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宏章(1908~1992)

殷宏章(1908~1992)

1948~1951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專員。 1952~1953年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自1953年起,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

殷宏章(1908~1992)

正文

殷宏章(1908~1992)中國植物生理學家。貴州貴陽人。生於1908年10月1日。1929年南開大學生物系畢業後留校任助教;1933~1934年在清華大學當研究生;1934~1935年任南開大學講師;1935~1938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留學並獲博士學位。1938~1948年先後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研究員和北京大學教授。1944~1945年曾以客籍教授身份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1948~1951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專員。1952~1953年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自1953年起,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1984年起為上海植物生理所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等職。
他已發表論文近百篇。1935~1941年主要從事生長素對植物生長及葉片運動影響的研究,他發現番木瓜葉子的晝起夜垂,是由於葉柄上端的前後兩面在早晚生長速度不同,而這種不同是受葉片中生長素影響造成的。1947年他發明了一種組織化學方法,並用以研究了磷酸化酶在植物組織中的分布和功能。50年代初,他參與領導開展中國抗生素研究。1954~1958年他領導探討糖磷酸酯在植物碳水化合物代謝中的作用,發現禾穀類籽粒發芽時在盾片中存在一種麥芽糖激酶,使來自胚乳的麥芽糖直接磷酸化並轉變成蔗糖再運到幼苗中。在這期間,他還觀察到了光促進葉片內糖轉變成澱粉的過程,並且在國際上較早地證明這是活體內光合磷酸化所起的作用。50年代後期起,在他主持下從兩個方面研究了光合作用:①探討群體結構和光能利用的關係,闡明了群體的發展、調節和控制規律,為農作物的合理密植和施肥等措施提供了理論依據,推動了植物生理學的研究向數量化邁進,發展出一個與農業現代化密切相關的研究領域;②開展光合磷酸化機理的研究,1961年測定了光合磷酸化的量子需要量,且首先獲得磷氧比大於1的結果;1962年,發現了光合磷酸化中間高能態的存在,引起廣泛重視。1978年他的“光合磷酸化機理研究”獲全國科技大會獎。80年代他寫出了《植物的氣體代謝》一書。1982年“光合磷酸化高能態的發現及其有關機理的研究”獲中國自然科學二等獎。
他曾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現為中國植物生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