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習俗

毛南族習俗

毛南族服飾與附近的壯族相似,男女都喜歡穿著藍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對襟衫。婦女穿鑲有兩道花邊的右開襟上衣及滾邊褲子,留辮梳髻。戴手鐲、銀牌等飾品,尤其喜歡戴花竹帽。毛南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家庭。過去的婚姻大都由父母包辦,有“不落夫家”和“轉房”等遺俗,寡婦再嫁也受到種種限制,現在,已基本改變。人死實行土葬,請道公“念經送葬”。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區,及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

毛南族習俗毛南族習俗
地。 
毛南族使用毛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由於長期和漢族壯族人交往,所以絕大多數毛南族人都通漢語壯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毛南族人信仰道教

傳說毛南族的祖先是元明兩代從山東湖南福建等地遷到廣西的。早在11世紀漢文典籍中就出現了毛難的稱呼,是沿用地名而約定俗成的族名,先後還有"茆灘"、"茅灘"、"茅難"、"冒南"等稱謂。

毛南族人自稱為"阿南",其意為"這個地方的人"。1986年6月,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稱為毛南族。毛南族人勇敢頑強、不畏艱辛、富於進取,不論生活的多么艱難,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將子女送到學校學習,因此其教育和文化水平都較高,有一支數量可觀的本民族的知識分子隊伍。

毛南族地區有三寶: 甜薯、菜牛、花竹帽。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飼養菜牛的歷史,有"菜牛之鄉"的美稱。此外毛南族人還善長竹編石雕木雕等工藝製作。 毛南族以農業為主,以飼養業和副業為輔,主要種植雜糧、少數地區種植水稻。
毛南族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種飯為主食。如毛南飯,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筍及其他蔬菜佐料混合煮熟後製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毛南族還長於用大米或玉米製作"米蜂仔"作為輔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歡食甜紅薯,並作為入秋以後的輔助主食之一。

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毛南山區,人們會用色香味俱全的"毛南飯"招待您。"毛南飯"是毛南族人民的特有食品。做法是用水泡竹筍煮熟,加入玉米粉、豆角、南瓜和生薑,混合烹煮後再加人南瓜苗、南瓜花及適量辣椒、油、鹽。由於它以天然的蔬菜瓜果為主,因此色美、味佳、營養豐富。

毛南族有71萬多人,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和河池、南丹、都安等縣。其中,居住在環江的毛南族,數量約占毛南族總人口的80%以上,環江縣素有"毛南之鄉"的稱號。

毛南語稱花竹帽為"頂蓋花",用竹片在半徑一尺的竹帽上編織八九十個圖案,密密麻麻,看不見洞眼,不透光,不漏水。花竹帽是毛南族青年愛情的信物,也是毛南族饋贈親友的禮品。 毛南族男女都喜歡穿藍色或青色大襟、對襟衫。婦女穿鑲有兩道花邊的右開襟上衣,褲子較寬並滾邊,留著發害,愛戴手鐲,胸前佩銀、玉等飾品;特別喜歡戴花竹帽。
毛南族聚居區氣候較為炎熱,又盛產竹、木,所以住房一般是竹頂木牆,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陽台用來晾曬農產品;下層用來關牛、馬、雞、豬等,同時也放置些雜物。住房有乾欄建築特點。

毛南族最愛唱歌曲調十分豐富,有"比"、"歡"、"排見"、"耍"、"朗"五種類型。語言樸實,節奏歡快。一般為同聲二部重唱。按內容分,有"引歌"、"神話歌"、"禮俗歌"、"史歌"、"苦歌"、兒歌情歌
毛南族無論走到哪裡,遇上和自己年齡差不多的本族人時,相互間都稱為"華記"表示親呢,就如有的民族相互稱"老表"一樣。

傳說古時候,毛南族的祖先為逃避一場災難,躲到一座叫"華記"的大山上,開荒種地,經歷了苦難,又享受了快樂,他們認為能夠生存下來,主要是靠了'嘩記"這座大山的保護。後來,毛南族人民為尋求善良和友誼,不論走到哪裡,只要碰上和自己年齡相仿的本族人,都開口稱為"華記"。

"廟節"是毛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主要是祭祖神靈祖先。由老人從夏至數起數到辰日即是節日。到時家家蒸五色糯米飯,並捏成小團團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樹枝上,向天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同時為了表達對耕牛辛勤勞作一年的慰問,給它餵食一團糯米飯和粉蒸肉。婦女們手提裝有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的竹籃,攜兒帶女回娘家共慶。男女青年則相約到野外山林中對歌、玩耍,尋找意中人。

毛南菜牛

毛南族習俗毛南族習俗
由於毛南族山區缺少耕地,限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毛南人除惜土如金,見縫插針開墾面積很小的"雞窩地"之外,就是利用滿山的青草來發展家庭飼養業。

家家都養菜牛,專供食用,不作勞役,成為毛南族的特產,暢銷國內及港澳市場。菜牛都是圍欄圈養,牛圈乾爽 、避強光、很清靜,夏防蛀蟲,冬防受凍。對剛入圈的 牛要細心觀察其習性和喜吃什麼飼料,有時要在草上灑鹽水以增加食慾。同時對病牛有一套民間草藥療法,很多人家的園子裡都種有草藥。

除餵草之外,還餵玉米高粱、飯豆、紅薯、南瓜雜糧,並煮熟拌潲餵食。這是圈養階段。

第二階段是"囤肥",即把菜牛育肥滿骨架。這個階段餵牛的草要在日出前割回來,草葉上要有露珠,且越嫩越好,一頭牛每天吃60公斤左右。中午和晚上還要各加餵10公斤雜糧潲水料,半夜再餵一次半生半熟的青草潲水。第三階段是攻膘。每天除供給大量嫩青草外,還要加餵泡發的小米及黃豆漿。

經40多天的攻膘,連牛脊背上的肉都鼓得高出了脊梁骨,形成了一道凹糟,把木盆放在牛背上都掉不下來。待膘滿肥壯才宰殺挑肉上市出售。肉呈粉紅色,瘦中夾肥,層次 分明,鮮嫩紋細,肥而不膩,煎燉烹炒,都爽脆可口,是牛肉中的上品,凡是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

毛南石雕 

毛南族人民祖祖輩輩生活在群山懷抱,與山中的石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住的乾欄樓,底層的乾欄柱下半截是石柱;由院子進入樓內的台階是石條;乾欄樓的 房基和山牆是整齊的石塊;甚至門坎、曬台、牛欄、豬 欄、桌子、凳子、水缸、水盆都是石料壘砌或雕鑿的。為了美觀,他們在石制用品上都雕有花鳥蟲魚等圖案。這些東西在市場上出售一般都很搶手。

石雕藝術的水平,主要表現在石墓的雕飾上。在毛南族地區的鳳凰山有個古墓群。這裡的石墓柱擎著重檐石樓閣,上刻武士揚鞭催馬、姜太公柳蔭垂釣、儒生窗前著書,以及雷王、水神等形象。墓柱上是浮雕的蛟龍 盤繞,柱礎上有花卉動物裝飾。墓頂有石雕的大仙葫蘆、太陽、雲水、麒麟等,有的高達4~5米,仿佛是給 活人建的宅第。兩墓柱之間靠里,是巨形墓碑,碑兩側刻有大幅輓聯,聯邊雕刻著鳳凰畫眉仙鶴蝙蝠、游魚、梅花鹿、仙桃、蒼松、水仙大象等栩栩如生的圖案,以象徵吉祥、長壽、寶貴、有餘、厚祿、清廉等祝願和讚頌。

毛南族石匠藝人歷來重視精雕細刻,用心琢磨,反對粗製濫造,圖快省工。老師傅們要求徒弟每天鑿下的石粉末不得多於一牛眼杯,否則所出的活不能列為工藝 品,可見毛南族石雕工藝品的精美細膩。

毛南“放鳥飛

在毛南族眾多的節俗中,正月十五"放鳥飛"最具特色和奇趣。傳說過去毛南山鄉有位老法師,他有個心靈手巧俊美出眾的獨生女兒,擅長以竹篾和菖蒲葉編百鳥,人稱"小鳥姑娘"。

她與一小伙子相戀,準備大年初一完婚。老法師想考驗一下未來女婿的本領,在除夕 那天讓他把山上土地在天黑前都撒上種子,本該撒谷種(小米),但小伙子一著急,錯撒成了糯稻種。老法師令其把種子全部撿回來,省得糟踏了。這下可難住了小伙子,小鳥姑娘看到此情,讓未婚夫回家把他們倆人過去編的百鳥都用籮筐裝來。

姑娘對著編的百鳥吹了口氣 ,又對小伙子說了幾句悄悄話。小伙子把百鳥帶到山上 ,這些鳥很快便飛出去撿回了所有的糯種。小伙子在天黑前重新撒上谷種。老法師一看高興了,說:"過年讓我們父女倆好好團圓團圓。正月十五再送小鳥姑娘去你家成親。"從此,便有了"放鳥飛"的節俗。
春節即將來臨時,家家戶戶預先採好菖蒲葉。除夕那天,用菖莆葉編"百鳥","百鳥"的空腹中裝入泡好的香糯,飯豆及芝麻餡等,然後上鍋蒸或煮熟。出鍋後,把"百鳥"用細繩拴在一根長甘蔗上,架掛在堂屋香火前。"百鳥"有鷓鴣、山雞、燕子、鸕鶿、畫眉等 。

這天,給家裡的小孩每人一個"鳥"來解饞;出嫁並生育了的媳婦要回娘家領"鳥",希望孩子將來象小鳥般活潑可愛。香火堂前,還擺上供品,有紅米飯及果品 ,意在祈願百鳥不吃莊稼,保證福來糧豐,瓜果纍纍。待到正月十五,取下"百鳥",入鍋再蒸煮,入夜,以"百鳥"當飯,謂之"放鳥飛"。"放鳥飛"時,毛南人總忘不了重溫那"放鳥飛"的傳說。

毛南“南瓜節”  

毛南族的"南瓜節",時在農曆九月九日,即重陽節這天。各家把收穫到家的形狀各異,桔黃色的大南瓜擺滿樓板,逐一挑選。年輕人走門串戶,到各家評選"南瓜王"。不僅要看外觀,而且要透過表面看到瓜籽。 待到眾人意見基本一致,由一身強力壯者用砍刀劈開"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瓢,把飽滿的籽留作來年的種子 。然後把瓜切成塊,放進小米粥鍋里。文火煨燉,煮得爛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爾後眾人共餐同享。

中國許多民族把重陽節視為老人節,有敬老的傳統習俗。毛南族也不例外,只是風尚不同。對於年過花甲而又體弱多病的老人,毛南人一般在重陽節時為之"添糧補壽"。

子女們在這天置辦幾桌酒席於家中,請親朋好友光臨,來客都要帶幾斤細糧好米,或者新鮮水果。 親友送來的"百家米"要單獨貯存。日後在給老人做飯 時抓一些摻進自家米中。

"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復,還得繼續擇日搞"添糧補壽"儀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