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婦科名家名方驗案

歷代婦科名家名方驗案

《歷代婦科名家名方驗案(精)》分為外陰疾病、女性生殖系統炎症、女性生殖器腫瘤等二十章內容進行了介紹。既可供各級醫師臨證時查一閱參考,也能使科研人員開拓田思路,又可供中醫學者研究時檢索,是一部有生命力的醫、數、研共用的工具書、參考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歷代婦科名家名方驗案

《歷代婦科名家名方驗案(精)》講述了:“醫案”者,“醫事活動之記錄”也,其最具體、最生動、最客觀、最可靠,是醫學真知的發源地,是醫學理論產生的基礎。《歷代婦科名家名方驗案(精)》收載了歷代婦科名家如羅元愷、劉奉五、黃繩武蔡小蓀等人的治驗,又收載了經方、名方的治療驗案。以婦科病種病名為綱目,每一病種廣集名方、驗方於其下,附有醫案。案隨方列,方案結合,以全面展示古今醫家治療婦科疾病的理論、經驗及治療思路,內容廣博,資料齊全。

圖書目錄

第一章外陰疾病

第一節 外陰濕疹及皰疹

第二節 外陰潰瘍(陰瘡)

第三節 外陰橡皮腫

第四節 陰道內生硬結糜爛及陰中生息肉

第五節 外陰白色病變(慢性外陰營養不良)

第六節 白塞綜合徵(狐惑)

第七節 陰癢

第八節 陰痛

第九節 陰吹

第十節 陰冷

第十一節 陰痿、縮陰及陰枯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統炎症

第一節 外陰及前庭大腺炎

第二節 陰道炎

一、非特異性陰道炎

二、老年性陰道炎

三、滴蟲性陰道炎

四、真菌性陰道炎

第三節 子宮頸炎

一、慢性宮頸炎

二、子宮頸糜爛

三、子宮頸息肉

四、宮頸血箭

第四節 子宮內膜炎

一、急性子宮內膜炎及宮腔積膿

二、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宮內膜息肉

三、子宮體炎、子宮肌間質炎及胞宮內痛

第五節 附屬檔案炎

一、急性附屬檔案炎

二、慢性附屬檔案炎

三、輸卵管積水及積膿

四、輸卵管阻塞

第六節 盆腔炎

一、急性盆腔炎

二、慢性盆腔炎

三、結核性盆腔炎及炎性包塊

四、盆腔膿腫

五、盆腔瘀血綜合徵

第三章 女性生殖器腫瘤

第一節 子宮頸癌及子宮頸癌放化療反應

第二節 子宮內膜腺瘤樣增生

第三節 子宮肌瘤

第四節 卵巢囊腫

第五節 盆腔各種包塊(瘸瘕)

第四章 子宮內膜異位症

第一節 子宮內膜異位症

第二節 子宮腺肌症

第五章 月經失調

第一節 月經先期

第二節 月經後期

第三節 月經先後不定期

第四節 月經過多

第五節 月經過少

第六節 經期延長

第七節 倒經

第八節 排卵期出血(經間期出血)及排卵期高熱

第九節 絕經後子宮出血(老年經斷復行)

第十節 異樣月經及暗經

第十一節 經期諸部位出血

一、經行目赤及球結膜溢血

二、經行耳衄

三、經行乳衄

四、經行神闕溢液

五、經行便血

六、經行尿血

七、經行指(趾)甲縫出血

第六章 痛經及併發症

第一節 痛經

第二節 痛經不安腿綜合徵

第七章 功能性子宮出血(崩漏)
第八章 閉經

第一節 閉經

第二節 閉經泌乳綜合徵

第三節 多囊卵巢綜合徵

第四節 過剩刺激綜合徵

第五節 閉經並溺血

第六節 席漢綜合徵

第九章 經前期緊張綜合徵

第一節 經行乳脹

第二節 經行頭痛

第三節 經行泄瀉

第四節 經行發熱

第五節 經行浮腫

第六節 經行感冒

第七節 經行皮疹、風疹塊、瘙癢、刺痛

第八節 經行眼病

第九節 經行咳喘

第十節 經行失音、失聰

第十一節 經行陰瘡陰癢

第十二節 經行痤瘡

第十三節 經行眩暈、暈厥、中風

第十四節經行情誌異常

第十五節 經前期唾液腺綜合徵

第十六節 經行嘔吐、呃逆、飲食異常

第十七節 經行口腔、舌、唇病

第十八節 經行嗜睡

第十章 更年期綜合徵(絕經前後諸證)
第十一章 女性生殖器官損傷性疾病

第一節 子宮脫垂(陰挺)

第二節 其他女性生殖器官損傷

第十二章 帶下病
第十三章 不孕症

第一節 輸卵管阻塞性不孕

第二節 免疫性不孕

第三節 子宮發育不良

第四節 不孕症

第五節 諸病合併不孕

一、痛經合併不孕

二、卵巢囊腫合併不孕

三、子宮肌瘤合併不孕

四、盆腔炎合併不孕

五、多囊卵巢綜合徵合併不孕

六、甲亢合併不孕

七、癲癇合併不孕

第十四章 妊娠病

第一節 流產

一、先兆流產(胎動不安)

二、先兆流產(胎漏)

三、不可避免流產

四、不全流產

五、過期流產

六、激經(妊娠後按月經行)

七、習慣性流產(滑胎)

第二節 異位妊娠(宮外孕)

第三節 妊娠劇吐(惡阻)

第四節 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及併發症

一、妊娠高血壓綜合徵

二、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眼底病變

三、妊娠高血壓合併不安腿綜合徵

第五節 子癇

第六節 羊水過多(子滿、胎水腫滿

第七節 羊水過少

第八節 過期妊娠(過期不產

第九節 死胎(胎死不下

第十節胎萎不長

第十一節 妊娠腹痛(胞阻)

第十二節妊娠眩暈(子暈)

第十三節 妊娠水腫(子腫)

第十四節妊娠心煩(子煩)

第十五節 妊娠咳喘(子嗽

第十六節 子懸

第十七節妊娠失音(子痦)

第十八節妊娠痒疹

第十九節 妊娠感冒

第二十節 妊娠發熱

第二十一節 妊娠泌尿系感染(子淋)

第二十二節 妊娠尿瀦留(轉胞

第二十三節妊娠便秘

第二十四節 妊娠腹瀉(妊娠泄瀉

第二十五節妊娠失眠

第二十六節 妊娠吐衄血

第二十七節 妊娠情誌異常

第二十八節 孕期溢乳(乳泣)

第二十九節 妊娠雜症

第十五章 妊娠併發症

第一節 胰腺炎

第二節 闌尾炎

第三節 膽道蛔蟲症

第四節 肝炎、黃疸

第五節 痢疾

第六節 瘧疾

第八節 輸尿管結石

第九節 腸梗阻

第十節 急性多發性神經根炎

第十一節 靜脈血栓及靜脈曲張

第十二節 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

第十三節 甲亢

第十六章 分娩併發症

第一節 難產

第二節 胎位不正

第三節 產後血暈

第四節 產後眩暈、暈厥

第五節 產後出血

第六節 胎盤及胎膜殘留、植入性胎盤(胞衣不下)

第十七章 產後病

第一節產後泄瀉

第二節 產後盜汗

第三節 產後自汗

第四節 產後半身無汗

第五節 產後破傷風(產後痙症

第六節 產後便秘(產後大便難)

第七節 產後惡露不絕

第八節 產後惡露不下

第九節 產後腹痛

第十節 產後發熱

第十一節 產後癲狂、情誌異常

第十二節 產後驚悸、恍惚

第十三節 產後感冒

第十四節 產後中暑

第十五節 產後咳喘

第十六節 產後浮腫

第十七節 產後小便頻、小便失禁、遺尿

第十八節 產後尿瀦留

第十九節 產後奇冷

第二十節 產後搖頭症

第二十一節 產後風瘺(產後筋脈拘攣)

第二十二節 產後關節痛

第二十三節 產後身痛

第二十四節 產後頭痛

第二十五節 產後失眠

第二十六節 產後失明及眼病

第二十七節 產後失音(產後失語)

第二十八節 產後脫髮

第二十九節 產後肥胖

第三十節 產後麻疹、蕁麻疹、風疹

第三十一節 產後瘧疾

第三十二節 產後痢

第三十三節 產後黃疸

第三十四節 產後缺乳

第三十五節 產後乳汁自出(溢乳)

第三十六節 回乳

第三十七節 產後乳厥

第三十八節 產後下肢栓塞性靜脈炎

第十八章 女性節 育及併發症

第一節 人工流產術後

一、人工流產術後出血不止及人流不全

二、人工流產術後宮頸、宮腔粘連

三、人工流產術後閉經

四、人工流產術後諸證

第二節 輸卵管絕育術後諸證

第三節 放置宮內節育器後出血異常

第四節 藥物流產後出血

第五節 中藥催經抗早孕(中藥流產)

第十九章 婦產科各種手術後病症

第一節 婦科術後感染髮熱

第二節 婦科腹部術後諸證

第三節 產科腹部術後(剖腹產後)感染髮熱

第四節 產科腹部術後(剖腹產後)諸證

第五節 刮宮術後病症

第二十章 婦科雜病

第一節 婦科低熱待查

第二節 婦女乾燥綜合徵

第三節 髒躁

第四節 卵泡破裂出血

第五節 熱入血室

第六節 黃褐斑

第七節 乳房痛及萎縮症

第八節 夢交

第九節 性功能亢進

第十節 性功能低下

第十一節 性交諸證

一、交接出血

二、交合澀痛

三、性交後腹痛

四、精液過敏症

五、性交諸證

第十二節 溢乳

……

序言

本書與傳統的方劑、醫案類書籍不同,既非以治法為綱,分別排列各類方劑,也不按醫家為序,羅列各家經驗,而是以西醫病名分類為體系,每一病種廣集名方、驗方於其下,附有醫案,案隨方列,方案結合,以全面展示古今醫家治療某一疾病的理論、經驗及治療思路。既可供各級醫師臨證時查閱參考,也能使科研人員開拓思路,又可為在校醫學生的補充教材及課餘輔導材料。是一部醫、教、研共用的工具書、參考書。

方與案是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從方、案的產生歷史而言,當先有醫案,後有方劑。方劑是治療法則的載體,醫案是治療思路的記述。掌握方劑,可以對治則治法有一個總體的把握;閱讀醫案,可以仔細體味前人的辨治思路。前者有提綱挈領之妙,後者有腳踏實地之感。古人曾形象地提出:“醫之有案,如奕者之譜,可按而復也”。方與案各有側重,可相輔相成。方案並重,方案結合,是本書的特色。

書中資料,選材於古今醫家的122種著作及35種醫學刊物中。為不使內容重複,同一類資料,以內容完整、記錄詳盡、論述精當為入選原則,同時兼顧各時期、各層次均有資料入選,使書中反映的信息更為全面。編寫此種形式的書籍,是一種嘗試,由於我們經驗不足,謬誤之處,恭請指教。

文摘

胡傳寶醫案

湯某某,女,25歲。初診:1988年4月。

[症狀]患者初潮18歲,每屆經來量少,色淡質稀,一般均需10-15天方淨。每於經行,體倦乏力,畏寒,頭暈耳鳴,小腹綿綿作痛,腰酸脹,尿多色清。因慢性出血,血紅蛋白長期低下(65-75g/L),月經後白帶少、質清稀。婦科檢查:陰道通暢,分泌物少,宮頸光滑,子宮前位,發育欠佳,稍小於正常,雙側附屬檔案正常,今適逢經轉,舌淡苔薄、脈細弱,尤兩尺為顯。

[辨證]腎氣不足,沖任不固。

[治則]補腎益氣、調沖,少佐活血。

[方藥]生地、熟地、山藥、枸杞子、炙黃芪、太子參各15克 菟絲子12克 仙茅、淫羊藿、川斷各10克 當歸、香附、炙甘草各6克。

複診:經來6天即淨,色量正常,精神振作而愈。

[按語]患者稟賦不足而經期延長,月經過少,由於腎氣不足,天癸不能按時而至,血海不充,故月經初潮較遲,月經期長、量少。藥用仙茅、淫羊藿、菟絲子之屬,體會其益腎填精之功效滿意。另加紫河車、巴戟天、龜鹿之品,強壯命門,補精生血,暖宮,祛寒滯。使腎氣充盈,精滿血旺而月事按時以下。在月經欲下而又尚未下之際,少佐理氣活血之品,如益母草、澤蘭、玄胡等,意在行氣理血,促經血暢行而下。如(醫學正傳》云:“月水全供腎水施化,腎水既乏,則經水日以乾涸。”說明腎與月經關係密切的道理。

[來源]湖北中醫雜誌,1990,(1):32。

李育才醫案

曹某某,女,19歲。

[症狀]患者素來月經正常,按期而至,5-7天即淨。近1年來月經淋漓不斷,持續十數日,屢治無效,來我院診治。行經17日未絕,量少,色黯紅,白帶多,伴有身倦無力,腰酸腿軟,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緩。

[辨證]脾腎不足,沖任失調。

[治則]培補脾腎,養血固沖。

[處方]生黃芪25克黨參15克 白朮15克 炙甘草15克 熟地15克 當歸15克 白芍15克 阿膠15克

炮姜炭15克 艾葉15克 續斷20克 杜仲炭20克菟絲子20克 黑升麻10克 炒芥穗15克。

藥進4劑,月經明顯減少,白帶亦減少。上方有效,守方繼服12劑,諸症告除。為鞏固療效,再投藥10劑。後2次追訪,行經時色、量、質均正常。

[來源]河南中醫,1987,(6):28。

裘笑梅醫案

董某某,女,30歲。初診:1984,年9月7日。

[症狀]月經錯亂,淨後10天復轉,於7月28日至今持續淋漓未淨,腰酸腹脹,更衣難下,心情煩躁,脈弦細,舌質偏絳艷紅。

[辨證]陰虛內熱,經汛失調。

[治則]清熱涼血祛瘀。

[處方]三黃忍冬藤湯化裁:制大黃10克 黃芩6克川柏6克 忍冬藤12克 生地榆10克 丹皮9克 茜草9克 當歸6克 木賊草9克 貫眾炭10克 馬齒莧10克。

二診(9月12日):藥後經量反增多,色轉鮮紅,腰酸腹脹改善,脈細緩,舌質偏絳。改用生地龍牡湯:生地15克煅牡蠣30克 煅龍骨15克 旱蓮草10克 黃芩炭10克 荊芥炭6克 川斷炭10克 狗脊炭10克 冬桑葉12克。

三診(9月19日):經淋已淨,僅感口乾咽燥、腰背酸楚,夜寐不酣,肢軟頭暈。舌質偏絳乾燥,脈細。改用養陰生津、補腎調沖:制玉竹10克 制首烏10克制黃精10克 懷山藥12克 桑寄生12克 炒杜仲10克 川石斛10克 炒知母9克 潼蒺藜12克。

四診(9月28日):前用養陰補腎法,諸恙大有好轉,食慾正常,夜寐已安,口乾咽燥已除。脈細,舌質潤。前方繼服,以防覆轍。

[按語]患者素體陰虧,津液不敷,久而傷於肝腎,不能攝納沖任,致經淋漓數月難清。初診投以三黃忍冬藤湯加味。旨在清熱涼血祛瘀。二診改用生地龍牡湯,旨在養陰固澀補腎,清血海之熱,故經淋兩月得淨。三診投以養陰生津補腎,使肝腎得養,沖任得固,效如桴鼓

[來源]裘氏婦科臨證醫案精粹。

唐良佐醫案

張某某,女,30歲。初診:1963年6月29日

[症狀]月經淋漓不淨已1個月。1個月前因逢經期在田間收割,當夜又以熱水擦浴,次日午後突發寒熱,經水驟然增多,下血塊。經治不效。刻見面色萎黃無華,形體消瘦。睏倦無力,午後身熱不暢,天明汗出熱退,口乾不飲,脘悶不思食,小便黃少,經水淋漓,月紅有小血塊,小腹陣痛,舌淡,苔黃膩,脈濡數。

[辨證]暑濕之邪侵犯胞宮。

[治則]芳香清化。

[治則]杏仁、銀花各15克 白蔻仁、厚朴、半夏、茯苓、淡竹葉各10克 苡仁、鮮青蒿各20克 滑石18克 通草、荷葉各5克。3劑。

服藥後發熱退,痞脹減,胃納可,尚見少量經血,未見血塊。仍於前方去鮮青蒿、淡竹葉,加貫眾炭、茜草炭各10克。再服4劑而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