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倉鴞

橘倉鴞

橘倉鴞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

基本信息

簡介

中文名稱:橘倉鴞 

橘倉鴞橘倉鴞

拉丁學名:Tytoaurantia 
命名時間:Salvadori,1881 
英文名稱:GoldenMasked-owl 
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鴞形目、草鴞科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

相關信息

鴞又稱貓頭鷹、梟,是夜行性鳥類,大多數種類幾乎專以鼠類為食,是重要的益鳥。由於它們的外貌醜陋,叫聲悽厲,給人以恐怖的感覺,因而招致一些人的厭惡,甚至有一些迷信傳說,認為它是不吉利的鳥,其實都是不正確的。從它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益處來說,應該大力保護才對。

我國常見的種類有紅角鴞、雕鴞、鵂鶹(xiuliu)、長耳鴞和短耳鴞。

紅角鴞(Otusscops)是一種小型鴞類,比鴿子還小一些,上體褐色,有黑色和黃褐色斑;後頭部有黃白色斑,下體淡褐色有暗褐縱紋,頭上有兩簇小型耳羽。棲于山地、林中深處,平時晝伏夜出,嗜食昆蟲。遍布我國東北、河北、陝西、甘肅等地,為留鳥
雕鴞(Bubobubo)是大型鴞類,體長約半米,體褐色,有黑斑紋,耳羽甚長,尾短、翼寬;下體有黑縱斑,胸部斑比腹部斑寬大。留居於東北、河北及山西等地。

鵂鶹(Glaucidiumcuculoides)是我國南方普遍分布的一種小型鴞類,它的整個上體以棕褐色為主,密布有狹細的棕白色橫斑;翅及尾羽黑褐色,在尾羽上有六條鮮明的白色橫帶,頭部不具耳羽,這些特徵使它很容易與紅角鴞區別開來。鵂鶹是晝夜活動,因而白天在林中也很容易遇到它,為我國南方留鳥。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鼠類青蛙等。

長耳鴞(Asiootus)上體黃褐色,有密集的黑褐色斑,下體淡色有黑褐色縱斑,耳羽長。棲於低山地帶,平原森林中,白天很少活動,黃昏後飛出覓食,以小型獸類和昆蟲、小鳥為食,分布於我國東北、西北、新疆等地。對農業有益。
短耳鴞(Asioflammeus)與長耳鴞外形十分相似,但比長耳鴞色較淡,下體淡色有十字形黑褐色紋,耳羽較小。棲於平原、耕地、草原等地,晝間常可見於平原或沼澤地帶,平時潛伏於草叢間,夜間覓食;以嚙齒類為主,白天以昆蟲為食。繁殖於我國北方,越冬時刻遍及全國。對農業有益。

保護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易危(VU)。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