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頭鄉[甘肅省文縣]

橋頭鄉[甘肅省文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橋頭鄉位於甘肅省文縣北部,全鄉管轄23個行政村。

基本信息

簡介

橋頭鄉,位於文縣北部,洋湯下游,是全縣人口最多的大鄉,占全縣農業總人口的10.2%。東靠臨江、梨坪鄉,南接尖山鄉、城關鎮,西連石坊、堡子壩鄉,北接屯寨鄉。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13公里,地域面積222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4.44%。鄉政府駐地橋頭壩,距縣城65公里,海拔1000米。

行政區劃

全鄉轄23個行政村(橋頭、宅子坪、為頭、楊家山、扎河、劉家灣、豐坡、草坪、建華、黃家、固鎮、張家灣、大成家、張家壩、坪上、安子坡、羅家坪、桂花、廟坡、新寺、新舍、椿樹坪),117個合作社,134個自然村,5061戶,21740人,勞動力9855個。全鄉大村大寨較多,千人以上的村有13個。全鄉耕地面積28661畝,其中水田893畝,水澆地9356畝,旱地18412畝,梯田26280畝,經濟林果2萬畝,紋黨1260畝,農民人均耕地1.32畝。2001年,全鄉經濟總收入1658萬元,其中多種經營收入955萬元,糧食總產量496.6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279公斤,人均純收入512元。

歷史沿革

橋頭鄉,以其駐地橋頭村而得名,是文縣開發最早的農耕區,百頃山新寺、新舍和為頭等大村寨就是例證。按地域又可分為河壩、為頭、羅家坪、草坪四大片。60年代曾設羅家坪鄉,轄新寺、新舍、羅家坪、安子坡、廟坡、桂花等村,後合併為橋頭鄉。212國道穿境而過,縣鄉公路“趙天路”在趙家壩與國道相連,逆洋湯河,經屯寨鄉,直通天池湖畔。趙家壩“十二拐”公路,曲徑高路入雲端,疑似銀龍舞蹁躚,為212國道線上一大奇觀。境內溪流眾多,水利資源較豐富,洋湯河流經全鄉,此外還有燕兒河、草坪河、建華河、大成家河等溪流。境內山大溝深,村民大多居住洋湯河兩岸高半山,長期以來交通不便,近年來廣大農民劈山築路,大部分行政村通了公路,交通狀況大為改善。境內降雨量少,氣候乾燥,無霜期短。歷史上是縣內主要產糧區,主產小麥、玉米、水稻、洋芋、蕎等。經濟作物有紋黨、當歸、花椒、核桃、蜂蜜等,是全縣花椒主產區,近年又開始廣種油橄欖。境內新寺、新舍有“左百頃,右百頃”之稱,因地塊大、土質好聞名全縣,但旱災頻繁,產量不穩。為頭、扎河村一帶亦有大塊平坦良田,被民眾稱為“天然水平梯田”。

橋頭鄉人類活動較早,廟坪和張家壩發現新石器馬家窯文化。相傳“固鎮”一地有城牆、大兵寨遺址,是值得可考文化層現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