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槽鄉

檢槽鄉

檢槽鄉位於縣境北部,東連長新鄉、白石鎮,南接諾鄧鎮,西交表村鄉,北靠怒江州蘭坪縣,國土面積414.77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所在地距縣城27公里,距交通幹線黃金公路7公里,境內最高海拔3639米,最低海拔1906米,森林覆蓋率達74%。

基本信息

(圖)鄉級機關全景鄉級機關全景

簡介

(圖)檢槽全景檢槽全景

檢槽鄉位於雲龍縣境北部,東連長新鄉、白石鎮,南接諾鄧鎮,西交表村鄉,北靠怒江州蘭坪縣,鄉人民政府所在地距縣城27公里。檢槽鄉位於雲龍縣境北部,東連長新鄉、白石鎮,南接諾鄧鎮,西交表村鄉,北靠怒江州蘭坪縣,鄉人民政府所在地距縣城27公里。
師里河由北向南縱貫全境,形成高山峽谷與山間小盆地相間的地形地貌,有林、礦、水等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境內海拔1750-3639米,森林覆蓋率達74%,國土面積414.7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900畝。
鄉轄檢槽、哨上、清朗、文興、師井、煉登、大工廠、清文、三合9個村民委員會,139個村民小組。這裡主要居住著白、漢、傈僳、彝等民族,總人口15849人,其中少數民族

(圖)鄉政府新建辦公樓鄉政府新建辦公樓

占96.5%。
2007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4425萬元,財政總收入351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3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54元。
全鄉道路實現村村通。建成8個移動通訊和“致富通”基站,安裝程控電話達1041戶,固定電話行動電話普及率分別達50%和25%;計算機寬頻上網實現了零的突破,信息傳輸網路不斷健全。
著力推進小集鎮建設工作,積極打造精品工程,在一期開發中,出讓國有土地29宗,完成建設26宗,啟動二期土地開發,完成集貿市場、牲畜市場建設,徹底結束了我鄉以路代街的歷史,極大的方便了民眾生產生活。
轄區內適宜種植水稻、玉米、啤大麥、蔬菜等農作物及核桃、烤菸、芸豆、花椒、梨等經濟林果。其中啤大麥種植面積已超過8000畝,泡核桃種植面積達5.18萬畝,產量達400噸,菸葉交售3000擔,菸農收入167.6萬元,上繳稅收33.5萬元。
大小牲畜存欄42921頭(匹、只),出欄30848頭(匹、只),增長37.2%,年均增長1674頭(匹、只),畜牧業產值2483萬元。
境內有豐富的國土資源、生物資源、水能資源、礦產資源和旅遊文化資源。近年來,以招商引資和發展非公經濟為突破口,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積極引導、幫助雲龍縣銀銅礦恢復生產,引進雲龍鑫達礦業有限公司、雲龍縣天子山銅礦開展探礦,累計投資達2.3億元。工礦業年產值可達1億元,全鄉工業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檢槽是省委、省政府公布的全省40個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鄉(鎮)之一,雲龍縣第一屆縣人民政府於1949年11月13日清朗村七登成立。
文化體育事業健康發展,文興的獅子舞受到縣鄉民眾喜愛,“耳子歌”走出了國門,獲得國際、國內專家學者的關注;師井關帝聖君橋、煉登雙龍橋和哨上公議戒賭碑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鄉設1所中心學校,2所初級中學、9所完小、5個校點,教職工156人,在校學生1567人。2007年中考綜合評估成績居全縣第三名,其中物理學科名列全縣第一。
檢槽衛生院為一級甲等醫院,設4個科室,醫務人員18人,擁有X光機、黑白B超、半自動生化分析儀、心電圖機等醫療設備。全鄉新農合參合率達96%。
鄉黨委、政府按照“興科教、穩糧經、抓林畜、拓工貿、強基礎、奔小康”的發展思路,著力培植林果、畜牧、礦冶、菸草四大支柱產業,打造“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龍頭,以商貿業為輔助”的經濟發展格局,全力推動鄉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今日的檢槽山川秀美,民風淳樸,山地白族原生態文化谷。

政務公開

(圖)黨務公開欄 黨務公開欄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富民興鄉兩手抓的方針,按照“興科教、穩糧經、抓林畜、拓工貿、強基礎、奔小康”的發展思路,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繼續解放思想,狠抓工作落實,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著力培植林果、畜牧、礦冶、菸草四大支柱產業,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實現全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三、發展目標
“十一五”時期,在最佳化結構、提質增效的基礎上,全鄉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得到改善,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資源轉化和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支柱產業基本形成,全面鞏固提高“兩基”成果,科技文化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絕對貧困人口(年純收入在667元以下)降到千人以內,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衛生、文化、環境等各方麵條件有較大改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安全生產保持良好局面,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有新進展,構建平安和諧檢槽取得顯著成效。

人口衛生

鞏固提高“三為主”,積極推進“三結合”。六年來共完成“三術” 例,女扎 例,放環 例,積極鼓勵少生優生,2007年兌現農村獨生子女“獎、優、免、補”政策資金6.8萬元,完成育齡婦女計畫生育契約管理 份,有效控制人口過快增長。
――抓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來2006年全鄉總計報銷門診27405人次,報銷156572.60元,住院235人次,報銷180149.50元。2007年度共籌參合資金137620元,參合率達92%。

文化教育

(圖)檢槽中學全景檢槽中學全景

檢槽鄉位於雲龍縣城北部,東連長新鄉、白石鎮,南接諾鄧鎮,西交表村鄉,北靠蘭坪縣。總面積414·77平方公里,轄9個村委會,2006年末,全鄉總人口15806人,境內分布著漢、白、彝、傈僳普米等民族。2006年糧食總產量866.9萬公斤,人均有糧597.04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3167萬元;人均經濟總收入2126.7元,財政收入79.4元,財政支出300.7萬元。鄉內設有9所村完小,10個校點,一所初級中學,一所附設中;現共有中國小在校生1594人(其中有國中生628人,小學生966人);中國小教職工159人。
多年來檢槽鄉的教育在各級黨委政府和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下,基礎教育不斷得到發展。一是“兩基”成果得到了鞏固提高。近三年來,全鄉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學額鞏固率都在8%以上。二是各學校圍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人、成才”的教育理念,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學生厭學、違紀等不良現象不斷減少,校校都呈現積極向上、和諧發展的良好勢頭。三是教學質量逐步提高。檢槽中學2006年中考綜合評估成績居縣內第6位,2007年居縣內第3位,其中物理學科成績第一。
為了教育的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我們的主要做法是:一是換崗援教,鑒於鄉內各學校之間發展不均衡,從2005年開始,我鄉實行了校際之間一對一的教師換崗援教,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集中辦學,提高辦學效益。近兩年我們把邊遠完小六年級10人以下的班級併入鄉中心完小,讓這些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三是在安排“兩免一補”中,對邊遠特困村的學生給予傾斜。四是加大對邊遠學校基礎設施的投入。
上學年在縣教育局、縣農工部等掛鈎單位的支持下,結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我鄉邊遠的四個完小的校園基礎設施進一步得到了改善。在以上做法的同時加上“遠程教育”項目的普及、增加邊遠特困村教師的津貼等優越政策,為我鄉教育的均衡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人文地理

檢槽鄉原名師里鄉,距縣城27公里,位於縣境北部,東連長新鄉,南連諾鄧,南接表村,北連蘭坪縣。國土面積414.77平方公里。主要居住著白、彝、傈僳、漢等民族。鄉轄九個村民委員會,13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5806人,是一個橫斷山脈中的典型山區鄉。檢槽鄉劃為革命老區是與當地的人民、地理位置和當時的七支隊(當地人民俗稱劍蘭部隊,即劍川蘭坪部隊)的共同革命鬥爭分不開的。
一九四九年六月,七支隊的司令員李岳嵩親自秘密到師里,進行革命宣傳,在當地進步人士與群 眾的配合掩護下,工作進展得比較順利。經過艱苦的工作,發展了一些地下黨員,根據形勢的發展,在進步人士中和地下黨員中著手組建師里游擊中隊和農抗會,具體的分工是由當時的地下黨員和進步人士。七登的楊周書負責組織農抗會,瓦窖的尹學堯負責組建游擊隊,石坪的趙文彬負責軍需後勤。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和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所需,師游擊中隊於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四日正式組建,組建成一個中隊部,下屬三個分隊起初由於人員不足,正式只設兩個分隊,以清朗的開化寺作為基地。
由於當時的敵我力量懸殊較大,游擊隊的活動不能分開,秘密進行。任務是:宣傳革命形勢、發動受壓迫、受剝削的農苦大眾起來革命、擴建隊伍、蒐集敵方情報、及時向上級傳送、籌集物資、保障後勤、開展和發民兵農會工作。活動的地點分散,地點分布為當時民眾基礎較好的,煉登村、清朗村的瓦窖、七登、永安的完小、及麥子登、山神廟村
一九四九年九月,劍蘭部隊(七支隊)的政委王伯光率一部隊從蘭坪進入師里,處決惡霸,打擊反動勢力,極大的鼓舞了受苦民眾的心,革命形勢迅猛發展,全鄉組織了區農會,區婦全會,成立民兵大隊。黨員隊伍不斷狀大,隨之建立了黨總支和革的黨支部。隨即雲龍縣人民政府也在清朗的七登村組建完成。
師里游擊中隊壯大後,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籌軍糧、軍響、保護社會治安、打擊反動地淪和反動勢力,努力做好支援前線的各項工作,隊伍得到了鍛鍊,戰鬥素質有了提高。在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九日,師里游擊中隊參加了解放雲龍縣城石門的戰鬥,為解放雲龍作出了貢獻。
基礎設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