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頭鄉[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

橋頭鄉[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
橋頭鄉[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在中國,被叫做橋頭鄉的有3個,分別是:湖南省桂東縣橋頭鄉、甘肅省禮縣橋頭鄉、甘肅省文縣橋頭鄉、台灣高雄縣橋頭鄉、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橋頭鄉。

基本信息

湖南省桂東縣橋頭鄉

橋頭鄉橋頭鄉
概述

橋頭鄉位於湖南桂東縣東北部,東連清泉鎮,西靠寒口,南北與江西遂川縣毗鄰,省道x001線從境內穿過,鄉政府距縣城32公里,屬邊遠貧困山區。全鄉轄8個村1個居委會,112個居民小組,2212戶,總人口8320人,人口出生率8.71‰,自然增長率4.3‰。農民年人平純收入1348元。

境內海拔390-1906米,四面環山,七壠八溝,泉江源於該鄉橫店村劉公山組,流經6個村,兩岸為溪谷地。

通信較發達,開通了程控電話、無繩電話、寬頻網路和移動通信網路。全鄉有中學1所,中心國小1所,村小6所,在校學生800餘人,教職工5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生年鞏固率100%,國小升國中比率100%,國中生年鞏固率99.5%,教育布點學校建設全面完成。鄉衛生院為公費醫療和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院。

橋頭鄉參觀養殖場
經濟狀況

土地總面積83.7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920畝,其中水田8913畝;林地面積9萬畝,其中有8.1313萬畝規劃為國家生態公益林。全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縣內中低山糧、林、茶、果區,茶葉、楠竹、金桔、草山養殖是該鄉的傳統優勢產業。農業以水稻、茶葉、楠竹、金桔和草食牲畜養殖為主,年產糧食3434噸,茶園面積已發展到4000畝,是該縣玲瓏茶的主要產區,橋頭茶葉合作社被列為省級示範項目之一,並被評為全市“十佳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該社註冊了“橋頭”牌玲瓏茶,現有會員118戶,合作社實行了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統一訂購種苗的經營模式,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工業以礦產、水電、矽冶煉、紡紗、食品加工為主。境內非金屬礦儲量豐富,矽石、鉀長石儲量居全縣之首,現有礦點6個,矽冶煉廠1個。水利資源豐富,共建有電站14座,總裝機達10050千瓦,其中已投產發電的電站12座,裝機9250千瓦。現有茶葉加工廠2個,原罐頭廠引進的湘宇紡紗廠1個。

甘肅省禮縣橋頭鄉

橋頭鄉禮縣橋頭鄉區點陣圖
概述

橋頭鄉位於禮縣西南部,總面積162.49平方公里,耕地2.57萬畝,總人口12462人,有行政村17個,機關駐地南峪河(北緯33°48′,東經104°50′),距縣城86公里。1952年成立橋頭區,1961年為橋頭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鄉建制。

經濟狀況

全鄉地處岷峨山區,山峰峻拔,溝壑深窄,陰濕多雨,植被良好,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土壤多為紅粘土和黑鈣土,無霜期120天左右。糧食作物以小麥、洋麥、蠶豆、洋芋為主,青稞、大豆、玉米、燕麥次之。盛產大黃、當歸、黨參、菜籽、核桃和花椒等經濟作物,有少量森林。1990年糧食年總產2178噸,工農業總產值25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0元。有八年制學校1所,國小17所,在校師生1200餘人。鄉有衛生院,村有醫療站。

甘肅省文縣橋頭鄉

橋頭鄉橋頭鄉
概述

橋頭鄉位於文縣北部,洋湯下游,是全縣人口最多的大鄉,占全縣農業總人口的10.2%。東靠臨江梨坪鄉,南接尖山鄉、城關鎮,西連石坊、堡子壩鄉,北接屯寨鄉。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13公里,地域面積222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4.44%。鄉政府駐地橋頭壩,距縣城65公里,海拔1000米。

行政區劃

全鄉轄23個行政村(橋頭、宅子坪、為頭、楊家山、扎河、劉家灣、豐坡、草坪、建華、黃家、固鎮、張家灣、大成家、張家壩、坪上、安子坡、羅家坪、桂花、廟坡、新寺、新舍、椿樹坪),117個合作社,134個自然村,5061戶,21740人,勞動力9855個。全鄉大村大寨較多,千人以上的村有13個。全鄉耕地面積28661畝,其中水田893畝,水澆地9356畝,旱地18412畝,梯田26280畝,經濟林果2萬畝,紋黨1260畝,農民人均耕地1.32畝。2001年,全鄉經濟總收入1658萬元,其中多種經營收入955萬元,糧食總產量496.6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279公斤,人均純收入512元。

橋頭鄉花椒
歷史人文

橋頭鄉,以其駐地橋頭村而得名,是文縣開發最早的農耕區,百頃山新寺、新舍和為頭等大村寨就是例證。按地域又可分為河壩、為頭、羅家坪、草坪四大片。60年代曾設羅家坪鄉,轄新寺、新舍、羅家坪、安子坡、廟坡、桂花等村,後合併為橋頭鄉。212國道穿境而過,縣鄉公路“趙天路”在趙家壩與國道相連,逆洋湯河,經屯寨鄉,直通天池湖畔。趙家壩“十二拐”公路,曲徑高路入雲端,疑似銀龍舞蹁躚,為212國道線上一大奇觀。境內溪流眾多,水利資源較豐富,洋湯河流經全鄉,此外還有燕兒河、草坪河、建華河、大成家河等溪流。境內山大溝深,村民大多居住洋湯河兩岸高半山,長期以來交通不便,廣大農民劈山築路,大部分行政村通了公路,交通狀況大為改善。境內降雨量少,氣候乾燥,無霜期短。歷史上是縣內主要產糧區,主產小麥、玉米、水稻、洋芋、蕎等。經濟作物有紋黨、當歸、花椒、核桃、蜂蜜等,是全縣花椒主產區,又開始廣種油橄欖。境內新寺、新舍有“左百頃,右百頃”之稱,因地塊大、土質好聞名全縣,但旱災頻繁,產量不穩。為頭、扎河村一帶亦有大塊平坦良田,被民眾稱為“天然水平梯田”。

橋頭鄉人類活動較早,廟坪和張家壩發現新石器馬家窯文化。相傳“固鎮”一地有城牆、大兵寨遺址,是值得可考文化層現象。

鄉政府所在地橋頭壩,據考證為漢魏時的陰平治所,改革開放20多年來發展很快,上世紀80年代前僅有燕兒河橋以下約百米長街道,80年代后街道向燕兒河橋以上延伸,今已建成一條五、六百米長頗具規模的街道,飯館、店鋪、髮廊、錄像廳一家接一家,白日熱鬧非凡,入夜燈火輝煌,常住人口2000多人,成為文縣北部最大的城鎮。橋頭壩集市悠久,是僅次於碧口的全縣第二大集市,為文武兩縣10鄉農副產品集散地,建有面積10餘畝的農貿市場。每逢農曆一四七集日,臨江片7鄉以及毗鄰堡子壩鄉、武都外納等鄉農民紛至沓來,趕集者達數千上萬人,擦肩接踵,熱鬧非凡,各種山貨擺滿農貿市場和街道,交易十分紅火,尤以臘月集市最為興旺。

橋頭鄉橋頭鄉
社會事業

鄉境內橋頭壩設有完全中學——文縣四中,為臨江片7鄉學生就讀高中的學校,在校初、高中生達800多人。其前身為農業中學,1969年招收首屆國中學生,1972年成立文縣四中,招收首屆高中生,鼎盛時期僅高中部就有300多學生。30多年來,累計培養4000多名高、國中畢業生。臨江片7鄉的鄉領導、鄉幹部、村社幹部,85%以上是四中畢業生。不少學生畢業後還分赴各地參加祖國建設,有的成為專家、學者、軍官、企業經理、領導幹部。因諸多因素,高中部生源減少,縣政府採取救助貧困生的辦法,高中生源開始回升,這座臨江片的最高學府將迎來發展史上的“第二個春天”。

境內有一著名山嶺——高樓山,因西北方有一山包形似高樓而得名,主峰海拔2100多米。植被良好、林木繁茂,土地資源豐富,1958年建高樓山國營農場,總面積15000畝,其中耕地500多畝,原屬縣辦勞教農場,1959年歸省農墾局管轄,1966年下放為縣辦農場,1969年改為“五七”幹校,1970年恢復為縣辦農場,1992年再次收歸省農墾局。主要以種植紋黨和農作物為主,同時大搞營林綠化。80年以來,縣直機關和當地民眾渾汗10年,營造千餘畝馬尾松、油松等人工林,為高樓山披上新綠,成為一道亮麗風景。

台灣高雄縣橋頭鄉

橋頭鄉橋頭鄉
概述

橋頭鄉位於台灣高雄縣西北部,北鄰岡山鎮,西鄰梓官鄉,東連大社鄉、燕巢鄉,南接高雄市楠梓區。

本鄉地勢平坦,有後勁溪、典寶溪、中崎溪流經,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高雄新市鎮計畫位於本鄉。全鄉總面積有二十五點九三七九平方公里,人口約有三萬六千多人,是高雄市進入岡山地區的必經之路,也是高雄與台南間的中途站,南北縱貫公路、縱貫鐵路貫穿其間,交通便利,遠在日據時代,就已經在這裡設定現代化的橋頭製糖株式會社,特殊的糖業文化是本鄉社區文化的最佳代表。於民國三十六年六月一日正式成立為鄉。

歷史

“橋頭”最早叫做“小店仔”,那是因為在某一座橋邊偶二、三間小店,供應往來客商所需的用品而得名。後來,為了引中崎的水灌溉仕隆一帶的水田,就在今天橋頭村和橋南村交界的地方,開鑿一條大圳,並且建造一座橋,就叫做“橋仔頭”。更有全台灣現存最早的神主牌(李有守氏)。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橋頭鄉

橋頭鄉橋頭鄉
概況

橋頭鄉(QiaotouXiang)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城8.5千米。高易鐵路、112國道過境。北易水流經其境。鄉政府駐麻屋莊村。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2.72萬人(2002年)。轄20個行政村。

沿革區劃

1984年由山南鄉、留召鄉合併,建橋頭鄉。1997年,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2.6萬,轄南山南、北山南、中山南、北橋頭、麻屋莊、東茹保、搖頭、陳旺、石賽、東留召、匡山、墳莊、西留召、北留召、南留召、東龍王廟、東張家莊、北山北、東山北、南山北20個行政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