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山縣

基本信息

岐山概況

岐山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發祥地,是民族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古代哲學宏著《周易》誕生之地。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所包含的典章禮樂制度、道德行為規範,是中華文明、現代法制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源頭。 岐山有“青銅器之鄉”、“甲骨文之鄉”、“民間藝術之鄉”的美譽。晚清四大國寶中,大盂鼎、毛公鼎均出自岐山。2004年5月,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周公廟景區發現周代高等級墓葬22座、貴族墓葬192座、甲骨700多片,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考古發現”。岐山有光彩奪目的民間藝術,皮影、剪紙、版畫、編織、刺繡源遠流長,鑼鼓、社火、曲藝經久不衰。位於三國古戰場五丈原上的諸葛武候祠,是全國四大武候祠之一,其僅存的岳飛手書諸葛亮《出師表》被世人譽為書法、文章“雙絕”。陝西名吃岐山臊子麵被譽為“神來之食”,去年8月,岐山又被專業機構首家命名為“陝菜之鄉”。 岐山因境內東北部的箭括嶺雙峰對峙,山有兩歧而得名。地處八百里秦川西部,屬寶雞市所轄,總面積 856.45 平方公里,總耕地 56.23 萬畝。全縣轄 11 鎮 3 鄉,總人口 46.3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38.1 萬人,非農人口 8.2 萬人,社會總勞力 21.4 萬個。 改革開放以來,岐山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2006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51.3 億元,財稅總收入 2.87 億元,農民人均收入 2847 元,全縣已創建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食品工業先進縣。

地理環境

1、地形地貌
岐山縣南按秦嶺,北枕千山,中為廣闊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南北狹長,東西較窄,境內山、川、塬皆有,渭河、韋水河穿境而過,形成了“兩山夾一川,兩水分三塬”的地形地貌特徵。
2、水資源
境內水資源豐富,水資源總量為 13263 萬立方米。多年平均自產地表水資源量 7551.5 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 7400.5 萬立方米,可開採量 4794.3 萬立方米。縣內馮家山灌區、石頭河灌區等灌溉工程從境外引水量平均達 6829 萬立方米。渭河、石頭河、韋水河等七河流,多年平均入境水量 40.8 億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區域分布差異較大。主要分布在渭北塬區,埋深一般在 10-80 米,單井出水量 40 噸/小時,易於開發利用。渭河川道區,單井出水量 60 噸/小時,且埋藏淺,一般為 1-15 米易於開發。
3、氣候
岐山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 12 ℃。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 24.9℃;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8℃。年平均日照時數2064.8小時,日照率 47% ,平均無霜期214天。年平均降水量 623.8 毫米,最大年降水量992.3毫米,最小377.6毫米,乾旱指數為1.33。風向多以西北-東南向為主

歷史沿革

岐山縣以境內有岐山而得名。始建於隋開皇十六年(596),考其歷史源遠流長。
據文物普查,境內渭河、雍河、橫水河及沿北山一帶有新石器時代遺址19處。表明當時已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相傳黃帝時代,岐伯就居於岐山之下。
夏禹治水,遍識山川,據傳劃全國為九州,岐山地區屬雍州。
商沿夏制,岐地仍屬雍州。商末,周部族由彬縣、旬邑一帶遷至岐山,岐地就成了周部族的屬區。紂辛十九年,西伯姬昌遷都於豐(今長安縣境),岐地東部為周公旦所轄,西部為召公奭所轄。
西周仍沿九州之制,岐地屬王畿的周、召兩國,由周王朝直接管轄。
周平王東遷洛陽(前770),秦襄公率兵護送有功,賜岐地為襄公所轄。
秦(前221~前206)始皇統一六國,廢封建設郡縣後,岐地屬內史郡。
西漢太初元年(前104),劃長安以西鳳翔府為右扶風,領縣二十一。岐地南部分屬武功縣、眉縣、虢縣、西部屬雍縣,東部屬美陽縣,北部屬杜陽縣
東漢時期(25~220),岐地南部分屬眉縣、武功縣,其餘所屬未變。
三國(220~280),改右扶風為扶風郡(郡治在槐里——今興平縣境內),岐地分屬亦舊。
西晉(265~316),州轄郡,郡轄縣。岐地西屬雍縣,南屬眉縣,東屬美陽縣,為雍州(州治在今涇陽縣西北)扶風郡(郡治在今長安縣)轄。
十六國(303 ~ 420),岐山地區曾是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和夏的領域。除夏隸北秦州(州治在今武功縣境)外,其餘均屬扶風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設岐州(州治在今鳳翔縣南),領3郡、9縣。平秦郡(郡治在今鳳翔縣南)的周城縣(太平真君六年置)轄岐地東部,橫水縣(太平真君十年分周城縣置)轄岐地西部,武都郡(郡治在今寶雞市東50里)的平陽縣(太平真君六年置)轄岐區南部,武功郡的美陽縣轄岐地東北部。
西魏大統四年(538),改平秦郡為岐山郡、改平陽縣為眉城縣,岐地分屬未變。
北周(557~281),武帝天和四年(569)分涇州鶉觚縣南境置三龍縣,縣以山得名,治岐陽鎮(今岐陽村)。屬岐山郡。
隋(581~618),改岐山郡為扶風郡,開皇十六年(596)移三龍縣治於西40里(今鳳鳴鎮),改名岐山縣。大業九年(613)又移縣治於東北8里(當今故郡寺、渚村一帶)。
唐(618~907),撤扶風郡設關內道鳳翔府,岐山為其所屬。武德元年(618)移縣治於張堡(一說張堡壘,今地不詳)。三年(620)分岐山縣東部置韋川縣(今扶風縣)。七年(624)移縣治於龍尾堡。貞觀七年(633)分岐山東北部及上宜縣(今乾縣西北)置岐陽縣(縣治在今岐陽村)。八年(634)廢虢縣入岐山縣,移縣治於今址。
五代十國(907~960),岐地仍屬鳳翔府。
北宋熙寧五年(1072)分陝西路西部置秦鳳路,岐山縣屬秦鳳路鳳翔府。
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置鳳翔路,本縣屬鳳翔路鳳翔府。
元(1279~1368),廢鳳翔路,本縣屬陝西行中書省鳳翔府所轄。
明(1368~1644),改陝西行中書省為陝西承宣布政使司,鳳翔府未變,本縣仍屬其轄。
清(1644~1911),本縣屬鳳邠道鳳翔府。
民國(1912~1949),廢府留縣。先屬陝西關中道,至二十二年(1933)撤道,設行政區,岐山縣屬陝西省第九行政區(其治先在鳳翔縣,後移寶雞縣——今寶雞市)。
1949年7月14日本縣解放,屬陝甘寧邊區寶雞分區(1950年10月1日改為寶雞專區)所轄。1956年10月寶雞專區撤銷,本縣隸屬陝西省。1958年12月10日,本縣併入鳳翔縣。1961年9月恢復寶雞專區及岐山縣制,本縣隸屬寶雞專區。1968年2月28日成立寶雞專區革命委員會,1969年10月1日改寶雞專區為寶雞地區,岐山縣隨其所屬。1971年12月8日撤銷寶雞地區,轄區歸寶雞市,本縣屬寶雞市。1979年復設寶雞地區,岐山縣歸其屬。1980年8月1日撤寶雞地區併入寶雞市,岐山縣為寶雞市轄。

文化名人

文王姬昌 周文王姬昌是西周的奠定者。在商紂王時為西伯,是三公之一,姓姬,名昌,又稱周侯、西伯、伯昌、姬伯,文王為其死後迫尊之號。他生卒年不詳,傳說活了97歲,任周族首領50年。
姬昌是在其父季歷死後擔任周族首領的。他是一個很有作為的人,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關心民間疾苦,勤於政事,兢兢業業地治理國家。他以仁德為本,寬厚待人,保持質樸的美德,深得人心。這樣,周族逐漸興盛起來。為了使自己更有實力,他重視人才,禮賢下士,一大批仁人志士前來投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姜尚,即姜子牙。一次姬昌外出遊獵,在渭水支流石番溪畔,見到正在垂釣的姜尚,攀談後得知姜尚是個通曉天下形勢、胸懷大志的難得的文武全才,就請他一起回都,立為國師。姜尚後來在興周天商的戰爭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姬昌在位時,商王朝還十分強大,所以,他在表面上仍臣服於商,但暗中加緊發展經濟擴充軍隊。紂王聽了祟侯虎的告發,把他抓了起來,關在羑里。他鎮定自若,潛心研究八卦,創製了《周易》,後在臣子的營救下,被釋放回到了周。這時,他的決心已下,一定要攻滅商朝,報仇雪恥。他整頓內部,認真做了準備工作。為了擴大政治影響,他不斷對外用兵,擊敗犬戎、密須等部族,攻滅黎、邗、祟等紂王的幫凶,在灃水西岸修建了一個城邑,叫豐,作為都城,周的政治中心進一步東移,以便於向商進攻。姬昌晚年時,已經取得了當時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西至今陝西、甘肅一帶,東到今河南沁陽,南達長江、漢水,對商都朝歌已形成了進逼之勢,為攻滅商朝奠定了基礎。
遷都後第二年,就在大功垂成之際,姬昌得了重病。他自知不久於世,就囑咐他的兒子姬發要抓住時機,不要猶豫不決。姬昌雖然沒有親自攻滅商朝,但他為兒子滅商建立周朝掃清了道路。他以德興邦、以德治天下的豐功偉績,受到了後人的推祟。後世儒者將他列入聖人行列,成為帝王政治風範的典型。
武王姬發 周武王姬發是西周王朝的開國之君,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 被商紂王殘殺,故得以繼位。武是他死後的諡號。他生卒年不詳,傳說活了93歲。
文王在位50年,做了許多滅商的準備,他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勵精圖治,以德治國,禮賢下士,使周繁榮興盛起來。姬發繼位後,繼續任姜尚為國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奭為助手,積極籌劃滅商的事宜。當時,商紂王愈加荒淫殘暴,窮奢極欲,搞得眾叛親離,怨聲四起。他抓住了這個時機,把都城由豐遷至鎬,又對商作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有800個諸侯前來孟津會盟。這次行動鍛鍊了軍隊,取得了實戰經驗。
兩年後的春天,一切準備就緒,姬發親自率領戰車300輛人,虎賁3000人,甲兵45000人,聯合各小國兵力,東進伐紂王。他們在孟津舉行了誓師大會,列數紂王的罪狀,表示要替天行道,天來懲罰他。這次集會極大地鼓舞了伐商聯軍的士氣,明確了作戰的意義和肩負的使命,更有信心投入到滅商的戰鬥。雙方在牧野展開了決戰,一方眾志成城,是正義之師,一方倉促上陣,無戰鬥之心。商軍很快倒戈,全線崩潰。周軍直抵商都朝歌城下,紂王見大勢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軍聲速占領商都,商王朝宣告滅亡。武王滅商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具體時間還不十分確切,現在一般認為應該是公元前1057年。
姬發攻滅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鎬京,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三個奴隸奴隸制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採納了周公對商民進行安撫以穩定天下形勢的辦法。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親屬和功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如封姜尚於營丘為齊國,封周公於曲阜為魯國。他還紂王子武庚留在商都,封為殷侯,這大大安定了商的遺民,減少他們的敵對情緒。與此同時,他又釋放囚犯,賑濟貧民,發展生產,從而促進了西周初年政治經濟的穩定和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西擊建國後的第三年,姬發因病去世,誦繼位,是為成王。由於成王年紀尚下,由周公旦攝理朝政。周武王建立新王朝代替腐朽的舊王朝,成為歷史上有數的名王之一,受到後人稱頌。

特產

紫皮大蒜
本縣蔡家坡地區被譽為大蒜之鄉,有白皮蒜和紫皮蒜兩種,以紫皮為最優,色澤鮮亮,蒜體肥大,蒜汁濃粘,味道鮮美,香辣適口
岐山掛麵
岐山縣麵食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傳承發展,其臊子麵、麵皮、鍋盔等飲譽三秦,名揚華夏。由岐山臊子麵派生出的岐面,以周原地區優質小麥為原料,以傳統工藝手工製作,其細、筋、光的特點在岐山地方名特麵食中獨樹一幟

經濟和社會發展(2007)

主要綜合指標計畫1
時間:2007-5
岐山縣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綜合指標計畫
指標名稱
計算單位
2005年實際
2006年預計
2006年比2006年實際增長(%)
2007年預測
2007年比2006年預測增長(%)
備註


1
2
3
4
5
一、生產總值
億元
43.9
51.3
15.3
58
14
可比價速度
其中:第一產業
億元
5.3
6.1
9.2
6.6
7
可比價速度
第二產業
億元
27
31.3
17.2
35
15.8
可比價速度
工 業
億元
23.2
27.7
18.3
32.3
16.8
可比價速度
第三產業
億元
11.6
13.9
14.6
16.4
16
可比價速度
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億元
9.79
13.6
39
16.6
22
三、地方財政收入
億元
5724
7450
30
8765
18
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10.7
13.8
28.9
15.7
14
2006年
全年生產總值達到510019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5.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1363萬元,增長11%;第二產業增加值315140萬元,增長17.4%;第三產業增加值133516萬元,增長12.3%。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2%、61.8%、26.2%。
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15779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2%。其中:農業產值78025萬元,增長13%;林業產值742萬元,增長18%;牧業產值32172萬元,增長20.3%;漁業產值827萬元,增長18.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013萬元,增長7.8%,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9.64萬畝,糧食總產30.05萬噸,年末果園面積10.83萬畝,水果總產量11.06萬噸。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生產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全縣轄區內完成工業增加值27334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8.3%,占生產總值的53.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71339萬元,增長27%;其他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02001萬元,增長6%。年內全縣工業完成總產值808449萬元,比上年增長13.8%。按隸屬關係分:縣及縣以上工業總產值127813萬元,增長36.4%;鄉及鄉以下工業總產值680636萬元,增長10.3%。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
產品名稱
2006年
比上年增長%
棉布
3800萬米
-5.7
食用植物油
9365噸
10.1
機製紙板
65010噸
9.1
水泥
290萬噸
11.5
硫酸(100%)
62100噸
7.3
磷肥(100%)
9057噸
21.9
氮肥(100%)
21055噸
6.2
合成氨
37800噸
9.3
企業效益有所回升,虧損面下降。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9戶,其中虧損企業12戶,虧損面為30.8%,虧損金額6067萬元,比上年減虧532萬元;縣及縣以上工業企業23戶,其中虧損企業11戶,虧損面為47.8%,虧損金額5579萬元,比上年減虧901萬元。
建築業快速增長。2006年,全社會完成建築業增加值41800萬元,比上年增長11.7%;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05556萬元,比上年增長11.7%。
四、固定資產投資
2006年,我縣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抓好項目建設,拓寬引資渠道,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136000萬元,比上年增長39%。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0479萬元,增長36%;農村固定資產投資35521萬元,增長54%。全縣城鎮新增固定資產98322萬元,是上年的2.4倍。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增加值37206萬元,比上年增長11.5%。全年完成貨運量105萬噸,貨物周轉量2037萬噸公里;完成客運量470萬人次,旅客周轉量6200萬人公里,分別增長84.3%和34.8%。年底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518.7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9公里。年末全縣營用汽車擁有量達到1550輛,其中載客汽車504輛,載貨汽車706輛。
郵電通信業較好發展。年末固定電話用戶89000戶,年內新增電話用戶839戶;行動電話用戶12.6萬戶,年內新增4.9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46部/百人。全縣計算機網際網路用戶達到3000戶。
六、商貿、旅遊
消費品零售市場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38007萬元,比上年增長28.9%。按行業分,批發零售業零售額112729萬元,增長27.8%;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25278萬元,增長33.9%。按地區分,縣的零售額63390萬元,增長29%;縣以下的零售額74617萬元,增長28.8%。
旅遊業穩步發展。挖掘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民俗旅遊,周禮坊一期、周公廟古建築維修全面完成,旅遊設施條件得到改善。全年接待遊客82萬人次,實現旅遊業綜合收入3.4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30.1%、36.4%。
七、財政、金融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7450萬元,同比增長30%。地方財政支出28900萬元,同比增長50.7%。其中:農業支出463萬元,增長27.2%,教育事業費支出8432萬元,增長15.0%。
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增加。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63127萬元,比上年末增加66849萬元,增長16.9%。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95568萬元,比上年末增加4506萬元,增長2.4%。年內各類銀行累計現金收入845084萬元,支出874303萬元,收支相抵後全年淨投放貨幣29219萬元,比上年減少投放2672萬元。
八、教育、文化廣播電視和衛生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完成了14所中國小危房改造任務,青少年活動中心、蔡中實驗綜合樓竣工投用。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和經費保障政策,教育基礎得到鞏固,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岐山中學被命名為省級標準化高級中學。全縣共有普通中學35所,專業任課教師2468人,在校學生41462人;職業中學4所,專業任課教師173人,在校學生3939人;國小192所,專業任課教師2211人,在校學生39089人;幼稚園17所,在園幼兒5782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99%,國中升學率74.6%,高中升學率69.1%。
文化廣播電視事業得到繁榮。年末全縣共有電影放映單位67個,藝術表演團體1個,城鄉文化站(館)16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達到3.8萬冊。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9.51%和99.66%。通有線電視的村達到92個,有線電視播出節目達到45套。
衛生事業健康發展。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體系,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行大病統籌,提高報銷比例,民眾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年末共有衛生機構29個,其中醫院27個,衛生機構擁用床位1302張,衛生技術人員1073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率達到85.1%,為77971人報銷住院費1258.11萬元。
九、人口與人民生活
年末全縣總人口466906人,比上年末增加1590人,全年出生人口2864人,出生率7.98‰,死亡人口2130人,死亡率為4.5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41%。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240980人,占總人口的51.61%;女性人口225926人,占總人口的48.39%;農業人口385219人,占總人口的82.51%;非農人口81687人,占總人口的17.49%。
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年轄區內職工人均貨幣工資11898元,增長12.4%,其中縣屬職工人均貨幣工資12061元,增長13.3%。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394905萬元,人均儲蓄8472元,增長14.6%。農民人均純收入2846.6元,增長14.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