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見證:四十年票證和人民幣史

歷史的見證:四十年票證和人民幣史

糧票的故事 糧票的版面 糧票的力量

圖書信息

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鳳凰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平裝:229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807293047, 9787807293040
條形碼:9787807293040

內容簡介

《歷史的見證:四十年票證和人民幣史》主要講述了:計畫經濟時代,國家以票證的辦法管理著人民的生活,吃飯有飯票,穿衣有布票,縫紉機有縫紉機購買證,華僑有僑匯券,票證細緻到分糖票、油票、肉票、糕點票、麵粉票,甚至豆漿油條票。名目複雜的票證濃縮了建國後的經濟生活,它們身上承載著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痕跡,都有其特殊的歷史淵源,有著獨特的文化含量。作者以平實懇切的筆調為我們講述了蘊涵在其中的真實與滄桑,借著這些票證,復原了一段國民的記憶。

編輯推薦

《歷史的見證:四十年票證和人民幣史》是一部全面詳盡記錄票證和人民幣史的著作。一張票證,一個時代,一段歷史!

作者簡介

陳明遠,著名人文學者、詩人。主要著作有:《語言文字的信息處理》(1980),《語言學和現代科學》(1982),《北京的生活》(1984),《劫後詩存》(1988),《無價的愛情》(1992),《新潮》、《兩代丹青》(1998),《文化人與錢》(2001),《文化人的經濟生活》(2005),《知識分子與人民幣時代》(2006),《文化名人的經濟背景(2007)等。

目錄

票證和人民幣的故事(代序)
糧票的故事
糧票概述
糧食定量與城鎮戶口掛鈎
第一套麵粉購買證
計畫供應的全國糧票
糧票的地區差別和種類
糧票的版面
管理票證的專門工作
農村的口糧怎么辦?
糧票——命根子
“驕傲的全國糧票”
上海市最早發給票證的回憶
配給定量的波動起伏
農村口糧安排
農村非產糧區的糧食供應
糧票實在是命根子
難忘師生情
沒有糧票就沒有奶水
1959年:形勢一片大好,肚子咕咕叫
1960年:中共中央指示壓低口糧標準
揣著糧票游長江
害飢荒時期的糧食
童年時記憶最深的是挨餓!
一斤糧票的悲喜劇
大家都吃不飽
窮困的見證
黑市糧票:痛心的記憶
支援老家的全國糧票
農林學院的一伙食
大學同學的無奈
糕點票、就餐券
1961年:高價糕點、糖果、飲食
斤斤計較著糧票
1962年:沒有上海糧票就別想在飯店吃肉
一頓飯9分錢外加4兩糧票
1965年:春節特供票
周恩來家宴:各人自帶糧票
1964年:最大的心愿是“積攢糧票”
1965年:40斤糧票一條人命
農民向城鎮換取糧票
插隊知青的糧票
農村青年和糧票
油票、肉票的故事
多少年油水不足
農村用油少得可憐!
城鎮油票定量不斷減少
上海人心目中的油票
食用油限量供應
天津油票附麻醬票
油票的最小面額
一滴淚珠似的素油
豬肉計畫供應
最早的肉票
年夜飯吃肉
豬肉佬、彌勒佛
有肉票也買不到肉
團圓飯
農村獎售肉票和獎勵票證
北京人的肉票
上世紀70年代上海肉票供應
肉票的反覆
布票的故事
布票概述
起初布票還不算困難
打折布票的危機
上世紀60年代布票嚴重緊缺
布票的種類
布票定量減半又減半
全家人的布票
抹不掉的記憶
唯一的新衣捨不得穿
模範標兵邢燕子結婚的布票
借布票結婚
對農村的獎勵布票
棉花票
1厘米布票、手帕券
補丁蓋補丁
假領與脖套
夢中的人遣棉襯衣
一件學生服
褲子的窘困
舊貨店“翻行頭”
布票比錢重要
工業券的故事
又增加日用工業品購貨券
中山裝,要10張工業券
上海市發放工業券的情況
鞋類憑工業券限量供應
70年代——工業券的全盛時期
結婚專用票證
買腳踏車用工業券
買輛“大金鹿”用50張工業券
買縫紉機用工業券
買名牌手錶要60張工業券
照相機、收音機
電唱機也憑工業券
購貨本的故事
購貨本的雛形:供給轉移證
購貨本跟城鎮戶口配套
項目不斷增加的購貨本
票和本兒的異同
1959年票證增加到12種
香菸限量供應
火柴限量供應
食糖限量供應
蔬菜限量供應
豆製品、粉製品限量供應
肥皂限量供應
1960年購貨本,憑票證供應商品30種以上
就餐券
糕點券
1961年憑票、本供應副食品50種、商品156種
梁曉聲回憶購貨本
依靠購貨本“找對象”
高檔糖果
天津1962年的工業品購貨證
1963年購貨本和春節選單
上海市的春節特供
1964年北京春節購貨本
丟了購貨本就如同丟了性命
通貨膨脹、商品緊缺的難關
生活消費品的零售價格不斷上漲
嚴重的通貨膨脹
對於國家幹部和高知的照顧
1960-1965年的高價商品出台
高價商品的擴大
高價商品略微降價
高價政策的歷史作用
“文革”期間的票證
哪堪回首 百種票券
人均貧困線降到7元
糧食價格繼續上漲
“文革”中的糧票
一般市民對糧票的珍惜
街上的飯店和單位里的食堂
上世紀70年代:攢了糧票娶媳婦
糧票的力量
窩頭票、大糞票
布票上的標語口號
“不愛紅裝愛武裝”
市場畸形,充滿政治色彩
寒冬的棉褲
一件紅花格子衣服
上海的“文革”服裝
勞保手套編成線衣
北國寒冬說布票
舊事重提7尺布票
因為布票打成“反革命”
不要布票的自製褲
農民的布
“文革”中的購貸本和“號號票”
每家必須珍藏購貨本
“文革”後期的大戶、小戶
青供應券
購貨本上的白糖
春節的稀罕物——瓜子兒
油鹽醬醋都要寫本兒
“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九十號!
“號號票”
票證歌
難以挽回的巨額損失
僑匯券的故事
什麼是僑匯券?
國務院關於貫徹保護華僑政策的命令
制定僑匯物資供應政策
華僑商店和憑僑匯證供應物資
早期“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
僑匯物資供應票(證、券)
“文革”前福建省的僑匯券
“文革”前廣州市的華僑商店和僑匯券
“文革”大字報猛批僑匯券
1978年恢復僑匯物資供應辦法
關於做好僑匯工作扭轉僑匯下降的通知
廣東佛山的僑匯券
“文革”後廣東華僑商店復業
“文革”後收取僑匯券的標準
瞻家僑匯商品的優待價
北京華僑商店再三優惠
上海的華僑商店
倒賣僑匯券的故事
僑匯券藏名酒
山東省的僑匯業務
山西省的僑匯業務
僑匯券善後工作
票證的社會影響
票證制度下的社會心態
統購統銷與票證制度的怪圈
商業廳幹部的苦惱
市場一大奇觀——排隊
年關的突擊搶購
菸民們牢騷滿腹
聞風排隊搶購棉布
票證成了代價券
買賣布票的歷史記錄
“票證時代”的街頭交易
倒賣票證的專業戶
自由市場收糧票
票販子——票證的倒爺發了財
工業品票證更值錢
對於回國長期工作的科技專家的票證照顧
65種票證全方位地支配生活
廣東率先打破僵局
首次免收布票、棉絮票
80年代中期仍然使用票證
1993年:票證退出歷史舞台
局部的餘波微瀾
人民幣和外匯的故事
老人民幣時期
新人民幣時期
新中國的外匯和外匯券
進入小康社會
後記

後記

《歷史的見證——四十年票證和人民幣史》考證、評述了1953年到1993年40年問我國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的一個重要側面。作為歷史浪潮的見證人,又是社會萬象的記錄者,筆者的人生經歷恰恰貫穿其間,也可謂生逢其時。
《歷史的見證一一四十年票證和人民幣史》,採取了實證的方式。研討問題有兩種方式:思辨的方式和實證的方式。所謂思辨的方式,就是建構理論、從哲學思想的高度加以概括、闡述和發揮;所謂實證的方式,就是從實際情況出發、注重考證史料,通過擺事實來講道理。筆者以好幾年的精力寫成這本書,目的就是以實證的方式撰寫一本歷史的備忘錄,讓後來者不至於忘記這段歷史。這是一本辨明真相的備忘錄。“文革”以後,巴金提倡“說真話”。說真話,本來是對小孩子們的基本要求,幼稚園便教育幼兒從小要說真話。但是不幸的是,我們的社會漸漸流行“假大空”,而且越演越烈,說假話說大話成了社會風氣,以至於製造了多少可笑的悲劇、鬧劇……這樣才有了“文革”以後,巴金提倡所謂的“說真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