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血症

毒血症

毒血症又稱"多發膿腫",過去有人稱作"膿毒敗血症",屬於病情較重的全身性化膿性感染之一。成團的大量細菌集中在一起即形成細菌栓子,當細菌栓子間歇侵入人體血循環中,並停留於身體某處,引起一系列的症狀時,稱為膿毒血症。最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臨床突出的表現是多發膿腫的形成。治療則根據病人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案,凡有休克表現或發現有臟器膿腫,宜入院治療,需給予大劑量抗生素和積極支持治療,包括少量多次輸血、血漿,維生素,靜脈搏高營養等,皮下多發膿腫可在門診治療一般須靜點抗生素3-5天,然後根據膿培養結果或病情決定是否改用抗生素,以及是否將靜點抗生素改為口服或肌肉注射。總之,抗生素需要用足量。膿腫有波動時,要及時引流膿液,包括穿刺抽膿或者切開引流。本症病情雖重,但多數經正規治療預後較好。

基本信息

病因

毒血症毒血症
病因是各種致病細菌產生的外毒素。外毒素是蛋白質,主要在細菌生長繁殖過程中釋出,產毒菌多為革蘭陽性菌,少數是革蘭陰性菌 。

臨床表現

毒血症的臨床表現與致病菌所產生外毒素相關。例如白喉,白喉桿菌本身一般不侵入血流,但被吸收的外毒素則可與易感的組織結合,在臨床上引起各種表現,如心肌炎、軟齶麻痹、聲嘶、腎上腺功能障礙等症狀。例如破傷風,其病原菌為破傷風梭菌,其產生的破傷風痙攣毒素造成破傷風特有的角弓反張、牙關緊閉症狀。

診斷詳述

毒血症臨床表現毒血症臨床表現
起病急,突然發熱,有時先發冷兼有寒戰。體溫多持續高熱或弛張熱。煩躁不安、全身不適、脈搏增快、食慾喪失,並出現頭痛、盜汗、消瘦及貧血等症狀。年幼兒體溫驟升時每易發生驚厥。過分虛弱或循環不好者,可不發熱或體溫不升。精神方面,意識不清、譫妄以至昏迷。胃腸道症狀較多見,如嘔吐、腹瀉,輕重不一,重者短時間內即出現脫水、酸中毒。部分病兒有關節腫痛。呼吸加速加深、甚至不規則。皮膚及黏膜常出現瘀點、紅斑或其它皮疹。猩紅熱樣皮疹多見於A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及金黃色葡萄球菌膿毒敗血症。肝脾多增大,偶見黃疸。其他常見併發症有支氣管炎、肺水腫、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等 。

檢查

毒血症作為全身感染的一種類型,其實驗室檢查多見血白細胞計數增高,病原學侵入的局部組織處可取材獲取細菌學證據。如白喉於假膜與黏膜交界處取材,塗片染色後鏡檢可查獲白喉桿菌。破傷風一般發病症狀比較典型,不需做細菌學檢查。

鑑別診斷

病原菌及其毒性代謝產物向全身播散引起全身感染症狀,常有發熱,可伴有全身不適、肌肉酸痛、食慾下降、噁心、嘔吐、腹脹、腹瀉、頭暈頭痛、神志淡漠、煩躁、譫妄或昏迷,貧血、肝脾大、嚴重者可出現中毒性心肌炎、DIC、急性腎衰等表現。而全身感染臨床上常分為毒血症、菌血症、敗血症、膿毒血症、內毒素血症幾種感染類型。
1.菌血症
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長繁殖,只是短暫的通過血循環途逕到達體內適宜部位後再進行繁殖而致病,例如傷寒早期有菌血症期。
2.敗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後在其中大量生長繁殖,產生毒性代謝產物,引起嚴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狀,例如高熱、皮膚和黏膜淤斑、肝脾腫大等。鼠疫桿菌、炭疽桿菌等可引起敗血症。
3.膿毒血症
指化膿性細菌侵入血流後在其中大量繁殖,並通過血流擴散至機體其他組織或器官,產生新的化膿性病灶。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膿毒血症,常導致多發性肝膿腫、皮下膿腫和腎膿腫等。
4.內毒素血症
革蘭陰性病原菌侵入血流並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釋放出大量內毒素致病的一種感染類型。

治療

1.一般治療及對症治療。
2.病原治療
包括針對性的抗毒素治療及抗生素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