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漢正街

武漢漢正街

漢正街自古就有“天下第一街”之美譽。現在在武漢已有了東漢正街、西漢正街。漢正街是漢口沿河大道以北,並與之平等的一條街道,是漢口最古老的一條街道之一。乾隆四年(1739年),漢正街修起條石路面。同治三年(1844年)郡守鍾謙鈞在此主持修建了萬安巷等新碼頭。從此,漢正街更是商賈雲集,交易興盛,市場繁榮。漢正街位於武漢市礄口區,漢口的繁華地帶,現在漢正街在全國十大市場中名列前茅,過去的漢正街則把握著武漢早期商業的命脈。

簡介

武漢漢正街武漢漢正街
乾隆四年(1739年),漢正街修起條石路面。同治三年(1844年)郡守鍾謙鈞在此主持修建了萬安巷等新碼頭。從此,漢正街更是商賈雲集,交易興盛,市場繁榮。被稱為“江湖連線,無地不通,一舟出門,萬里唯意”,吸引了四方商旅,八方遊客,熱鬧繁華,盛極一時。於是,本省荊州孝感各縣,外地山西陝西四川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人口紛紛遷入。

基本概述

武漢漢正街武漢漢正街
據記載,漢正街是“古漢口之正街”,是漢口歷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是萬商雲集,商品爭流之地。漢正街是中國武漢市礄口區的一條主要街道,與南側的漢口沿河大道平行,西到礄口路(玉帶門),東至集稼咀與民族路相交,長3.2公里,寬約5至7米早期的商人中間流傳著這樣幾句話: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錢備小舟。順著漢水往下走,生意興隆算漢口。漢水發源於陝西,由此注入長江,幾百年以前,陝西商人乘船順流而下,將貨物運到漢正街販賣中轉。漢正街就是由最初的貨物集散地發展而來的。
翻開史冊,漢正街歷盡滄桑。歷史悠久的漢正街是漢口最古老的一條街道之一,據《夏口縣誌》等書記載,這條街迄今為止已有500年的歷史。早在明朝萬曆年間,漢正街就已形成市鎮,這裡沿江從西至東,出現了宗三廟、楊家河、武聖廟、老官廟和集家嘴等眾多的碼頭,為商埠吞吐,集散物資。由於水上交通便利,沿街店鋪行棧日益增多,貿易往來頻繁。到清代康熙、乾隆的經濟發展鼎盛時期,漢正街已成為“漢口之正街”。乾隆四年(1739年),漢正街修起條石路面。同治三年(1844年)郡守鍾謙鈞在此主持修建了萬安巷等新碼頭。從此,漢正街更是商賈雲集,交易興盛,市場繁榮。被稱為“江湖連線,無地不通,一舟出門,萬里唯意”,吸引了四方商旅,八方遊客,熱鬧繁華,盛極一時。於是,本省荊州、孝感各縣,外地山西、陝西、四川、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人口紛紛遷入。正如清代漢陽人徐遠志的《漢口竹枝詞》所云:“石鎮街道土鎮坡,八碼頭臨一帶河;瓦屋竹樓千萬戶,本鄉人少異鄉多。
上世紀漢正街近百年來,漢正街一直是舊漢口鎮的商業精華之所在。舊漢口鎮之商業有所謂上八行(商業行棧),下八坊(為手工業作坊)。據《漢口小志》稱:最著名者俗稱八大行,即鹽行、茶行、藥材行、什貨行、油行、糧行、棉花行、牛皮行。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營經濟主導地位的確立,以及後來“文革”的影響,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曾一度停歇。那些年,小商品幾乎無人經營,盛極一時的“三鎮市場”門庭冷落,市場蕭條,私人經營一度中斷,整個市場處於封閉狀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又獲得了新生。1979年9月,武漢市人民政府批准,重新恢復、開放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當年就有100多待業青年、社會閒散人員在此經營小商品。至1982年,漢正街小商品個體戶猛增到458戶。漢正街個體經營戶已達到13200戶,日均吞吐貨物400餘噸,市場日均人流量16萬人次,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新面貌。
漢正街漢正街東端的集家嘴,有條小巷,1933年以前叫上延安里,以後叫延安上里,這裡就是礄口區與江漢區的分界線。漢正街到了這裡,南邊半邊街就到街尾了,北邊半邊街向東延伸到民族路,還有幾個門牌號。就是這短短的百米半邊漢正街,充滿了無限的商機,它是江漢區的一棵搖錢樹,一個聚寶盆。20世紀90年代初,江漢區政府從這裡延伸出一個漢正街東端市場,1997年更名為東漢正街市場。江漢區在這個商業區域裡,設立了一個東漢正街管理委員會。漢正街的窗簾和鞋業的總匯就在這裡。
西漢正街,也在礄口區內,不過與漢正街八桿子搭不著。它的位置在漢西火車站與通往天河機場的大道之間,是全國五大建材市場之一,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其來勢不可小視。它打的也是漢正街的牌子

發展歷史

漢正街全景模型20世紀初,隨著漢口開埠,租界設立與鐵路的開通,漢口商業中心逐漸下移至長江岸邊。漢正街則演變成小商品市場。1979年,漢正街恢復小商品批發市場,首批擺攤經營的待業青年和社會無業人員100餘名,1989年起,漢正街市場銷售額突破7億元,1990年起,國家、個體共同籌資數千萬元,興建與改建數處交易大樓,使漢正街的交通和環境大為改觀。漢正街市場西段以糧、油、棉、什業居多,東段以藥材、參燕、金銀、票號、典當為主,中段最為繁榮,密布百貨、布匹、山珍、海味、紙張等大小商鋪。清同治三年(1864年),漢陽郡守鍾謙鈞等修築漢口堡,沿堡辟出玉帶、居仁、由義、循禮大智、通濟等八座堡門,外有深壕環繞,橋樑相連,既便於布防守衛,又可抵禦洪水。清道光14年修建的保壽石喬現仍存原處,它是石喬口之為"石喬口",而非"橋口"的唯一歷史見證。
17世紀初,漢正街不過幾百米長,商業的復興與繁榮推動了市場與街道的拓展。其時,漢正街楊家河至五彩巷之間有河街,大通巷以下有后街,升基巷以下有夾街,夾街以下至集家嘴之間又有小夾街。眾多小街小巷以漢正街為主脈,縱橫連線,組成了新興的漢口沿河商業區。據清道光年間統計,這片形如臥帚的商業鬧市,稱之為街的有32條,巷有64條。漢水碼頭水運的繁榮帶動了武昌、漢陽港埠隨之興旺,漢正街的商貿市場由碼頭髮展到河街,又由河街發展到正街,推動武漢市場向縱深發展。

地理交通

漢正街風光具有500多年歷史的漢正街坐落在白雲黃鶴的故鄉、長江和漢水交匯處,是鑲嵌在華中腹地上的一顆璀璨的市場明珠
漢正街市場東起三民路、民族路,西到礄口路,南臨漢口沿河大道,北至中山大道,由漢正街、多福路、大夾街、長堤街、寶慶街、三曙街、永寧巷、萬安巷等78條街巷組成,占地2.56平方公里,含有6個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劃。市場內已建成服裝、皮具箱包、家用電器、鞋類、陶瓷、布匹、小百貨、塑膠、工藝品、副食品等10大專業市場,營業面積總計60多萬平方米,經營商品6萬作余種,市場從業人員10萬餘人,客貨運輸站22個,擁有276條線路,對開500多班次,日均吞吐貨物400餘噸,個體經營戶13200戶,市場日均人流量16萬人次,旺季可達20萬人次。

今日景象

老照片老照片

一幅描繪北宋時期汴河邊萬頭攢動趕大集的《清明上河圖》,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殊不知,今日漢正街景象天天如此,面積達1.67平方公里的漢正街市場,密密麻麻地縱橫著上河街、下河街、大夾街、小夾街等近百條街巷。街巷兩旁,每天10餘萬操不同方言的打貨人在其間自由流動,他們在橫街縱巷間來往穿梭,交織出一幅五彩繽紛的上河圖。
操各種方言的不獨打貨人。漢正街上活躍著一批浙商:賣針織製品的溫州人,賣塑膠製品的台州人,賣服裝輔料的義烏人;賣鞋帽市場的福建人、箱包市場的湖南人、布匹市場的河南人也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除此之外,武漢城市圈中的大冶、鄂州、應城、大悟、潛江等市縣的生意人也操著各個不同的方言在市場上買進賣出,迎進送出。在漢正街,粵語、閩聲、湘音、川韻隨處可聽,而越劇、秦腔、黃梅戲、河南梆子的唱段也沒準什麼時候就從哪個人的口中哼出。這些商戶除了在生意上暗暗較勁,還盡情展示各自方言和地域文化的魅力。
2011年8月15日漢正街周邊地區正式實行交通管制。漢正街也將全面整治,整體搬遷,徹底改造,照初步規劃,漢正街地區完成搬遷改造後,改變“現場、現貨、現金”的傳統交易模式,提升商業業態,建設集休閒旅遊、電子商務、貿易流通、文化會展等功能於一體的世界級濱水商貿旅遊區(TBD)。重建後的漢正街將不再具備批發市場的流通模式,而是一種電子交易高端的零售業態。而漢正街中原有商鋪,將搬遷至漢口北。

前店後廠

漢正街風光20世紀80年代漢正街前店後廠的格局,造就了眾多的百萬富翁。太和,萊茨,雅琪,你一定不會陌生吧。這些企業能有今天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他們當年在漢正街的艱苦奮鬥。尤其是電視劇《漢正街》在全國播放之後,這條街更是以其每天16萬人次的人流量,成為眾多商家關注的焦點。它的成功,不僅吸引了眾多的本地人和外地人,也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就連聯合國貨幣基金組織的考察團,也為它的繁榮和由此展現的中國農村市場的巨大潛力而驚嘆不已。
如今的漢正街已經不再局限於沿河大道的老地方,它早已成為一個品牌,派生出像西漢正街建材市場這樣一系列的專業市場。漢正街市場的批發業,必將和武漢傳統的零售業一起,成為21世紀武漢商業騰飛的翅膀。

品牌服飾

漢正街品牌服飾批發廣場,位處漢正街中心黃金地帶,在原有六大成熟服裝批發市場上重建而成。東起九如巷,南居大夾街,西臨多福路,北接長堤街,為漢正街商圈的核心,是漢正街經濟發展的標誌性地塊,占據其60%的經濟份額,交通便利,客流量巨大,是商家必爭之地。
漢正街品牌服飾批發廣場占地面積103畝,一期工程建築面積逾10萬m2,總建築面積近30萬m2。近3000家品牌商戶入駐,薈萃精品男女裝、童裝、休閒裝。國內外服飾百強風雲集會,完善的服飾產業鏈,引領中部服飾面向全國走向世界。
超前的硬體設施預設了未來美好願景。在漢正街最具商氣的黃金地帶,漢正街品牌服飾批發廣場以超大規模匯集了國內外近3000個品牌服飾。合理的商業布局,“寬、敞、亮”的購物空間,保證了專業的批發模式100年不落後。
先進的經營管理保證了市場永續發展。武漢大陸橋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採取投資開發與經營管理為一體的項目運作模式,實行與商戶互動管理、共同發展的經營理念。漢正街品牌服飾批發廣場開業在即,為了方便商戶裝修進場,公司事無巨細都為其考慮周全。在“放水養魚”的經營理念指導下,為商戶提供一切商業和生活上的便利條件,用管理和服務為商戶塑造良好的經營環境。
完善的市場配套讓批發走向方便快捷。漢正街品牌服飾批發廣場作為第6代服裝批發市場的樣板,將逐步擁有商務、物流、倉儲、餐館、娛樂休閒等完善的功能配套服務。在這裡,讓批發也像在大型百貨商場購物一樣悠閒便捷。
優質的品牌商戶成為市場的核心動力。“精選合作夥伴,創造群聚效應”,是大陸橋的始終堅持的運營方針。這種聯盟的形式不僅大大降低了廠家、商家在各地單打獨鬥開拓市場的成本,而且規模效應將為商戶帶來以往獨立開拓新渠道所無法實現的經濟效益。

電子商務平台

漢正街風光中國漢正街電子商務平台是由武漢市礄口區人民政府漢正街市場管理委員會聯合中國電信,中國農業等國內國家銀行共同打造的電子交易平台。漢正街電子商務平台是中國電信商務領航業務在華中地區最先進的電子商務平台,是漢正街市場唯一官方電子商務平台,該平台集電子商務,電話商務於一身,秉承領航電子商務,服務玩家客商的宗旨,有力推動漢正街市場向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商貿區邁進。
漢正街電子商務平台採用全國首創的電腦,電話相結合的電子商務服務模式,集成電話網,網際網路技術與一身,雙網合一。用戶可以使用任何一種方式就可完成訂單,和付款的全過程,平台上電子自動交易,人工受理交易和電子支付一體化功能,大大降低用戶使用門檻,為買賣雙方提供快捷便利的電子商務模式。具有以下優點:
1.可靠的信譽保障;
2.超值的銀行服務;
3.新穎的服務模式;
4.免費的加盟服務;
5.超強的推廣模式

購物主題公園

武漢漢正街購物主題公園項目是武漢市十二五規劃的重點項目,該項目位於武漢市內環核心,是武漢最具歷史的商貿批發聚集地。工程總建築面積約為250.46萬平方米,工程東起友誼南路,西至漢正街多福路,南臨沿河大道,北抵漢正街,是集住宅、商業、寫字樓、酒店式公寓、五星級酒店及學校於一體的多元化城市綜合性工程。該工程建成後,將是國內一流的商貿、旅遊、居住、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多元化城市綜合體,成為武漢市漢口商業中心標誌性工程。
日前,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與福建利嘉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武漢漢正街購物主題公園項目施工契約,契約總造價為105億。
漢正街購物主題公園項目是武漢市“十二五”規劃的重點項目。工程集住宅、商業、寫字樓、酒店式公寓、五星及酒店及學校於一體,建成後,有望成為武漢市漢口商業中心標誌性工程。
總造價翻一倍達105億元
這一造價較此前50億元的計畫提高了一倍。項目建築面積也成倍增長,達到250.46萬平方米。
2009年6月,礄口區政府與福建利嘉實業集團在港簽約,當時利嘉計畫斥資逾50億元投入漢正街東片綜合改造項目。根據當時雙方的協定,該項目總用地面積242畝,總建築面積約110萬平方米,將興建高品質的濱水項目和地標建築,同時構建立體交通網路,開發地下商業廣場。
項目東起友誼南路,西至多福路,南臨沿河大道,北抵漢正街。建成後,將是國內一流的集商貿、旅遊、居住、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多元化城市綜合體,成為武漢市漢口商業中心標誌性工程。

“四區”各有特色

漢正街購物主題公園項目是漢正街改造升級工程的一部分。根據2010年6月出台的《漢正街整體改造規劃基本構想》,礄口區擬引資200億對漢正街進行全面改造,目標是打造“現代化、多功能、複合型的商貿商務旅遊區”。
規劃中的漢正街將以多福路為縱軸,以三曙街和大夾街為橫軸,連同漢江濱水一線,形成“一軸四區一線”的空間格局。其中,漢正街東北片規劃為服裝展示區,東南片為會展商務區,整個東片由福建利嘉實業集團投資進行綜合改造。
此外,多福路第一大道定位為特色商業旅遊街,具有購物觀光、文化旅遊、休閒娛樂功能。漢江北岸沿線是濱水商務區,企業總部、品牌總經銷、總代理商將雲集於此。漢正街西南片為小商品展銷區,漢正街西北片區為綜合配套服務區,擬通過建設標誌性建築,為購物旅遊者提供休閒、娛樂、住宿等配套服務。

文化旅遊

漢正街風光漢正街文化旅遊商務區項目於2012年正式啟動。未來,以漢正街為核心,總長11.6公里的漢江兩岸將打造“漢江十景”,其中包括建設世界上最高的跨江摩天輪“漢江之眼”。
規劃建立的漢正街文化旅遊商務區地處武漢兩江交匯、三鎮鼎立的核心。該項目以漢正街地區為核心,東起南岸嘴,西至古田橋,北連中山大道,南接京廣鐵路線,全長11.6公里,總面積10餘平方公里。
根據規劃,漢正街文化旅遊商務區將打造10個特色景區,串聯漢江兩岸沿線。每個景區體現一個文化主題,包含一處核心景點和配套開發,統稱“漢江十景。分別為:長江之心、漢正天街、洗馬古道、高山琴韻、崇仁坊里、月影流醉、漢陽造1898、雙子溢彩、流水人家、漢江之眼。
其中,最吸引人的便是長江之心及漢江之眼。據介紹,長江之心位於武漢南岸嘴,規劃總用地面積約410畝,將建成集公共文化、展覽、餐飲於一體的城市客廳,凸顯武漢兩江交匯、三鎮鼎立的地域文化。
“漢江之眼”初步選址於知音橋上游,是一座跨江而造的超級摩天輪,形似倫敦泰晤士河畔“倫敦眼”。規劃高度超過200米,建設工期為5年,屆時將成為漢正街文化旅遊商務區重要地標。建成後,民眾可登上摩天輪,臨風瞰江,一覽漢江、長江兩岸美景。

遷至漢北口

武漢漢正街武漢漢正街
漢正街地區是武漢市最大的舊城區,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近10萬人,業態落後、人口稠密、商居混雜、交通擁堵、市容髒亂、火災頻發。2011年3月15日,武漢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決策漢正街市場整體搬遷改造,引導漢正街市場整體搬遷至黃陂區漢口北市場。黃陂自2011年武漢市正式實施漢正街整體搬遷改造以來,漢正街地區已全面實施禁貨;關閉市場23個;與其對接的漢口北市場已建成市場面積300餘萬平方米及配套設施;市場搬遷和收儲工作加快推進,現已完成拆遷3000餘戶。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陸續建成300萬平方米的鞋業皮具城、品牌服裝城等近20個大市場,其中,包括義烏飾品、海寧皮革、桐鄉毛衫等中國知名原產地市場。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項目總投資100億元,總規劃面積800萬平方米,充分借鑑國際國內大型商貿市場的先進規劃理念和建築設計風格,構築集鞋業、小商品、皮具箱包、酒店用品、五金機電、服裝、家紡、日化用品、兒童用品、汽車等十大專業批發市場為核心的國際化交易市場。項目連續四年被寫入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及“十二五規劃”,被武漢市委市政府確為漢正街整體外遷轉移的主要承接地。
在經過最初期的觀望後,漢正街7000多名商戶整體轉移,商戶營業額年年創新高。2012年,市場總交易額約150億元。其中,酒店用品城百萬大單不斷,已成為華中規模最大、成交最旺盛的酒店用品市場。同時,品牌服裝城正打造為中國影響力最強大的服裝集散中心之一。
在滾滾財氣帶動下。2012年,卓爾開建1000畝漢口北配套工業園,擬吸納800家消費品加工企業入駐;擴大漢口北擔保公司融資規模至10億元,服務300多家中小商貿企業;投入5億元資金,支持建設商旅酒店及交通等交易配套設施;聯合新華社推出新華卓爾漢口北指數,成為內陸商品市場風向標。漢口北15大專業市場投入運營,總計1.2萬名商戶開門營業,成為湖北及中西部消費品市場形成較強輻射力的新興消費品交易平台。初步估計,按每家商戶聘用的員工及拉動物流等環節用人測算,漢口北已帶來了10萬人流,每日進出。

著名商戶

謙祥益綢布店
謙祥益(衡記)綢布店開業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所經營的寶藍布、寶藍細布、寶藍竹布(俗稱“三寶”或“三藍”布)暢銷武漢三鎮、江漢平原諸城鄉吁因這三種藍布均由該店自設染坊染整,必過三道缸,色正而深,質量始終如一而享有盛譽,是與當時舶來品“陰丹士林”布競爭的唯一對手。謙樣益綢布店以謙和致祥,誠信待客樹立店風,與買主建立相互信任關係。外地熟客到店,將購貨單交櫃即去辦理另外事務。到時再來,照單付款取貨,無須討價還價,從無差池。店堂內懸掛有黑漆牌困,上書“一言堂”三個斗大金字,經歷半個多世紀,成為漢口人的口頭禪:“謙樣益的招牌棗一言堂”。據估計,辛亥革命(1911年)前後,其日均銷售額約5000銀元,最高時曾達1.6萬銀元;年銷售額在150萬一180萬銀元之間。新中國建立初期,該店仍以經營綢布為主。1966年公私合營改建為謙祥益百貨商店,自此經營方向發生變化。
汪玉霞食品店
該店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在漢正街燈籠巷口創業,是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老牌名店。310附錄汪玉霞食品店初期以經銷安徽茶葉為主。當時全國茶葉以徽茶最好,因而得名“汪玉霞的茶葉”。清末民初,汪玉霞食品店轉以產糕點食品為主,如春節的酥糖、京果,端午節的芝麻糕、綠豆糕,中秋節的月餅,都受到城鄉居民喜愛。特別是汪玉霞食品店的喜餅,成為一般家庭婚娶聘禮、喜慶請客的必備之品。這些產品歷經幾代人,質量始終如一。汪玉霞食品廠酥糖京果綠豆糕,仍是武漢食品市場的首選產品之一。其關鍵在於這些產品有一套嚴格的配方和嚴格的操作規程,以確保產品甜、酥、香、脆,適合顧客口味。凡是產品推出,店東和掌作師傅必要先嘗,經檢驗合格,方才批量應市。在經營管理上,儘管其產品已是“皇帝女兒不愁嫁”,但仍注重促銷活動。比如,以副產品鹼酥餅薄利銷售招襪顧客(利潤率為5%,是其他主要產品利潤率的1/7,帶動其他高利產品占領市場。在服務質量上,講求信譽,建立尊重顧客的良好店風。
葉開泰藥店
葉開泰藥店該店開業於明崇幀十年(1637年)。新中國建立以前已經葉家十餘代傳人,成為有三百多年歷史的老店。創始人葉文機初在漢正街鮑家巷口設葉開泰藥室,行醫製藥,以醫薦藥。清乾隆年間,其孫葉宏良拓展業務,更名葉開泰藥鋪。光緒年間,葉開泰營業額占三鎮同業總額的13%左右。辛亥革命後,傳人葉風池於大夾街陶家巷本家宅基興建店堂,重振家業,進入鼎盛。葉開泰藥店精製的膏丹丸散,質量好,療效高,行銷海內外。店內東家員工以“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為信條,嚴格執行操作規程。例如,生產“大活絡丸”即選用白花蛇,必須除掉蛇頭、蛇尾、蛇骨、蛇皮,再烘乾研末配藥。驢皮阿膠龜板阿膠取材只準選用黑驢皮、龜底板。漢正街老店311門市草藥配方,自有一套嚴格操作程式。病家置藥方於櫃檯,專人照方抓藥。每味藥幾錢幾分以戮秤稱好,倒在小包紙上,按方順序排列。全方抓畢,另有專人按方逐味檢查。檢查無誤後,再由原抓藥人逐味包成小包,然後合成大包。藥包整整齊齊,有稜有角。然後店員交藥收錢。武漢人曾流傳一句歇後語:“葉開泰的藥棗吃死了人都是好的”,‘其聲譽由此可見一斑。
淮鹽巷
漢正街中段有一條整潔的小巷,名叫淮鹽巷。這條小巷的發展同漢口鹽業有著密切的關係。提起它的來歷。可以追溯到清代初年。清代商人要經銷淮鹽,必須憑官府發出的引憑,相當於許可證,每張引憑可以販鹽182千克。當時湖北的定額就已達到一億三千多萬千克。難怪《漢陽府志》里說,漢口的“鹽務一事,甲於天下”。當時許多鹽商都在淮鹽巷居住和買賣,還在附近的武聖廟設立了督銷淮鹽局,200多年來,盛極一時。到鹹豐元年,漢口的淮鹽運銷量竟然高達2億千克,形成了“十里通津駐鹽艘”的盛況。鹽商們不僅發了大財,還把淮鹽巷修成了當時漢口最好的里弄,可以說是淮鹽巷的鼎盛時期。辛亥革命之後,引憑制度被廢除,淮鹽巷裡再也找不到往日的喧鬧了。今天,古老的小巷舊貌換新顏,一副車水馬龍的繁忙景象。
黃志成拆貨店
該店曾為遠近聞名的雜貨海味批發店,鼎盛時期每天營業額達兩萬兩白銀。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黃渤亟繼承伯父店業開辦黃志成拆貨店,借歐美諸國在漢口推銷海味、白砂糖之機,著手海味雜貨二道批發業務。該店以放秤讓價,品種齊全和代為包裝託運等服務手段,以省內及沿江鄉鎮碼頭的中小客戶為對象開拓市場,壓倒同業,業務遍及省內鄉鎮,聲譽遠達湘、贛、川數省。據傳,省內外一些鄉鎮雜貨店每每於店堂張貼在黃志成拆貨店進貨的發票,以示其貨真價實。1900年,黃志成拆貨店員工發展到180餘人,日營業額白銀萬兩,每年利潤常在7萬一8萬兩白銀,經營規模高速增長。其後,即在武昌、漢陽新辦雜貨店5家,碾米廠l家。黃渤亟因此任漢口鹹寧同鄉會會長,一度購買兩艘火輪經營漢口至鹹寧間客貨運輸業務。辛亥革命時清軍火燒漢口鎮,黃志成拆貨店堆疊存貨全遭焚毀,元氣大傷。後雖賒籌款貨復業,一度有所起色,終因店內高級職員各立門戶,難改每況愈下之勢。1927年,盛極一時的黃志成拆貨店終於無法維持,從漢正街市場正式消失。
外國人眼中的漢正街
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是開放、搞活的視窗和風向標。它的成功不僅受到全社會的矚目,而且也引起了國際輿論和外國友人的廣泛關注。英、美、法、蘇、日、德、荷、古巴、加拿大羅馬尼亞烏拉圭等十幾個國家的外賓先後來市場參觀、訪問,對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繁榮和發展以及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1985年9月8日,法國《生活周刊》駐京記者艾梅薩瓦爾、雅克烏澤爾斯坦參觀、採訪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後提筆留言:商業街生機勃勃的經濟活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8年11月15日,以多布若德為團長的羅馬尼亞代表團“高興地參觀了漢正街小商品市場。豐富的商品,給我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1986年3月12日,世界銀行代表團一行4人參觀了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對武漢市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管理工作及管理官員們表示衷心的感謝!感謝給我們提供信息的商販。希望你們管理的市場生意興旺”。
1990年11月12日,美國國會議員鮑勃布朗先生代表美國國會考察團的全體成員祝願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生意興隆,一切順利“改革開放的縮影”1991年4月23日,英、美、法、德、荷5國10家新聞機構的駐京記者參觀了漢正街小商品市場。他們對小商品市場面向農村、物美價廉、豐富多樣的經營特色表示濃厚興趣。一1986年8月7/8,英國倫敦《金融時報》記者羅森先生考察了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形成的全過程,對市場的發展表示讚譽,並祝“政府繼續為中國的發展而實事求是”‘1985年l0月13日,日本新聞代表團參觀、採訪了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漢正街市場的繁榮景象,富有特色的經營方式,以及政府部門在此實施的有效管理,引起他們的極大興趣。代表團團長、日本《朝日新聞》東京本社社長梅本洋一先生動情地說:“從聞名的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經營活動中,我們對中國政府提出的開放、搞活政策,有了實質性理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1985年6月,《加拿大周刊》記者南希”:德海姆女士參觀、採訪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從市場的繁榮景象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必定成功的希望:“因為鄧小平的政治影響還在不斷地向地方各級政府擴展,所以他的改革政策的命運是可以確定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