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是指20世紀初發生在歐洲的一次實驗電影運動,通常認為發端於1910年代,1920年代進入高峰時期,以法國和德國為中心,波及義大利、英國、匈牙利等國家,這個時期的蘇聯電影學派也被認為是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的一個重要學派。

概述

時間:1917-1928,10年時間
主要參與國家:法國德國前蘇聯
特點和形成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存在主義開始在歐洲盛行資本主義社會體系面臨全面的價值重估,人們對藝術的探求的渴望日記增加,哲學的思辨和現代藝術的發展致使電影人開始了一場異常有激情的電影革命-歐洲先鋒派電影革命;這次電影革命的特點是大量的大膽的電影試驗,各種形式的電影風格的出現,對日後的電影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繁花綻開前的必要準備。
歐洲先鋒派電影產生於大約1925年前後的德國和法國,後期以法國為中心,晚於繪畫和詩歌方面近二十年.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要求擺脫故事情節,擺脫舞台劇影響,創造一種"讓畫面來主宰一切"的純視覺電影。

原因

歐洲先鋒派電影崛起的主要原因是:
其一,上世紀末在歐洲興起的現代主義文藝思潮日益侵入電影,不少電影藝術家搬用現代派文藝的各種主張和表現手法,把繪畫和音樂上的抽象主義套用於電影創作,使電影成為非理性化、非形象化的東西。
其二,美國電影的強大的競爭力量使歐洲電影的商業化傾向日益嚴重,在藝術上停滯不前。主宰影品生產的資本家,只是把電影當作牟利的商品,粗製濫造,題材平庸,手法刻板。一不批藝術家知識分子敏銳的感覺到商業與藝術的矛盾,力圖在知識分子圈子內,通過各種試驗加以解決。因此,20年代,在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出現了許多類似"電影俱樂部"那樣的團體,其成員大多數是關心電影的各門類的藝術家和評論家。他們在團體內放映一般影院不予放映的影片(即一般觀眾看不懂,上座率不高的影片)。他們在探討理論問題,力圖拋開民眾,創造一種只限於少數"精選的觀眾"所能接受的新的一電影藝術。這些藝術家們從各自所從事的藝術角度去看待電影的特徵,進行電影創作,從事各種試驗。這樣,"先鋒派"電影便應運而生。
先鋒派電影的電影藝術家們,盲目反對敘事,反對舞台化;主張"非理性化","非情節化","非戲劇化"。他們要求把現實世界變成夢幻,認為一個充滿了潛意識活動的超現實世界是最理想的,甚至是唯一的表現對象。他們還主張把它放在比人更重要的地位,或者至少是平等的地位。鼓吹:人不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排斥邏輯的。總之,他們的主張里,包含了西方電影中現代無情節和無人物性格。他們試圖創造一種擺脫戲劇情節的"純電影"。
歐洲先鋒派電影有其自身演變階段。
第一階段,以瑞典畫家艾格林的《對角線交響樂》,德國畫家羅特曼的《第一號作品》以及法國立體派畫家費·勒謝爾的《機械舞蹈》等影片為代表。這些影片既無情節,更無人物形象,只是在銀幕上顯示出某種抽象的線條,光影,圖形或無生命的機械物,按一定的節奏,有規律地變化運動。
第二階段,較多地注意了電影的"夢幻性",有意無意地把電影當作貫徹超現實主義原則的理想工具。代表作有:謝·杜拉克的《貝殼與僧侶》;布努艾爾的《一條安達魯狗》讓·維克多的《詩人之血》等。這些影片側重表現人的潛意識活動、夢境、幻覺,或者瘋子以及其它精神分裂症患者眼中的世界。
第三階段,由於受蘇聯"電影眼睛派"的影響而轉向紀錄主義。代表作有:里希特的《通貨膨脹》,羅特曼的《柏林--一個大都會的交響曲》,伊文思的《橋》等。這些影片發揮了早期先鋒派講究視覺圖像,運動和節奏的特點,強調詩意和夢幻的表達。
總而言之,先鋒派電影無論是德國的還是法國,還是瑞典的,儘管它們有其形式方面的區別,但就他們的敘事結構而言,卻都是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和鮮明主題。就德國先鋒派和瑞典先鋒派而言,他們的影片是既沒有人物形象,也沒有一點故事情節,就象作者聲稱的一樣:只是想像音樂一樣,使電影通過純形像的運動來感染觀眾。
從某種方面看,先鋒派電影的作者們是想藉此使電影同真正的藝術--音樂和繪畫相結合,提高電影的地位,其實先鋒派電影的作者們也明確表明他們的對象是"精英分子",但他們脫離了現實生活,也失去了反映生活的作用。儘管他們這樣做好象是"在純藝術領域內造成一種重大的變革,即一種抽象的形態,就象通過聽覺傳達給我們的音樂感覺一樣",但畢竟是曲高和寡的。
而法國的先鋒派電影儘管也把運動視為電影的本性。但是,他們與德國的不一樣,雖然法國最早的先鋒派作者中也有畫家(如立體派著名畫家弗爾南·勒謝爾),但他們卻把電影同日常生活中的物體和景象結合了起來,就如上面提到過的勒謝爾的《機械舞蹈》和雷內·克萊爾的《休息節目》。這與德國等先鋒派電影相比,它至少有了"形象",而不是"圖形"。從另一個方面看,法國的先鋒派們確實意識到電影可以通過鏡頭的連線而產生一種節奏,特別是可以通過一種不按敘事順序的連線去表現一種幻想。這些發現使先鋒派們隨即將電影同當時流行的一種文藝流派--超現實主義相結合。因為超現實主義認為,"下意識的領域夢境,幻覺、本能是文藝創作的源泉"。法國先鋒派的這一結合在謝爾曼·杜拉克的影片《貝殼與僧侶》充分的體現了出來.
先鋒派影片的表現方法證明,同樣的畫面和鏡頭,可以通過不同的剪接而產生不同的涵義。這是有劃時代意義的。因為先鋒派電影此後便轉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利用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表現手法結合紀錄電影的形式以怪誕的畫面和奇特的剪接去表現人物的形象在客觀上嘲諷了市內上流人士的生活現象,如讓·維果的《尼斯景象》,從而使紀錄電影產生了一種新的社會批判精神。
我們從西歐先鋒派電影運動總的方面看,它仍屬於資產階級的藝術運動,它主要是企圖從電影的可視性和運動性的角度,去挖掘電影的表現可能性。使電影成為一項藝術。由於先鋒派電影脫離生活,未能從內容方面出發,因而對當時的廣大觀眾而言,是沒有吸引力的。但是,這一運動在表現手法 、鏡頭技巧等方面的探索所得,卻對電影藝術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了解

這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認識了解:
一,先鋒派電影的探索,使電影合作者們懂得了電影的運動,可以通過人為的技巧(如剪接、鏡頭的適當排列等),產生一種和諧的,形如交響樂式的感覺。這種技巧直到目前仍被一些電影創作者們,尤其是在紀錄片和卡通片的攝製者所採用。例如加拿大麥克拉倫的手繪卡通片,美國著名卡通片導演華爾特·狄斯特在他的部分卡通片中,都使用這種技巧。
二,先鋒派電影的探索使電影創作者們懂得了通過剪接技巧使影片的運動產生一種節奏感。這種節奏感可以像音樂的節奏感,給人以一種美感。第一方面,也可以根據這一原理,使同時出現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普通物體,通過一定的鏡頭連線產生一種造型動態美。這種美不同於人臉或體形的美,而是一種不規則的美。當然,這種技巧方法主要適用於紀錄片,而不同故事片的創作領域。
三、變形鏡頭的運用。一些先鋒派電影工作者在他們的影片中,把普通的日常的物體拍成變形或畸形,目的在於使觀眾產生一種不同尋常的感覺。根據這一原理,有許多故事片電影工作者便得以表現人的錯覺,幻覺成畸形的景象。這種鏡頭直到目前還被某些影片的作者所採用。
四,用影片來表現人的潛意識活動。先鋒派電影中的超現實主義影片為這種潛意識活動的銀幕表現提供了最早的範例,例如《貝殼與僧侶》、《一條安達魯狗》中的場景變化和鏡頭聯繫,是不難在七、八十年代的所謂現代派影片中找到痕跡的。在法國或歐洲其他國家,影評家們在談到許多表現夢境、幻覺的影片或場景時,常會情不自禁的提到超現實主義的影片。
五、先鋒派電影后期的社會諷刺短片,是先鋒派電影影響中最積極的一面。這類影片最早是通過一些荒誕可笑鏡頭去嘲諷一些社會現象,以後,一些紀錄片電影工作者便根據這一特點,把紀錄片以"直接紀事"發展到"社會諷刺"或"社會批判",從而大大提高了紀錄片的思想性。伊文思的影片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橋》和《對運動的研究》,最初都是從運動的觀點去發掘電影的表現力的,但是到三十年代,他的《波里那傑》、《新的土地》已是鮮明的通過直接紀事的鏡頭和有意識的鏡頭聯接相結合,而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性和政治性,有力的提高了影片思想性。
先鋒派電影的以上特點表明,先鋒派電影的探索者們是從藝術的角度去對電影的運動和視覺形象進行探索,而拋棄了影片的故事情節。基於此,歐洲先鋒派失去了絕大多數觀眾的支持,前後延續不過10年時間,至20年代末,隨著有聲電影問世而結束。歐洲先鋒派電影是電影史上的第一次"理論運動",它產生了西方電影史上第一代有創見的電影理論。雖然這一流派未能獲得發展的社會土壤,但是它對電影語言的演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電影藝術和理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成為電影藝術發展開拓前進道路的先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