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讀目錄

機讀目錄(MARC)即機器可讀目錄的簡稱,來自英文Machine-Readable Cataloging,利用計算機識讀和處理的目錄。它是文獻編目內容(數據)經過計算機處理,以代碼形式記載在一定載體上而形成的一種目錄。機讀目錄是描述文獻著錄項目的國際標準格式,是實現計算機處理書目信息及資源共享的基礎。

機讀目錄

正文

利用計算機識讀和處理的目錄。它是文獻編目內容(數據)經過計算機處理,以代碼形式記載在一定載體上而形成的一種目錄。
發展簡史 1963年,美國G.W.金等人發表關於美國國會圖書館書目系統自動化的報告,1965年1 月提交了關於機讀目錄的初步報告。1966年1 月,美國國會圖書館開始實施MARC試驗計畫,吸收了16個圖書館參加,制訂了MARCⅠ格式;試編了機讀目錄,同年9 月,生產出機讀目錄試驗磁帶。參加館用這種磁帶試驗生產目錄卡片、書本目錄、新書通報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經過兩年多的試驗,又設計了適合書目信息交換用的MARCⅡ格式,擴充了字元集,調整和改進了加工系統,1968年7月開始了正式的MARC計畫。1969年3月向全國發行MARCⅡ格式的英文圖書機讀目錄磁帶。機讀目錄的出現,有力地推動了圖書館技術的自動化和標準化。到80年代末,已有英國聯邦德國法國加拿大丹麥義大利挪威瑞典澳大利亞日本以及拉丁美洲非洲共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機讀目錄的研究和開發,建立了機讀目錄系統,生產和發行機讀目錄產品。1977年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還主持制定了《國際機讀目錄格式》(UNIMARC)。中國國家圖書館即北京圖書館於1987年開始了中國機讀目錄的開發工作,1991年1月正式發行機讀目錄。
編制過程 將編目數據轉換為機讀記錄,通常要經過以下步驟:①編制輸入工作單:編目人員按照著錄和編目規則,在工作單上對文獻進行著錄標引,同時根據計算機處理的要求,填入代碼數據以及各種標識符號。②輸入數據:將輸入工作單上的數據輸入計算機,轉換為計算機可以識別的代碼形式,並經過機器和人工反覆校驗。③計算機處理:計算機對輸入的數據,按要求進行各種加工處理,組織成統一格式的機讀記錄。一個機讀記錄相當一條書目款目。構成機讀目錄的數據,是以一定的國際、國家或地區的字元圖形編碼字元集的代碼來記載的,如美國國會圖書館的 MARC使用的就是ALA字元集(美國圖書館協會字元集)。④存儲和輸出:處理好的機讀記錄可存入資料庫或通過通信線路傳送到其他系統,也可以顯示、列印、以縮微品形式輸出,或者記錄到磁帶、軟碟等磁介質上以供交換。
功用 機讀目錄是圖書館書目數據處理自動化的基礎。它可以用來輔助圖書館的文獻採集、編目、流通等工作;編制和生產目錄卡片、聯合目錄、新書通報及其他目錄索引;開展書目信息檢索和參考諮詢服務;還可以進行地區間和國際間的書目信息交換,實現資源共享。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