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葉花椒

樗葉花椒

樗葉花椒是芸香科花椒屬植物,以根、樹皮、果實和葉入藥。樹皮在浙江省以海桐皮入藥。

基本信息

概述

樗葉花椒樗葉花椒

樗葉花椒出自《全國中草藥彙編樹皮、果實和葉入藥。根春秋採挖;樹皮5月採收曬乾;果實10~11月採收陰乾;葉夏秋採集。根:苦,平。有小毒。樹皮:苦,平。果實:辛,溫。有小毒。:祛風通絡,活血散瘀,解蛇毒。外用治跌打腫痛,風濕關節痛。樹皮:祛風濕,通經絡。用於腰膝疼痛,頑痹,疥癬等症。果實:溫中,除濕,止痛,殺蟲。可代花椒用。為芳香健胃,驅風藥。治中暑腹脘冷痛吐瀉,並能驅蛔蟲。葉:外用治毒蛇咬傷腫痛及外傷出血。根外用適量;樹皮1.5~3錢;果實0.5~1.5錢;葉外用適量。
樗葉花椒屬於喬木,高3~10m,樹幹和枝有釘刺。單數羽狀複葉;小葉9~23,厚紙質,對生,矩圓形至長橢圓形,長7~13cm,寬2~4cm,頂端漸尖,基部圓形,稍不對稱,邊緣有淺鈍鋸齒,上面齒縫間有1透明腺點,下面蒼綠色,有稀疏腺點。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花小,單性,淡綠色,5數;雄花雄蕊藥隔頂端有1腺點,退化心皮短小。骨突果紅色,頂端有短喙。種子棕黑色,有光澤。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藥品簡述

樗葉花椒樗葉花椒

藥名: 浙桐皮
漢語拼音:zhetongpi
英文名:Ailanthus-like Pricklyash Bark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 et Zucc.,
別名:椿椒、鼓釘樹、海桐皮。
性味:性平,味苦。
歸經:入肝經脾經。  
功能:祛風濕,通經絡。
主治:用於腰膝疼痛,頑痹,疥癬等症。
用法用量:樹皮1.5~3錢;
生態環境:野生或栽植為行道樹。
資源分布:分布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台灣等地。
藥材基源: 為芸香科植物樗葉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et Zucc.的樹皮。
採收儲藏:夏季剝取樹皮,將釘刺向內折,曬乾
炮製:用清水浸泡,洗淨泥屑,切成小塊,曬乾。

用藥禁忌

血虛者不宜服。
1、《本草經疏》:腰痛非風濕者不宜用。
2、《本草匯言》:痢疾、赤眼、痹躄諸證非關風濕者不宜用。
3、《得配本草》:血少火熾者禁用。

化學成份

樹皮衡州烏藥鹼(laurifoline)、茵芋鹼(skimmianine)及木蘭鹼(magnoflorine)。

藥理作用

海桐皮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藍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亦有謂海桐皮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常用配方

1、治風濕兩腿腫滿疼重,百節拘攣痛:海桐皮一兩,羚羊角屑、薏苡仁各二兩,防風、羌活、筒桂(去皮)、赤茯苓(去皮)、熟地黃各一兩,檳榔一兩。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腳氣治法總要》海桐皮散
2、治腰膝痛不可忍:海桐皮二兩,牛膝、芎藭、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兩,甘草半兩,薏苡仁二兩,生地黃十兩。八物淨洗,焙乾,細銼,生地黃以蘆刀子切,用綿一兩,都包裹,入無灰酒二斗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空心飲一盞,每日早、午、晚各一次,長令醺醺。合時不用添減。禁毒食。(《續傳信方》)
3、治腳攣不能伸舉:海桐皮、當歸(去蘆,洗淨,焙乾)、牡丹皮(去心)、熟乾地黃、牛膝(去蘆,酒浸,焙乾)各一兩,山茱萸、補骨脂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蔥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海桐皮散)
4、治大風疾:知母、貝母、烏梅肉、海桐皮、金毛狗脊(去毛)。上等分,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日中、臨睡各服三十丸;又每夜第一次睡覺(醒)時,急於頭邊取三十丸便服,並用羊蹄根自然汁下。大忌酒及房事、一切發風之物,只吃淡粥一百日,皮肉自漸皆復。(《百一選方》神仙退風丹
5、治中惡霍亂:海桐皮煮汁服之。(《聖濟總錄》)
6、治風蟲牙痛:海桐皮煎水漱之。(《聖惠方》)
7、治風癬有蟲:海桐皮、蛇床子等分,為末,以臘豬脂調搽之。(《如宜方》)
8、治傷折,辟外風,止疼痛:海桐皮一兩(銼),防風二兩(去蘆頭),黑豆一兩(炒熟),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酒下二錢,日三、四服。(《聖惠方》海桐皮散)
9、治時行赤毒眼疾:海桐皮、兩,切碎,鹽水洗,微妙,用滾湯泡,待溫洗眼。(《本草匯言》)
10、治乳癰初起:刺通五錢,紅糖一兩,煎水服。(《貴州草藥》)

文獻論述

1、《本草求真》:海桐皮,能入肝經血分,祛風除濕,及行經絡,以達病所。用者須審病自外至則可。若風自內成,未可妄用,須隨症酌治可耳。
2、《海藥本草》:主腰腳不遂,頑痹腿膝疼痛,霍亂,赤白瀉痢,血痢,疥癬。
3、《日華子本草》:治血脈麻痹疼痛,及煎洗目赤。
4、《開寶本草》:主霍亂中惡,赤白久痢,除甘匿、疥癬。牙齒蟲痛,並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膚赤。
5、《綱目》:能行經絡,達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風殺蟲。
6、《嶺南採藥錄》:生肌,止痛,散血,涼皮膚,敷跌打。
7、《南寧市藥物志》:消腫,散瘀,止痛。療咳嗽,止產後瘀血作痛。
8、《貴州草藥》:解熱祛瘀,解毒生肌。治乳癰,骨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