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10年8月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歷經三十年飛速發展,中國在第二季度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雖然對此早有預期,但這仍是中國統治力的強有力證明和一個重要里程碑,世界將開始視中國為一個超級經濟大國。本周一東京宣布第二季度日本GDP大約是1.28萬億美元,稍稍落後中國的1.33萬億美元,超越終告實現。本季日本GDP僅上升0.4%,大幅低於預期。這一波疲軟預示中國將在全年總GDP上超越日本。

基本信息

基本觀點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專家認為,在最近幾年超越了日德法英後,強勢的中國增長會在30年代初最終把美國從世界頭號經濟大國寶座上拉下。美國09年GDP大約是14萬億。“今天是非比尋常的,”佩特森研究院的經濟學家Nicholas R. lardy稱“它再一次顯示了亞洲過去10年都發生了什麼:中國在經濟領域讓日本顯得暗淡無光。中國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了。”

日本的經濟已經經歷十多年的停滯,今天的數據顯示了經濟政治實力的雙重衰退。世界銀行在過去40年中都視日本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上世紀80年代甚至傳出有朝一日日本將趕超美國的預計。正當日本經濟日趨成熟、國民迅速老齡化之時,中國正處於城市化的陣痛期、發展落後期,分析家認為這也暗示了更低的生活水平和更大的發展潛力。就在五年前,中國的GDP還只有2.3萬億美元,僅為日本的一半。

中國國土面積和美國大致相當,供不應求的資源卻負載著地球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國人均收入只有3600美元,和諸如阿爾及利亞、薩爾瓦多、阿爾巴尼亞等赤貧國家相當,而美國人那邊則是46000美元。然而中國政府的指導方針卻鮮有質疑,中國開始用其不斷增強的外貿統治力、龐大的外匯儲備和美國債券持有量、對石油煤炭鋼鐵等一切自然資源的追求在重塑世界經濟格局。中國已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中國領導人在外交舞台上愈發自信,依託於上萬億美元的能源交易,開始能在亞非及洲拉丁美施加巨大的影響力。

“他們對世界經濟施加了巨大的影響力,並開始統治亞洲,”康奈爾大學交易法案教授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區負責人Eswar S. Prasad說“許多亞洲經濟體都完全依託於中國的保護下,對於一個人均收入如此低的國家來說這真是引人矚目。”日本現在的心情就像獲得退休一樣。儘管北京開始在世界的舞颱風光蓋過了他,但日本也從一個更繁榮的中國中獲益。隨著中國人工資水平的提升,中國成為日本商品的沃土。

中國也開始在國際上的很多談判中發出聲音,分析家指出,去年北京就施壓美元必須不再擔任世界基本儲備貨幣。就在美國和歐盟從數十年來的最大金融危機中緩緩復甦,中國已經加大了基建投資並下注了586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畫。儘管今年發展趨於平穩,中國GDP仍預計增長10%——綿延了30年的經濟兩位數增長仍未告破。

“這只是開始,”供職於UBS的北京經濟學家王濤說,“中國仍只是開發中國家,所以他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還具有決定俄羅斯,印度,澳大利亞和拉丁美洲日用品價格的巨大實力。”儘管如此,巨大的挑戰仍在眼前。經濟學家稱中國經濟過分依賴於出口和投資,它需要刺激國內消費——這仍是中國現階段缺乏的。最近廣受爭議的國有最大銀行2009年度巨額放貸,其實只是銀行將一些賬目從資產負債表里歸為借貸款項,在規則上的取巧損害了借貸業的發展。

美國歐盟及其他國家指責中國認為壓低人民幣匯率墊高出口獲利——使得中國獲得巨大貿易順差,但使美國歐盟等主要雙邊貿易國蒙受虧損。中國對這系列尖銳爭論充耳不聞,只是堅持其貨幣沒有被低估,在貨幣改革之前已有過升值。

不管怎么樣,中國的崛起比將繼續和美國歐盟在能源問題上產生摩擦,同時也是瞄準中國市場企業的良好契機。儘管其GDP仍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中國去年已一舉超越美國成為民用車第一消費國。中國去年也超越了德國成為了第一出口大國。跨國公司卡特彼勒,GE,GM和西門子和一些其他公司都已視開拓中國為重要策略,一些公司已將研發中心搬到中國。一些分析家指出,儘管中國急於在經濟金融領域大展拳腳,讓一些本土企業走向國際,中國仍希望在諸如全球氣候變暖、如何制定減排溫室氣體的問題上藏身幕後。

中國在2006年超越美國成為溫室氣體頭號排放國。但中國仍有志於將生產單位經濟產值的所需能源在2010年底較2006年減少20%。評估中國現階段的狀況是負責的。儘管從人均角度看依舊赤貧,但中國政府有能力在諸如刺激經濟、在某些工業領域建立新項目加大投資的魄力。

發展現狀

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於仍然處在發展中的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從未享有過的地位,在帶來勝利的喜悅之際,也給它帶來了壓力。

周一上午出爐的數據顯示,日本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288萬億美元,低於中國1.339萬億美元的二季度產出。

這意味著中國有可能在今年一舉超過日本。中國過去曾有第四季度經濟產出超過日本的情況,因為在一年的最後一季度,中國經濟會出於季節性的原因而更加活躍。現在第二季度就超過日本,讓人覺得中國的全年產出也很有把握將日本甩在身後。

很多經濟學家預計,一俟2010年全年最終數據編制完成,中國將取代日本,成為按美元計算的世界第二大國別經濟體。中國5萬億美元的經濟規模同美國接近15萬億美元的產出之間差距仍然很大,即便是保持當前的增長速度,它也要花1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趕上美國,何況目前的增速還不一定能維持下去。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駐紐約首席經濟學家卡斯曼(Bruce Kasman)說,中國超越日本將是“全球經濟的一座里程碑”。他說,中國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如何渡過了對多數國家來說都非常艱難的一段時期,並以強勁的步伐保持了增長。

10多年前,按當時匯率計算,中國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2007年,它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三。2010年,預計德國將排在第四位,法國第五,英國第六。除中國以外最靠前的新興經濟體是巴西,預計它將排名第八,次於義大利。

中國在全世界的準確排名取決於各國經濟規模如何衡量。例如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也就是考慮到一國貨幣在國內實際能購買多少商品和服務,那么中國早就超過了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經濟體。而相比之下,中國的人均產出為4,000美元左右,約為日本的十分之一。

這種地位的變化,時值日本經濟停滯不前已經20年,跟中國的高速增長形成了鮮明對比。過去幾年,日本似乎已經接受了將不可避免地失去亞洲經濟領頭羊地位的現實。

日本大報《朝日新聞》(Asahi Shimbun)4月份針對2,392人展開的調查顯示,50%的受訪者說他們認為日本經濟被中國超過並滑落至第三位是一個“重大問題”,但有46%的人並不這樣認為。

東京計程車司機Koichi Yamata看來,兩國命運的分化是很明顯的。他說,這些日子,他接載的中國遊客越來越多,而成本意識日益強烈的日本人卻比以往更少乘坐計程車了。他說,這讓人悲哀地聯想到日本已經下滑了多遠。

Koichi Yamata說,或許話不應該這樣說,但看到中國人享受我們過去曾有的那種經濟繁榮時,我真的覺得有些無可奈何。

某些方面,中國正在重走日本20世紀80年代繁榮時期在亞洲開拓出來的道路;當時,日本成為新的經濟強國,其企業在亞洲各地紛紛投資建廠。為提高自己的地位,中國一直注重於安撫鄰國,讓它們對其“和平崛起”計畫放心,其援助和投資的附帶條件也少於西方國家。另外,它還第一次認真地實施文化輸出工作。

外交界越來越真切地感覺到,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既有吸引力,也可以具有威脅性,需要小心處置。北京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劉江永說,中國需要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和語調,讓世界認識到我們是友好的國家、友好的人民。

中國巨大的國民財富總量正在開始演變為政治影響力,但也因此而招致世界其他國家領導人的批評。比如很多西方官員認為,中國以出口帶動增長的政策是全球經濟失衡的主要原因。中國的經濟實力可能會帶給它權力和影響,但並不總是贏得朋友。

悉尼羅維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高級研究員希勒(Andrew Shearer)說,中國能不能把它的經濟實力轉化為軟實力,存在著非常現實的約束因素。他說,中國似乎總是要么過頭,要么不夠,比如在近期,中國同越南、韓國和澳大利亞等曾經過從甚密的合作夥伴之間就發生了一系列外交爭端。

對韓國來說,3月份韓國“天安”號巡邏艦在朝鮮附近水域的沉沒成了對華關係的轉折點。該事件的後果向韓國人凸顯出,儘管中國或許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它也是對手朝鮮的主要盟友。“天安”號的沉沒造成46名韓國船員遇難。

5月份展開的事件調查將責任歸咎於朝鮮發射的一枚魚雷。調查由韓國牽頭,參與者包括來自美國、英國、瑞典和澳大利亞的調查人員。事件發生一個月後,中國才向韓國表達了對遇難船員的哀悼,北京方面也沒有對韓國邀其評估調查證據一事作出反應。中國還直言不諱地批評事件發生後美國和韓國進行的聯合軍事演習。

首爾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從事中國問題研究的教授韓碩熙(Han Suk-hee)說,中國的行為與韓國的期望恰恰相反,令人失望,因為一些韓國人曾希望強大的經濟聯繫能轉化為更好的外交和軍事關係。今年早些時候,皮尤全球態度調查(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有56%的韓國人不喜歡中國,而有39%的人喜歡中國。

對東南亞國家來說,中國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夥伴:去年,中國取代長期坐頭把交椅的日本,成為東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10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不過,對於圍繞中國南海諸島和海域的領土主權爭議而醞釀已久的緊張關係,中國最近的處理方式給外界敲響了警鐘。

在上個月東協國家、中國和美國參加的一個論壇上,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敦促聲稱對該海域享有主權的各國參與到解決問題的聯合行動中來。外交人士說,至少有12個國家支持美國提出的建立爭端解決機制的提議,這與中國表露出來的進行單獨雙邊談判的想法相悖。

中國對各國協同努力作出了激烈反應,外交部長楊潔篪公開反對美國的提議。中國外交部在會後的聲明中總結了楊潔篪的話,說“這種貌似公允的講話實際上是在攻擊中國”,“揭露了一些人推動南海問題國際化的圖謀”。

中國的反駁使較小的東南亞國家對它的信任變為了擔心,它們擔心中國日益強大的海軍可能開始主導重要的國際航道,而中國外交人士則在各國之間挑撥離間。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東南亞項目負責人鮑爾(Ernest Bower)說,東南亞國家的反應有些出人意料,它暴露了東南亞各國對中國的顧慮,這使中國多年來樹立的更友善、更溫和的關係毀為一旦。

排名變化

2000年,中國還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2007年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中國經濟規模何時能超越日本一直是近些年來國內外經濟學家關注的話題。
事實上,中國經濟規模從2009年第二季度起就超過日本。2009的數據顯示,日本第二季度的GDP(國內生產總值)為1.28萬億美元,而中國的二季度GDP為1.33萬億美元。
中日兩國全年經濟排名的懸念直到昨天才正式揭曉。日本內閤府昨天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去除物價變動因素且經季節調整後,2010年第四季度日本實際GDP環比下降0.3%,按年率計算下降1.1%,這是日本經濟五個季度來首次出現負增長,最終,2010年日本名義GDP為54742億美元,比中國少4044億美元,這也是1968年以來日本經濟首次退居世界第三。
趕超日本
美國《華爾街日報》用"一個時代的結束"來形容這一歷史性時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日本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袁鋼明昨天再次強調,國際上衡量國富國窮的指標是人均GDP,"目前中國人均GDP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中國還是一個'窮國'的事實並沒有改變,國內媒體應該淡化這一變化,避免國際輿論藉機再度炒作'中國經濟威脅論'"。
2009年第二季度,中國GDP總量首次超過日本,日本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第二季度GDP總值為1.28萬億美元,低於中國第二季度GDP的1.33萬億美元。
在日本經濟總量落後於中國的前提下,加上GDP增長率僅為0.4%的現實情況,業界已經預測,中國全年GDP超日本幾乎沒有懸念。

好處與壞處

台灣《中華日報》5日刊發社論文章說,中國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多少問題已伴隨而生”。易綱直言披陳,雖未“深度點破”伴隨經濟成長所出現的核心問題,卻難掩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憂喜參半心情。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長易綱表示,“中國實際上現在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易綱之言,蓋有所本,根據中國國家信息中心所發布的資料,中國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已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惟中國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多少問題已伴隨而生。

易綱是接受《中國改革》雜誌專訪時做上述表示,專訪全文刊登於該雜誌八月號。訪談過程中,議題側重於中國匯率改革、人民幣國際地位、中國外匯存底,以及全球經濟已不再“探底”,中國對美、歐的經貿政策。事實上,在專訪全文中,易綱對於中國經濟體概況,只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話:“中國實際上現在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

在釋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訊息時,易綱同時指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個現實問題。他說,中國經濟基數越來越大,成長率肯定應該逐步放慢下來,此其一;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環境的約束已經到了空前緊張的時候了,此其二。易綱直言披陳,雖未“深度點破”伴隨經濟成長所出現的核心問題,卻難掩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憂喜參半心情。

新世紀十年來,中國經濟成長率始終設法“保十”,但經濟過熱可能產生產能過剩、資源受限、環保壓力等問題,甚至造成通膨蠢動。在此情況下,中國應會加強巨觀調控的力度以資調節,是以經濟成長率“保十”列為“經濟戰略目標”的做法,今後應會放緩,並且省察國民平均所得(人均)偏低,在經濟快速成長過程形成的失衡問題。

中國人均只有3800美元,乃有媒體稱之為“人均收入只有3800美元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因此,如何提高人均收入,儼然已被中國列為新一波“經濟戰略目標”。但提高勞工薪資的同時,也須面對“全球最大代工廠”的瓶頸;鋪天蓋地的“山寨產品”則須設法自有品牌化,才能期待產業結構改變。

象徵意義

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近日一番“中國實際上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言辭,引發媒體關注。曾幾何時,“超英趕美”是多少國人的夢想。儘管易綱沒有說明中國是什麼時候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但按照中日兩國的經濟增速,普遍預估應該是今年上半年。

去年中國與日本的GDP差距只有區區800億美元,按照中國今年上半年10.3%的經濟增速,再考慮到6月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約1%的升值,儘管日本上半年的經濟數據還未出爐,但根據其一季度4.9%的年率增速,即使日元對美元的升值要遠大於人民幣,以美元計算的GDP,中國在二季度超日本也是板上釘釘。

首先,“老二”的背後,是經濟發展模式的亟待轉型。在舊有的增長模式下,我們不但透支了中國的環境和資源,而且也過度透支了中國的人力資本和權益資本。迄今為止的發展,我們走的基本是工業化國家曾經走過的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是一種拼資源、拼人力、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與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依靠科技和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徑還相當遠。

其次,我們的人均GDP比日本還差一大截,還有繁重的脫貧任務需要完成。日本在經濟起飛後,用了不到20年時間就使得自身進入到已開發國家行列,即使經過長達10多年的經濟蕭條,到2008年,日本的人均GDP達42480美元。中國在2009年的人均年收入只有3800多美元,居世界100位以後,只相當於日本的近1/13,差距非常明顯。另外,中國的脫貧任務依然沉重。按照聯合國一天一美元的收入標準,中國大約還有1.5億的貧困人口。即便按照中國年收入1300元的貧困標準線衡量,僅農村地區還有4000多萬的人口未能脫貧。

還有其他問題,就不一一列舉和分析。總之,人口多、底子薄、相對資源少、貧困人口多、創新能力弱,權益和福利低水平等仍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對此,我們應有自知之明。充其量,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只表明我們是一個經濟大國,遠非經濟強國,因此,它只具有象徵意義。

超越日本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經過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緊隨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雖然此前曾多次預期,但這一里程碑最有力的證明了中國真正的實力,世界其他國家必須正視這一新的超級經濟大國。

8月16日早,日本政府公布第二季度產出為1.28萬億美元,略低於中國的1.33萬億美元。日本第二季度經濟成長為0.4%,低於預期。這證明中國經濟將會全年超過日本。

專家預言,在逐步超越了德國、法國、英國和日本後,中國最早將在2030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2009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14萬億美元。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學家尼古拉斯·R.拉迪說,“這一事實非常重要。它再次證明了過去十年中所發生的一切:日本經濟在中國經濟面前黯然失色。對於中國區域的每一個人來說,他們最大的貿易合作夥伴不是美國或者日本,而是中國。”

日本經濟在十多年裡停滯不前,同時折射出了日本在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方面的衰弱。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日本在過去的四十年中,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曾一度認為日本將超越美國,成為第一經濟體。

日本經濟成熟的同時,人口老齡化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當時的中國正經歷城市化進程和經濟極不發達的陣痛,分析者認為,這意味著中國不能保證國民的基本生存問題,經濟發展空間很大。5年以後,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2.3萬億,是日本的一半。

康奈爾大學國際貿易政策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部前任主任埃思瓦爾·S.普拉薩德說,“他們在全球經濟中發揮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已經占據了亞洲經濟的統治地位。區域中的其他國家在經濟上緊緊依靠中國,這非常值得關注意。”

日本的國民情緒凝結在首相的辭職中。雖然與中國比相形失色,但日本從日益發展的中國受益不少,首當其衝的就是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

分析學家說,中國開始爭奪越來越多的話語權,比如2009年,中國曾聲稱美元不應再成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

當美國和歐盟在經濟危機的泥潭中掙扎時,中國通過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和四萬億的刺激政策,在經濟競爭力排行榜的名詞進一步上升。

2010年,雖然中國的經濟成長水平放緩,中國經濟預期增長率大約10%,繼續實現兩位數增長。

瑞士聯合銀行北京分行的經濟學家王濤(音)說,“這只是個開始。中國還是一個開發中國家,所以發展空間很大。中國在俄羅斯、印度、澳大利亞和拉丁美洲的消費品價格影響力最大。”

中國也面臨著挑戰。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鼓勵國內消費。

中國的國有銀行最近飽受非議,被認為超額放貸,從資產負債表上轉移部分貸款隱瞞借款額、規避規則以減少信貸增長。

中國的匯率問題惹得爭議。美國、歐盟等國家認為中國控制中國貨幣——人民幣的匯率,以支撐出口。中國會因此得到巨大貿易剩餘,但會導致雙邊貿易中的美國和歐盟赤字。中國則認為人民幣匯率並未被低估,並在逐步進行匯率改革。

日本內閤府16日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去除物價變動因素並經季節調整後,第二季度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增長0.1%,按年率計算增長0.4%。這是日本經濟連續3個季度保持正增長,但增速與前兩個季度相比大幅放緩。

數據顯示,第二季度,外需和內需對日本GDP的貢獻分別為0.3%和負0.2%。

在構成內需的主要項目中,家庭消費支出從上季度增加0.5%轉為零增長,民間住宅投資從上季度增加0.3%轉為減少1.3%,民間企業設備投資增幅從上季度的0.6%降為0.5%,政府消費支出增幅也從上季度的0.6%降至0.2%,導致內需對GDP的貢獻從上季度正0.5%轉為負0.2%。

第二季度,日本出口實際增加5.9%,增幅也比上季度的7%有所放緩。進口實際增加4.3%,增幅比上季度的3%有所擴大。導致外需對GDP的貢獻從上季度的正0.6%縮小至正0.3%。

上述情況表明,外需依然是拉動日本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刺激日本國內消費增加的一些刺激措施效果已告一段落,個人消費放緩,日本經濟增幅也隨之降低。

統計還顯示,2009財年(2009年4月-2010年3月),日本實際GDP增長率為負1.9%,這是該國實際GDP在2008財年出現3.7%的負增長後,連續第二年出現負增長。

掙扎與超越

中國已經是全球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但人均年收入水平還與阿爾及利亞等國為伍,與頭號經濟體美國差距逾十倍,為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匱乏的資源所累

經過三十年的壯觀增長,中國終於超過日本,成為及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儘管這一里程碑的到來早屬意料之中,但仍引人注目地證明,中國的地位上升千真萬確,而世界也需要以新的眼光看待這個新興的經濟強國。星期一,東京訊息,日本第二季度GDP約為1.28萬億美元,略低於中國的1.33萬億美元。日本經濟本季度增長僅為0.4%,遠低於預期,這一疲軟勢頭也預示著中國經濟將全年領先日本。

專家認為,此番取代日本,包括近年來連番超越德國、法國、英國,凸顯了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並且增強了中國最早在2030年取代美國成為頭號經濟體的預期。2009年,美國GDP約為14萬億美元。

對中國而言,這意味著該國每個地區的每個人都成為更有價值的貿易目標,而對經濟已經停滯十餘年的日本來說,這一組數據則意味著政治和經濟實力的衰落。日本的亞軍頭銜已經保持了逾40年,甚至在上世紀80年代,一度出現日本經濟何時超過美國的傳言。

但當日本經濟發展成熟、人口迅速老齡化之際,中國正在經歷城市化陣痛,遠非發達水平。分析人士因此認為,這意味著中國的生活水平更低,改善空間也更大。就在五年前,中國的GDP還只有2.3萬億美元,是日本的一半。

儘管目前中國的經濟規模還是美國的三分之一,但是去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乘用車的最大市場,還超越德國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通用電氣、通用汽車、西門子等跨國公司也大力進軍中國市場。還有分析師表示,中國努力成為財政和經濟強國,大力推動國有企業走向世界的同時,還需在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中國已經計畫在2010年底將每單位經濟產出耗能減少到2006年的20%。

評估中國的影響力手段是複雜的。該國的人均經濟水平仍然較低,而政府則在刺激經濟、發展新項目和投資特定行業方面有更大發言權,彼得森研究所的拉迪教授認為,這一特點賦予中國不同尋常的力量,“中國已經是各種主要商品的主要定價者,而政府則可以在資源分配上更有作為,這是其他人均收入水平低的國家難以做到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