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豆芽

毒豆芽

毒豆芽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的豆芽,國家在食品法當中明確要求在豆芽生產過程中嚴禁添加任何添加劑,但是毒豆芽卻至少添加4種有毒物質,尿素超標27倍。越來越多的商人通過各種有毒的添加劑生產食品。2011年6月10日德國宣布,流行於歐洲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的源頭為毒豆芽。2015年之後,雖無明確法律檔案要求,全國各地對毒豆芽案,多不再以刑事案件立案。然而目前各地仍在依據食藥監總局、農業部、國家衛計委三部委2015年5月下發的公告,打擊無根豆芽,只是僅作行政處罰,不再以刑事起訴處理。

基本信息

簡介

毒豆芽外觀粗長,無根須,顏色鮮亮,生產周期短,一般3、4天即可長成,而一般方法生產的卻要一周以上,並且絕對長不到毒豆芽那么長,而且產量翻番,一斤綠豆起碼能出10斤豆芽,有的甚至報導說能漲到14斤。

毒豆芽表面看來都有10多厘米長,個別有的近20厘米,個頭均勻,顏色白淨,且絕大多數沒有根須,看起來很漂亮。

產生背景

毒豆芽毒豆芽
一是暴利誘惑。唯利是圖是“毒豆芽”案件多發的根本原因。1斤綠豆正常情況下可生產7斤豆芽,但如果添加了“豆芽激素”,增加的成本才不過幾分錢,而豆芽的生長周期縮短一半,產量翻番。

二是監管存在薄弱環節。監管漏洞和盲區的存在是“毒豆芽”案多發的主要原因。涉及食品監管的行政執法部門有5個:食品安全辦公室、工商局、質檢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農業局,它們之間的職能交叉導致了食品安全監管的交叉和盲點,不利於責任落實,使得食品安全監管難以做到無縫銜接。

三是買家看重食品外觀形象。很多民眾選擇食品都要求外觀優美,色澤鮮艷,有此誘因,生產者就想辦法附和消費者需求,在生產豆芽時添加“豆芽激素”使豆芽長得粗壯長,無毛根,引發民眾選購意願。

四是道德缺失,不講誠信。道德滑坡是“毒豆芽”案件多發的重要原因。“食”者,上為“人”,下為“良”,人無良心不為食。現實是很多人不講良心、不講道德、不守誠信,為追求高額利潤,在食品加工過程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質,道德倫理處於危險境地。

因此,豆芽的批發價格也相差較大,正常生產的豆芽除去原料、加工、人工等成本,批發價格約在2元左右,而違法生產的豆芽的批發價則只有0.8-1元。因為便宜,就能夠大量占領市場。

安全標準

2014年11月6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豆芽》(草稿)向業內公開徵求意見。與現行的產品標準相比,該草稿明確將“6-苄基腺嘌呤”定性為“植物生長調節劑”,並將其列為豆芽生產中允許使用的物質,其理化指標被限定為小於等於0.2mg/kg。

主要危害

尿素

作為一種有機物質,在工業、農業、醫學方面均有套用,唯獨沒有在食品業的套用,用尿素來製作豆芽是非法使用,尿素是人體正常新陳代謝的產物,是一種含氮的小分子物質,會隨著人體排尿而排出,少量尿素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當尿素大量聚集而不能排出時,會對人體操成損傷,主要是使人體的體內電解質平衡被破壞,從而產生疾病,即尿毒症

無根劑

無根劑的主要成分6-苄基腺嘌呤,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添加於植物生長培養基的細胞分裂素,具有抑制植物葉內葉綠素、核酸、蛋白質的分解,保綠防老;將胺基酸、生長素、無機鹽等向處理部位調運等多種效能,廣泛用在農業、果樹和園藝作物從發芽到收穫的各個階段。

其毒性為LD50:大鼠口服2965mg/kg(bw)(雄性),大鼠口服1005.19mg/kg(bw)(雌性)。

積毒性試驗:雌性大鼠蓄積係數大於5,雄性大鼠蓄積係數為3,均屬弱蓄積性。

使用範圍和使用量可按我國原《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2760―1996)規定:用於發黃豆芽綠豆芽,最大使用量0.01g/kg,殘留量應不高於0.2mg/kg。而在實際生活中,商販一般使用量很大,在批捕的山東商販楊某處,“毒豆芽”檢出的有毒物質6-苄基腺嘌呤是國家標準檢出上限的2000倍,長期食用會對人體產生蓄積危害。

農藥

有的商販甚至在豆芽生長過程中添加農藥,農藥作為有毒物質是防治病蟲害的,對人體也同樣有毒,有的農藥也同樣存在致癌、致畸、致突變的危害。

抗生素

甚至還有人用頭孢氨苄、諾氟沙星等抗生素用於豆芽生長過程中的殺菌。抗生素的違法使用不僅可以使人在生病時增加耐藥風險,並且抗生素積累也會增加頭痛、頭暈、致癌、過敏等風險。

獸藥

還有使用獸藥的,恩諾沙星強氯精等都曾在檢查中查出。好多獸藥也是抗生素,所以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保鮮粉

“保險粉”(連二亞硫酸鈉)可使豆芽迅速變白。當加熱到129攝氏度時會發生分解反應,產生二氧化硫,是工業上的漂白劑。長期超量食用會造成慢性中毒,使人胃腸功能紊亂,引起腹痛、腹瀉,並有一定的致癌性。

辨別方法

買豆芽應儘量去大的超市里買,如果在其他地方買則要注意:一聞,二看,三掐。 

要聞豆芽上的氣味。健康的豆芽聞起來很清爽,而有“尿素”味道的豆芽是不正常的 

儘量不要選個頭太均勻,而且太粗太長的,這樣的豆芽可能添加了添加劑;也不要選沒有根須的,沒有根須的多數是使用了無根劑 

要把豆芽掐開看水分。健康的豆芽水分比較大 

自發豆芽

為了吃著放心,其實也可以自己發豆芽,方法很簡單,5—7天就能食用。

1、將綠豆或者黃豆放在水裡泡一夜;

2、第二天控去水分,將豆子裝在漏籃中,而且最好把籃子懸空放置,這樣豆芽根可以往下長,還利於透氣; 

3、找一塊濕布,蓋在豆子上; 

4、在濕布上壓上重物;

5、每天上下午各澆一次水,在20攝氏度的溫度下,4~5天后應該就可以食用(需視發芽情況定是否食用)。

如何辨別毒豆芽

毒豆芽毒豆芽(右)
一看豆芽莖:

自然培育的豆芽菜是芽身挺直稍細,芽腳不軟、脆嫩、光澤白。

二看豆芽根:

自然培育的豆芽菜,根鬚髮育良好,無爛根、爛尖現象。

三看豆粒:

自然培育的豆芽,豆粒正常。

四看折斷:

豆芽稈的斷面是否有水分冒出,無水分冒出的是自然培育的豆芽。

主要危害

長期食用“加料”豆芽可致癌

瀋陽市農委法規處楊宏介紹:“生產豆芽過程中是不允許使用任何添加劑的。而該黑加工點使用了至少4種添加劑,其中尿素嚴重超標,恩諾沙星是一種獸用藥,6-苄氨基腺嘌呤是一種激素。加入尿素和6-苄氨基腺嘌呤可使豆芽長得又粗又長,而且可以縮短生產周期,增加黃豆的發芽率。但是人食入後,會在體內產生亞硝酸鹽,長期食用可致癌。”

對於該黑加工點生產的10多厘米長、白淨無根須的“漂亮豆芽”,他稱:“正常生產的情況下,豆芽是不該有這么長的,除非是畸形豆芽。而且健康的豆芽還應該有根須,根須處尖細,顏色略微泛黃。而如果豆芽長得太漂亮,是不正常的。”
據介紹,無根豆芽素(無根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增粗劑等添加劑均屬激素,長期食用會導致各種疾病。

相關案例

毒豆芽毒豆芽
2009年11月長春媒體報導,經過他們近半個月的調查、走訪,最終發現,長春市面上的豆芽基本是產自長春本地,其中“毒豆芽”產自黑作坊。在長春,就有十餘家生產這種“毒豆芽”的黑作坊。

他們藏匿在一些棚戶區內,小的黑作坊每天能生產出幾千斤,規模大點的黑作坊能產近萬斤。

業內人士稱,每天至少有數萬斤的“毒豆芽”流入長春各個農貿市場,流入學校和機關單位的食堂。

2010年5月,蘭州媒體報導,經過暗訪當地也發現了黑心商販“泡出”白胖毒豆芽的情況,報導指出添加劑可致癌。

2010年12月,鄭州媒體報導稱出現“毒豆芽”,使用無根豆芽調節劑,這是一種能使豆芽快速生長的激素類農藥,對人體有致癌、致畸形的危害,為國家明令禁止在食品生產中使用的化學製品。這些黑作坊就是用這些激素加入水中加速豆芽的生長。

該市一些小作坊在豆芽生產中,非法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非食用物質,如豆芽速長劑、必克斑一號、新型保鮮增白粉等。使用這些添加劑後,豆芽在生長過程中不會腐爛,且感官效果極佳。

2011年4月17日,瀋陽警方查處了一家“漂亮豆芽”的黑加工點。經檢驗,該加工點在生產豆芽過程中添加了4種以上違法添加劑。 

瀋陽市打假辦副主任郝立志介紹,接到民眾舉報後,民警於昨日零時在該黑加工點附近蹲守。“零時20分許,從該加工點駛出了一輛三輪車,裡面裝滿了豆芽,正準備向市場發貨,民警立即將其堵截。經詢問,該加工點的老闆蹇某提供不出任何經營手續。” 

黑豆芽的生產車間即是院子裡的農用大棚,面積約120多平方米,裡面放了50多個高約1.5米的塑膠池子,一半裝著黃豆,另一半裝著豆芽,每個池子上面都蓋著一條軍綠色的被子,車間內還有一隻貓,不時地從一個池子的被子上跳到另一個池子上。

2014年12月7日,江門蓬江警方通報搗毀5個制售“毒豆芽”窩點,繳獲“毒豆芽”1.4萬斤,刑拘15名嫌疑人。警方稱,這些制售“毒豆芽”的夫妻檔日均售出“毒豆芽”600-1000斤。

社會監管

烏魯木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副主任黃新武表示,這些“問題豆芽”事件已經暴露出了一些法律監管問題,從生產地、流通場所到餐桌,整個鏈條涉及衛生、質監、工商、農牧等多個部門。事實上,在“民以何食為天”的叩問之下,相關單位監管力量的薄弱與缺位,由來已久。

瀋陽“問題豆芽”事件之後,工商部門表示,對食品生產領域的監管,應由質監局而非工商部門負責。而質監部門表示豆芽菜屬於初級農產品,歸農業主管部門監管合適。農業部門則表示,豆芽菜不是初級農產品,是初級農產品的加工品,不應由農業行政部門負責監管。 

根據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烏魯木齊)副主任王成介紹,此次抽樣檢查制定了詳細的抽樣方案,將依據相關國家標準、食品通用準則相關項目,認真對豆芽樣品開展相關檢測。

法律監管

2015年之後,雖無明確法律檔案要求,全國各地對毒豆芽案,多不再以刑事案件立案。然而目前各地仍在依據食藥監總局、農業部、國家衛計委三部委2015年5月下發的公告,打擊無根豆芽,只是僅作行政處罰,不再以刑事起訴處理。

這份“2015第11號”稱,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赤黴素等物質作為低毒農藥登記管理並限定了使用範圍,豆芽生產不在可使用範圍之列,禁止豆芽生產者使用以上物質,並禁止豆芽經營者經營含以上物質的豆芽。但公告同時也指出,豆芽生產過程中使用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赤黴素等物質的安全性“尚無結論”。

2015年7月,重慶市沙坪壩區法院分別對兩起無根豆芽案作出了準許撤訴裁定;2015年9月,廣東吳川市、山東陽穀縣兩地檢察機關分別以“公訴機關以該案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發生變化”、“有關在生產豆芽過程中添加4-氯苯氧乙酸鈉等添加劑構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法律法規發生變化”等為由,向法院提出撤訴申請,均被法院裁定準許撤回起訴。

2016年7月25日,南京被集體起訴的35家芽農也被撤訴,理由為“法律、司法解釋發生變化”。

處罰案例

遼寧省北鎮市正安鎮蹇屯村農民蹇明志、楊桂榮夫婦等人自2008年以來,在瀋陽長期使用非食品添加劑生產豆芽並銷售,引發轟動一時的“瀋陽毒豆芽事件”。

法院2011年12月2日認定蹇明志、楊桂榮犯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一審分別判處有期徒刑4年和3年,同案的另三名被告人也均獲刑。

和平區法院經審理查明,本案的五名被告人有四名來自北鎮農村,負責提供有毒有害添加劑的張顯君來自遼陽縣興隆鎮後槓村。自2008年8月起,蹇明志、楊桂榮在瀋陽市和平區渾河站鄉後賽村租用一民房,使用非食品添加劑生產豆芽並銷售。2010年6月被當地媒體曝光,夫婦二人躲避一段時間後,又租用和平區渾河站鄉下河灣村一平房,僱傭同鄉閔國成、蹇明會繼續使用對人體有毒、有害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及防腐劑等添加劑生產豆芽,並將豆芽銷售至瀋陽市南五蔬菜批發市場等地,從中牟利。

此外,張顯君自2009年年初至案發時,在明知蹇明志等人用於生產豆芽的情況下,仍有償向其提供各類對人體有毒、有害的植物調節劑、防腐劑等添加劑。

法院認為,被告人蹇明志、楊桂榮、張顯君、閔國成、蹇明會結夥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均已構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其中蹇明志、楊桂榮、張顯君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閔國成、蹇明會在共同犯罪中起輔助作用,系從犯,可予從輕處罰。為此,判決蹇明志有期徒刑4年,並處罰金30萬元;判處楊桂榮有期徒刑3年,並處罰金20萬元;判處張顯君有期徒刑3年,並處罰金20萬元;判處閔國成有期徒刑1年,並處罰金3萬元;判處蹇明會有期徒刑6個月,並處罰金2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