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德輿(759~818)

權德輿(759~818)

《舊唐書·權德輿傳》說他“於述作特盛。 《童蒙集》、《制集》已佚。 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權德輿(759~818)

正文

唐代文學家。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後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德宗時,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遷起居舍人、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憲宗時,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徙刑部尚書,復以檢校吏部尚書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卒諡文,後人稱為權文公。
權德輿仕宦顯達,並以文章著稱,為中唐台閣體的重要作家。《舊唐書·權德輿傳》說他“於述作特盛。六經百氏,游泳漸漬,其文雅正而弘博,王侯將相洎當時名人薨歿,以銘紀為請者什八九,時人以為宗匠焉。”渾瑊、馬燧等名將功臣的碑銘、行狀都出自他的手筆。所作《兩漢辨亡論》,譴責張禹、胡廣貪圖祿位而敗壞兩漢政治,史家以為“大指有補於世”(《新唐書·權德輿傳》)。由於他沒有經歷過重大的政治升沉和生活變故,因而文章有儒雅的風度、恢宏的氣派,但缺少深切的內涵、創新的格局。與他同時代的皇甫湜《諭業》說:“權文公之文,如朱門大第,而氣勢宏敞,廊廡廩廄,戶牖悉周,然而不能有新規勝概,令人竦觀。”南宋嚴羽《滄浪詩話》對其詩作評價頗高,稱為大曆以後值得“深取”之作者。並說:“權德輿之詩,卻有絕似盛唐者,……或有似韋蘇州、劉長卿處。”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童蒙集》10卷,又文集 50卷、《制集》 50卷。《童蒙集》、《制集》已佚。文集有清代嘉慶時朱珪刊《權載之文集》50卷,《四部叢刊》本即據此影印。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配圖

權德輿(759~818)權德輿(759~818)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