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參

毒參

毒參(學名:Conium maculatum)又叫芹葉鉤吻,是傘形科毒參屬的植物。分布在歐洲、北非、北美洲、亞洲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等地,生長於海拔600米至1,700米的地區,常生長在林緣或農田邊。在我國產於新疆,歐洲、亞洲、北非和北美洲也有分布。它全草均有毒,以果實特別是種子最毒。由於毒參對呼吸中樞有直接抑制作用,所以它對呼吸系統的痙攣性疾病,如百日咳和氣喘有治療作用。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毒參(Conium maculatum L.)

種中文名:毒參

種拉丁名:Conium maculatum Linn.

中國植物志:55(1):206

種別名 :芹葉鉤吻(英拉漢植物名稱)

形態特徵:二年生草本,高80—180cm;根圓錐形肥厚;莖中空,分枝。葉片二回羽狀分裂,末回裂片卵狀披針形,長1—3cm,邊緣羽狀深裂;莖生葉有葉鞘,基生葉僅有葉鞘。復傘形花序生於莖和枝頂端呈聚傘狀,傘幅10—20cm;總苞片5,卵狀披針形,小總苞片5—6,卵形;小傘形花序有花120—20朵。果實近卵形。花期7-9月。

地理分布:產新疆;歐洲、亞洲、北非和北美洲均有分布。

生 境:生於林緣和農田邊。

毒 性:全草有毒,以果實特別是種子最毒。有毒成分主要是多種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有毒生物鹼,這些生物鹼是揮發性的液體,在植物乾枯過程中生物鹼逐漸消失,因此成熟的乾燥植物危險性較小[2,3]。植物的各部分都含有生物鹼,根的含量較低,幼株葉的含量最高,但在果實的形成過程中逐漸轉移到果實種子中去,因此,當果實與種子快成熟時危險性最大。毒參具有令人厭惡的鼠臭味,一般牲畜不食。動物中毒大都發生在春天,因食人混有毒參幼苗的牧草而引起的,鮮草對馬的致死量為1800—2250g,牛為4000—5000g。動物中毒的主要症狀為擴瞳、呼吸加快、行走困難(特別是後肢)、脈搏先慢後快而細、體溫降低、昏迷,最後由於呼吸中樞麻痹窒息而死。由於毒參對呼吸中樞有直接抑制阼用,所以它對呼吸系統的痙攣性疾病,如百日咳和氣喘有治療作用。

化學成分:主要有毒成分是毒芹鹼(coniine)(92—4),其次是毒芹側鹼(coniceine)(92-8)、甲基毒芹鹼(N-methylconiine)(92—6)、羥基毒芹鹼(conhydrine)(92—7)、偽羥基毒芹鹼(pseudoconhydrine)(92—5)等生物鹼。葉內含另一生物鹼N—甲基偽羥基毒芹鹼(N—methylpseudoconhydrine)[21,24]。根中還含有鐮葉芹酮(falcarinone)、二氫鐮葉芹酮(dihydro-falcarinone)、鐮葉芹醇酮(falcarinolone)以及多種香豆素類化合物[20,22,23],如甲氧基歐芹酚(osth01)、佛手柑內酯(bcrgapten)、歐前胡素(imperatorin)、異茴芹素(isopimpinellin)和珊瑚菜素(phellopterin)。果實內含有佛手柑內酯(77—19)和花椒毒素(xanthotoxin)。

毒芹鹼是代表毒參主要毒性作用的生物鹼,1827年首次分出,1895年Wolffenstein確定了結構。毒芹鹼為無色的鹼性抽狀液體,在光和空氣中暴露則變黑並聚合。毒芹鹼對人中毒的致死量為60-120mg[26,27],主要作用以運動神經末梢麻痹和脊髓麻痹為主,表現為虛弱無力、昏昏欲睡、呼吸弱而慢,最後因呼吸停止而死,還可能出現失明日。毒芹生物鹼對小鼠的急性毒性見92—2。中毒症狀表現為骨骼肌的自發性收縮,四肢陣發性和強直性痙攣以及全身抽搐,呼吸先興奮後抑制,發紺,麻痹,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並常有尿頻、眼球突出。馬中毒有噁心、磨牙、呼吸加快和呼吸困難、肌肉抽搐(先後肢)、行走困難、體溫降低、脈速。牛有流涎、便秘、深度昏迷、呼吸快、有時便血。羊有腹脹、迷亂、散瞳、後肢拖行、痙攣死亡。不同動物對毒芹鹼的敏感性有很大差別,如蛙、小鼠的最大耐受量分別為1200和40mg/kg,因呼吸麻痹而死。對妊娠中的母牛給予毒芹鹼1.5ml/天,所產牛犢有先天性的畸形,如腕關節、肘、脊背彎曲。毒芹鹼具有複雜的中樞和外周作用,主要作用於脊髓,從而阻斷脊髓反射;對植物性神經節先興奮後抑制,大劑量刺激骨骼肌,導致神經肌肉接點的阻斷。Sampson等認為毒芹鹼是通過頸上神經節和神經肌肉接點來阻斷傳導的。根據對蛙神經肌肉連線點作用的研究,發現它開始降低終板電位的幅度,然後引起膜的去極化,對貓的脊髓產生抑制和興奮作用,抑制作用是通過降低單突觸反射和增強對強直後電位的抑制達到的,而興奮作用類似土的寧。

毒 理:主要有毒成分是毒芹鹼(coniine)(92—4),其次是毒芹側鹼(coniceine)(92-8)、甲基毒芹鹼(N-methylconiine)(92—6)、羥基毒芹鹼(conhydrine)(92—7)、偽羥基毒芹鹼(pseudoconhydrine)(92—5)等生物鹼。葉內含另一生物鹼N—甲基偽羥基毒芹鹼(N—methylpseudoconhydrine)[21,24]。根中還含有鐮葉芹酮(falcarinone)、二氫鐮葉芹酮(dihydro-falcarinone)、鐮葉芹醇酮(falcarinolone)以及多種香豆素類化合物[20,22,23],如甲氧基歐芹酚(osth01)、佛手柑內酯(bcrgapten)、歐前胡素(imperatorin)、異茴芹素(isopimpinellin)和珊瑚菜素(phellopterin)。果實內含有佛手柑內酯(77—19)和花椒毒素(xanthotoxin)。

屬中文名:毒參屬

屬拉丁名:Conium

科中文名:傘形科

科拉丁名:Umbelliferae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