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瘀血綜合徵

盆腔瘀血綜合徵(又稱盆腔瘀血症)是由於慢性盆腔靜脈瘀血所引起的特殊病症,也是婦科慢性盆腔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見於30-50歲的經產婦。

概述

盆腔瘀血綜合徵(又稱盆腔瘀血症)是由於慢性盆腔靜脈瘀血所引起的特殊病症,也是婦科慢性盆腔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見於30-50歲的經產婦。
中醫無此名,據其臨床表現體徵,可歸屬腹痛痛經、帶下等病證範疇,病機主要是瘀血阻滯、脈絡不通。

病因

任何使盆腔靜脈流出盆腔不暢或受阻的因素,均可致成盆腔靜脈瘀血。和男子相比,婦性盆腔循環在解剖學、循環動力學和力學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是易於形成盆腔瘀血的基礎。

症狀

1.慢性盆腔墜感或墜痛,自月經中期開始逐漸加重,月經來潮或勞累後加重,伴深在的性交痛和低位腰痛,有時難以忍受,呈周期性。
2.極度疲勞感,可醫生檢查發現不了有關的病變。
3.瘀血性痛經 半數以上有此症狀,月經前一天或月經第一天最重,第二天經血增後明顯減輕以至消失。
4.白帶過多 多為透明的粘液或水樣白帶。
5.月經改變 月經周期元明顯改變,但可有月經量增多,經血呈醬色,1/4患者排卵期少量出血。
6.乳房脹痛 月經前出現,月經來潮後疼痛迅速減輕,或完全消失。
7.外陰腫脹、墜痛,陰道壁可呈紫藍色、陰唇腫脹以及靜脈充盈。
8.泌尿道症狀 約 1/3患者經前有明顯的尿頻、尿痛症狀,因而被疑為泌尿道感染。
9.肛門墜脹 以排便及經前明顯,尤以子宮極度後傾多見。
10.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症狀 神經衰弱,易怒激動,失眠、頭痛,心前區悶脹感或心悸,全身酸痛不適。
l1.腹部檢查 下腹輕度深壓痛。
12.婦查 外陰靜脈充盈,陰道、宮頸黏膜常為紫藍色,子宮多為後位質軟,宮旁附屬檔案區有明顯的壓痛及飽滿感,但無明顯增厚及塊狀物。

檢查

一、基本檢查
1.陰道 B超對診斷本病有所幫助。
2.盆腔靜脈造影術:能清晰地、動態地顯示盆腔靜脈曲張影像,客觀地證明盆腔靜脈瘀血的存在。
二、進一步檢查
腹腔鏡檢查:可見子宮增大,表面呈紫藍色或子宮表面呈“花斑”狀,一側或兩側卵巢呈囊性增大水腫,卵巢靜脈曲張,闊韌帶內血管迂曲、努張,形成靜脈瘤樣或蚯蚓狀。
三、診斷要點
1.具有或部分具有上述臨床表現的患者,尤其是下腹或盆腔墜脹與體徵不符者。
2.盆腔靜脈造影有靜脈曲張者可確診。
3.疑難病例可進一步作腹腔鏡檢查。
4.本病需與慢性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神經官能症等相鑑別。

臨床表現

盆腔淤血綜合徵的主要表現,是範圍廣泛的慢性疼痛、極度的疲勞感和某些神經衰弱的症狀。其中以慢性下腹部疼痛、低位腰痛、快感不快、極度的疲勞感、白帶過多和痛經為最常見。
1.下腹部疼痛
多數為慢性恥骨聯合上區瀰漫性疼痛,或為兩側下腹部疼痛,常常是一側較重,並同時累及同側或下肢,尤其是大腿根部或髖部酸痛無力,開始於月經中期。有少數病人偶爾表現為急性發作性腹痛,易誤診為急性闌尾炎、卵泡破裂、異位妊娠破裂。
2.低位腰痛
疼痛部位相當於骶臀區域水平,少數在骶骨下半部,常伴有下腹部疼痛症狀。經前期、長久站立和性交後加重。
3.痛經
特點是月經前數天即開始出現下腹痛、腰骶部痛或盆腔內墜脹痛,有的還逐漸轉為痙攣性疼痛,到月經來的前一天或第一天最厲害,月經第二天以後明顯減輕。
4.性感不快
常訴稱性交時有不同程度的痛感,多為深部性交痛,有的幾乎難以忍受,次日下腹痛、腰痛、白帶多等症狀都明顯加重,病人對性生活產生了厭煩。
5.極度疲勞感
疲勞感,無力完成自己所擔負的工作。
6.白帶過多
半數病人有白帶過多的症狀。白帶的性狀多為清晰的黏液,無感染征。
7.月經改變
部分病人有月經過多的改變,常因其子宮肥大被誤診為子宮肌瘤或子宮肥大症。還有部分病人月經量反較前減少。但伴有明顯的經前期乳房痛。
8.淤血性乳房痛
多數病人伴有淤血性乳房疼痛、腫脹。患者自己能摸到乳房硬結,並有壓痛,多於月經中期以後伴隨上述症狀同時出現,至月經前一天或月經來潮的第一天達高峰,月經過後,隨同上述症狀有所減輕,或完全消失。有的病人其乳房疼痛較盆腔疼痛為重。
9.外陰陰道腫脹、墜痛
盆腔淤血症患者常有外陰和陰道內腫脹、墜痛感,或有外陰燒灼、瘙癢感。外陰可表現著色,陰唇腫脹或肥大,以至某種程度的靜脈充盈、怒張或曲張。
10.膀胱和尿道症狀
約有1/3以上患者在經前期有明顯的尿意頻數及排尿痛症狀,但尿常規檢查正常。對某些症狀嚴重的患者進一步做膀胱鏡檢查,可發現膀胱三角區靜脈充盈、充血和水腫。個別患者由於淤血的小靜脈破裂可導致血尿。
11.直腸墜痛
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直腸墜感、直腸痛或排便時直腸痛,以經前期較明顯,尤以子宮Ⅲ度後位者較多見。
12.自主神經系統的症狀
絕大多數盆腔淤血症患者都伴有某些自主神經系統的症狀。例如,心情煩躁,易激動,夜夢多,白天疲勞感及精神體力上的無能感常很嚴重,常有頭痛,多為枕後部痛而非一般經前期頭痛的類型。可有心悸、心前區悶脹不適、氣短感,常需呃氣、腹脹及排氣不暢的感覺。自覺食慾很差,消化不良,此外,全身出現酸痛不適,如肩關節痛、髖關節痛、手指緊感。
13.體徵
腹部檢查的惟一發現是壓痛,部位多在恥骨聯合上區,或在下腹部兩側有深壓痛,一般來說並不顯著,甚至沒有一個恆定的特別明顯的壓痛點,即使在病人感到最痛的部位,也沒有腹肌緊張及反跳痛。部分病人自覺乳房內有硬結,但檢查所見只是乳頭下方瀰漫性腫大的乳腺組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觸痛。

治療

西醫治療
1.鎮靜安神藥 安定2.5-5mg,QN;谷維索20mg,每日3次。
2.手術治療適用於重型經保守治療無效者,手術方式有圓韌帶懸吊術及骶韌帶縮短術闊韌帶筋膜裂傷修補術。
中醫治療
一、辨證論治
1.氣滯血瘀證:下腹及腰能部墜脹疼痛,經前乳房脹痛,舌暗或邊有瘀點,苔薄自,脈弦或澀。疏肝理氣,化瘀止痛。代表方:脯下逐瘀湯。
2.濕熱瘀阻證:少腹拘急、墜脹,腰能部酸痛,白帶量多、色黃,小便黃,大便秘結或不暢,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數或濡數。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代表方:萆(解)滲濕湯。
3.氣虛血瘀證:少腹墜脹疼痛,勞累後加劇,白帶量多、色自清稀,頭暈,神疲,面色萎黃,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益氣養血,活血化瘀。代表方:補陽還五湯。
4.陰虛血瘀證:下腹腰能疼痛,頭昏眼花,手足心熱,舌紅,苔薄或少苔,脈細數。補益肝腎,活血化瘀。代表方:四妙勇安湯。
二、針灸療法
取關元、中極、氣沖、腎俞、上髎、中髎、足三里。方法:平補平瀉,留針20分鐘,每日一次,15次為一療程。
三、單方驗方
敗醬草、紅藤、當歸、三棱、莪術,濃煎10Oml,保留灌腸,每日一次。
四、中成藥
1.婦康寧片 8片/次,2-3次/日,宜氣滯血瘀者。
2.八珍益母丸 10g/次 2-3膿日,宜氣虛血瘀者。
3.婦科千金片4片/次,4次/ 日。
複方丹參液 靜脈滴注 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