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掛麵

岐山掛麵

岐山掛麵是陝西岐山的地方名吃之一。 此面工藝獨特,麵條細白,耐煮味香,食用方便。

歷史

光緒時期,岐山掛麵名聲大振,陝西官吏把它當作地方名產向清皇室進貢。民國時期,岐山掛麵的信譽與質量達到鼎盛時期。 1931 年岐山“順天成”掛麵飄洋過海,參加了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萬國博覽會”。

岐山縣有許多人家祖祖輩輩製作掛麵,掌握一整套掛麵製作的工藝技術。最著名的掛麵產地是太子村、寺岩頭村和小營村等幾大家。一般認為以寺岩頭村為最佳。多用一種本地品種小麥,俗稱 " 紫麥 " ,呈紅色。以苜蓿地回茬為上乘。磨時用最細密的羅篩面,一斗需費三斗之功夫。篩後還用粗羅再過一次,免帶麩皮。舊時一天只掛一斗麥的掛麵。用鹽水和面。用一個丁字形的槓子揉面,頂著胸揉。擀時用糜子面作鋪。逐漸盤成如小兒胳膊般粗的長條後,環繞放入一大盆中。此時的工序有如棉紡廠工人的團棉紗,來回往復,不斷扯細,入盆,出盆,再入盆,再出盆,中間需蓋上布子捂一回,到第三次,便只有小指頭般粗細,再蓋再捂。隨後是入槽,入窯,當為關鍵性的一著。槽有一米深,二米長,二尺寬,就地構築。用兩根竹棍纏繞麵條,吊放入槽,一頭到底後,再一折,如此逐個將全部麵條吊完。然後將吊好的麵條,連同竹棍移入窯中,掛在空中,使其慢慢伸長。講究的掛麵世家,都有自己的掛窯。寺岩頭村之所以被公認為岐山縣最著名的掛麵村,就因為他們擁有這樣的掛窯。掛麵在掛窯中伸長晾乾後,小心取下,切去兩頭,一分為三,包紮成捆,即可作為禮品。比較而言,叫做 " 腰面 " 的一部分,即一分為三的中間部分最好,騎於竹棍的一部分叫做 " 騎面 " ,次之。包紮時用 " 腰 " 包 " 騎 " 。切下來的碎面叫做 " 掛旮旮 " (和人們常吃的 麻食很相似),可炒了吃,可與米、豆等合在一起煮作稠飯吃,據說都不錯。岐山縣衛生局的雷局長,是寺岩頭村人,祖輩製作掛麵,對岐山掛麵的製作過程說得頭頭是道,饒有興味。

特色

舊時工藝如此之細緻,當是岐山掛麵贏得很高信譽的重要原因。在商品大潮的衝擊下,普遍認為,現在的掛麵製作已經沒有以前那樣認真,譬如取料、碾磨,都有些不甚講究。但從另一方面看,由於農村中人民生活普遍提高,西府許多地方,幾乎家家備有一台小型壓麵條機器,可以隨時製作粗細寬窄不同的麵條,非常方便,人們已經不十分需要食用先前的那種掛麵,所以對此也不十分感到惋惜。看來,要使傳統的好東西永葆青春,還需在新的情況下有所革新有所前進才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