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脈崖爬藤

毛脈崖爬藤

毛脈崖爬藤(學名:Tetrastigma pubinerve)為葡萄科崖爬藤屬的植物。分布於越南、高棉及中國大陸的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生長於海拔300米至600米的地區,多生於山谷林中及石山坡灌叢。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木質藤本。小枝圓柱形,有縱棱紋,乾時有橫皺紋,枝被短柔毛,以後脫落。卷鬚不分枝,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葉為鳥足狀5小葉,中央小葉橢圓形或長橢圓披針形,長12-25厘米,寬4-7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闊楔形,邊緣每側有6-8個鋸齒,側生小葉卵披針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6-20厘米,寬2.5-7厘米,頂端漸尖、急尖或鈍,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每側有4-7個鋸齒,上面綠色,有光澤,無毛,下面淺綠色,僅脈上被短柔毛,以後脫落;側脈7-9對,網脈在下面突起;葉柄長4-10.5厘米,中央小葉柄長1-2.5厘米,側生小葉總柄長1-2.5厘米,側生小葉柄長常0.5-2厘米,乾時有橫皺紋,疏被短柔毛,以後脫落無毛。花序腋生,下部有節,節上有苞片,二級分枝4,集生成傘形,三級分枝呈二歧狀,花數朵在分枝末端集生成傘形;花序梗長1.3-2厘米,被短柔毛;花梗長(2) 3-4毫米,被短柔毛;花蕾倒卵圓形,高2.5-3.5毫米,頂端近截形;萼淺碟形,萼齒不明顯,外被乳突狀毛;花瓣4,橢圓形,高2-3毫米,頂端有小角,外展,外面被乳突狀毛;雄蕊4,花葯黃色,橢圓形,長甚於寬近1倍;花盤在雌花中不明顯,呈環狀;子房錐形,下部與花盤合生,花柱不明顯,柱頭4裂。果實近球形,直徑1-1.2厘米,有種子2 (3)顆;種子倒卵圓形,頂端微凹,基部急尖,種臍在種子基部向上呈狹帶形幾達種子頂端,下部略寬,腹面中棱脊不明顯,兩側窪穴呈溝狀從中部向上斜展達種子頂端。 花期6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00-600米的山谷林中或石山坡灌叢。

分布範圍

產自廣東、廣西、海南。越南和高棉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海南。

葡萄科崖爬藤屬植物

崖爬藤屬(Tetrastigma)為植物界之一植物屬。該植物於植物分類表上,歸於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鼠李目( Rhamnales) 葡萄科 (Vitaceae)。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