言有別,如:
閘(zhá)=砸(zá)齋(zhāi)=災(zāi)斬(zhǎn)=攢(zǎn)
叉(chā)=擦(cā)釵(chāi)=猜(cāi)攙(chāi)=參(cāi)
殺(shā)=撒(sā)篩(shāi)=塞(sāi)山(shān)=三(sāi)
找(zhǎo)=早(zǎo)抄(chāo)=操(cāo)稍(shāo)=騷(sāo)
爭(zhēnɡ)=增(zēnɡ)撐(chēnɡ)=曾(cēnɡ)生(shēnɡ)=僧(sēnɡ)
皺(zhòu)=奏(zòu)愁(chóu)=湊(cou)瘦(shòu)=嗽(sòu)
紙(zhǐ)=紫(zǐ)師(shī)=絲(sī)遲(chí)=慈(cí)
這一特徵與吳方言(以蘇州話為代表)有相似之處,吳方言多數地區只有z[ts]、c[ts‘]、s[s]。另外,民勤方音有[v]、[z]、[ü]等聲母,這也同吳方言有相似之處。
除具有吳方言部分特徵外,民勤方音還具有湘方言(以長沙話為代表)的部分特徵,即n[n]、l[l]相混。如:
n[n]與開口呼、合口呼和撮口呼相拼,所統轄的字歸入l[l]。
那(nà)=辣(là)奈(nài)=賴(lài)男(nán)=藍(lán)
能(nénɡ)=棱(lénɡ)農(nónɡ)=龍(lónɡ)努(nǔ)=魯(lǔ)
女(nǚ)=呂(lǚ)暖(nuǎn)=巒(luán)
l[l]與齊齒呼相拼,所統轄的字歸入n[n]。
里(lǐ)=你(nǐ)列(liè)=聶(niè)燎(liǎo)=鳥(niǎo)
劉(liú)=牛(niú)連(lián)=年(nián)林(lín)=您(nín)
零(línɡ)=擰(nínɡ)涼(liánɡ)=娘(niánɡ)
民勤方音這一特徵在蘭銀官話河西片中是獨一無二的。另外民勤方音在聲韻搭配上還兼有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分布在四川、雲南、貴州及湖北大部、廣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地)的一些特徵:
古來母止攝合口三等字,民勤方音韻母讀uei[uei],如:累磊類淚。
古見母、疑母果攝開口一等平聲字,古溪母、匣母的果攝開口一等字,民勤方音韻母讀o[o],如:歌哥閣擱見母|喔蛾鵝訛俄疑母|可科棵課磕殼溪母|荷何賀喝合河匣母。
古見溪疑曉匣影六母開口二等,民勤方言老派讀洪音。如:
街kQ~門腳tþye大~解kQ~疙瘩角ko牛~
敲k‘~頭硬liN~強鞋xQ皮~項巷xAN~目|~道
鹹xQ鹽味赫xÔ~~有名銜tþ‘ie~食瞎下xA~子|~車
遙想當年,秦晉子民,江東父老,自五湖四海匯於民勤綠洲,或從政,或戍邊,或貿易,或生產,在長期共同的社會實踐和廣泛的語言交流中,匯各地方音構建了民勤方音以上這些特徵。
歷代移民對民勤方言的影響不僅體現在語音方面,在辭彙方面也有鮮明的印記,此舉一例便可見一斑。
對“妻子”的稱謂,漢語方言中有許多說法,但一般來講各方言區的說法有相對的穩定性,如蘇州人說“家婆”,徐州人說“家下”,烏魯木齊人說“央格子”。但在民勤這樣一個人口不多,地域不大的地區,對“妻子”的稱謂不僅很多,而且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如“女人”、“媳婦子”、“老婆”、“老婆子”、“婆姨”、“婆娘”、“屋裡人”、“屋裡的”、“家裡的”、“娃娃的媽”、“愛人”、“老伴”、“伴兒”等等。
“女人”、“媳婦(子)”在北方地區通行。“老婆”一詞則流行在濟南、揚州、南京、上海、杭州、寧波、南昌等地。上海人說“屋裡個”,寧波人說“屋裡人”,哈爾濱人說“屋裡人兒”、“老伴”,萍鄉人說“婆娘”,忻州、萬榮、銀川、西寧、西安、洛陽等地的人說“婆姨”或“婆娘”。這種現象是移民區方言獨有的特徵。
歷代移民影響新移民區的語言,這是無庸置疑事實;同時,今天我們通過調查了解方言區的方言特徵,又可追溯方言區人口源流。

三、流民返鄉的影響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鎮番衛有戶2413,口6517。至成化末(1487年前後),鎮番衛人口增加很快,境內已有近萬人從事墾殖活動。可到嘉靖二十年(1541年),成了1871戶,3363口,人口比永樂年間減少了52%。除歿於兵亂、饑荒、疾病外,部分人口或因失去土地,或不堪壓榨與剝削相繼返回了內地。至清代,清政府“招募內地民人前往耕種,既可以實邊儲,並令腹地無業貧民,得資生養繁息”。在政府的倡導和支持下,從乾隆年間直到清末,山西、直隸、山東、河南等地農民源源不斷地移往西北地區墾種,使河西地區人口數量急劇增加。乾隆時,鎮番縣人口近7萬人,至道光年間,全縣人口達18萬餘人。同治年間,因兵亂、饑荒、疾病等多種原因,人民或外出謀生,或謀求仕宦,奔走於內蒙、新疆、四川、京津等地,人口減少約2萬人。民國時期,因瘟疫、饑荒、兵禍,先後有大批人口逃難於內蒙、新疆、寧夏、青海等地,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全縣人口僅存10.4萬餘人。據縣誌記載,當時外流生活於內蒙、寧夏、新疆、青海等地的民勤籍人約有50萬之眾。時有“天下有民勤,民勤無天下”之說。公元1949年解放後,外流人口紛紛返歸本土,至年末全縣有戶3.72萬,口19.9723萬。外流人口的返歸不僅帶來了各地的生產技術、風土人情,同時也帶來了各地的方言土語,豐富了民勤方言。流民返鄉對民勤方言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辭彙方面。查《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民勤方言中的許多日常用語同山西、山東、河南、河北、陝西、四川新疆、內蒙、寧夏、青海等地如出一轍。以下略舉幾例。山西方言辭彙:下手(請客時坐南面北的位子)、家當(家產)、嚇人倒怪(怪嚇人的樣子)、抓抓(量詞,一抓抓)、耍笑(戲弄人以取笑)、肉敦敦(身材矮胖而結實)等等。山東方言辭彙:大米乾飯(米飯)、包子(肉陷餃子)、拉扯(辛勤撫養)、養活(贍養、撫養)、稱公公為“爹”、婆婆為“媽”,“~不拉幾”(酸不拉幾、傻不拉幾)等等。
河南方言辭彙:頷水(口水)、鼻疙瘩(鼻子)、後腦勺(腦後部)、前年個(前年)、大天白日(大白天)、規(kuī)成(一定的規矩)等等。陝西方言辭彙:念誦(思念)、告誦(訴說)、幹辦(做事或爭吵)、揲(打)、喋(吃)、麻纏(麻煩)等等。
四川方言辭彙:瓜子(傻子)、巴不得(別人想的和做的正好是自己想的)、歪(形容人很兇)、直槓槓(說話、做事不拐彎抹角)、磨皮擦癢(磨磨蹭蹭)、哈數(心裡有沒有數,或者有沒有把握)、占香因(占便宜)、頗煩(很煩)等等。
內蒙河套方言辭彙:尋無常(自殺)、不消停(不安靜)、沙窩(沙漠)、斷(追趕)、呱喊(大聲呼叫)、閒諞(拉家常)等等。江蘇南京方言辭彙:褂子(泛指上衣)、單鞋(布鞋)、摳(吝嗇)、露臉(出風頭)、“~兮兮”式(神經兮兮、髒兮兮)、相公(舊時指老闆帶的徒弟)、大姑子、小姑子(妻子背稱丈夫的姐妹)等等。

四、商業貿易的影響

民勤古為“絲綢之路”的北路驛站。以縣城為中心,西通新疆,北達包頭,東抵蘭州、漢中。商貿運輸主要靠駱駝馱運。明代至民國時期,民勤商駝隊所走路線:東北經北衙門(阿拉善左旗王爺府)、包頭、張家口至北京、天津;東南經武威、蘭州分抵涇陽、漢中、西安、河南;南經青海至西藏;西經哈密、烏魯木齊分抵北疆、南疆;北路直達蒙古。
一代代駱駝客們,走南闖北,從民勤運出甘草、沙棗、食鹽、枸杞、沙米等土特產,運來銅鐵、棉花、絲綢、布匹、藥材、木料及各種生活用品。長期與沿途各地人民商貿交往的過程中,駱駝客們不僅了解了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而且帶來了各地的方言土語,滲入民勤方言。

五、古典白話文學作品的影響

宋元以來產生了許多白話文學作品,影響較大的如《水滸傳》、《西遊記》、《儒林外史》、《紅樓夢》、《金瓶梅》等。這些文學作品,經民勤學子之口,在民勤廣泛流傳,豐富、發展了民勤方言。如:
【倒灶】遇事不利,遭遇不好。《西遊記》第二十五回:“那大仙驚罵道:‘你這猢猴!怎么弄手段搗了我的灶?’行者笑道:‘你遇著我就該倒灶,乾我甚事?’”
【聒臊】即“聒噪”,聲音嘈雜刺耳,令人心煩。《紅樓夢》四十九回:“我實在聒噪的受不得了。”
【合該】理當、應該、該當。《紅樓夢》十回:“這么看來,竟是合該媳婦的病在他手裡除災也未可知。”
【話把】供人談笑的醜聞。《金瓶梅》四十回:“我是個嬌滴滴的洛陽花,險些露出風流的話把。”
【款款】慢慢地、輕輕地。《金瓶梅》一百回:“春事闌珊首夏時,弓鞋款款出簾遲〉”
【鯽溜】圓滑、機靈。《拍案驚奇》二十回:“這幾項人都是老鯽溜,也會得使人喜,也會得使人怒,弄得人死心塌地,不敢不從。”
【央及】請求。《儒林外史》三回:“老太太沒奈何,只得央及一個鄰居去尋她兒子。”
【不睦】不和睦。《紅樓夢》七十七回:“本處有人和園中不睦的,也就乘機下了些話。”
【菜蔬】蔬菜。《金瓶梅》一回:“那婦人早令迎兒把前門上了閂,後門也關了,卻換些煮酒菜蔬,入房裡來,擺在桌上。”
【著實】十分、非常、很。《儒林外史》十九回:“吃酒中間,匡超人告訴他這些話,景蘭江著實羨了一回。”

六、國語的影響

國語對於方言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國語對方言的強大影響主要體現在滲透和覆蓋兩個方面。
所謂滲透就是國語語言成分直接進入方言。國語的滲透,一方面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國語更加深入人心,為有知識的人所接受;另一方面是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日益發達,人們逐漸突破了過去固守當地的意識,異地交往成為一種非常自然的生活。人們到各地工作、學習、參觀、旅遊,與方言區以外的人際交往越來越多,這使國語的使用成為一種生活需要。所謂覆蓋,就是國語進入方言區,與方言並存並用,形成雙語區,國語與方言以雙語方式在同一地區並用,二者在使用範圍和使用場合上有所分工,不過人們在交際中可以根據交際對象的不同選擇使用方言或國語來會話。國語在民勤方言中的滲透和覆蓋,使民勤方言區形成了新派和老派兩個不同的層次,從而產生了民勤方言內部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語音、辭彙和語法等方面。
1.語音方面的不同,如古見溪疑曉匣影六母開口二等,民勤方言老派讀洪音,新派讀細音:

街​


​解疙瘩

牛角

​硬

​鞋

​下車

老派​

kQ​

tþye​

kQ

ko​

​liN

​xQ



​新派

​tþie

tþi

tþiQ

tþi

iN​

þie

þiɑ
2.根據交際對象、使用範圍和使用場合的不同,新派和老派辭彙上的不同:
老派菜蔬實誠摩揣心誠該應綠翠擾打硬強
新派蔬菜誠實揣摩誠心應該翠綠打擾強硬
老派彼家日頭旁處人過事情養娃娃好的太兀那些
新派他們太陽外地人辦喜事生孩子好得很那裡
3.根據交際對象、使用範圍和使用場合的不同,新派和老派語法上的不同:
新派你快點走啊!你的寶貝給我看一看!
老派你走快些噻!把你的寶貝給我看喀!
新派灘上有很多兔子。我家中有很多糧食。
老派灘上的兔子多的太。我屋裡糧食有的是。
新派我們隊里死了一頭騾子。你知道不知道?
老派我們隊里把個騾子給死掉了。你知道阿吧?
顯然新派無論讀音還是辭彙和語法都已基本接近國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