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會古城

樂會古城

樂會古城是海南省古時樂會縣府所在地,也稱樂城,位於瓊海市博鰲鎮樂城村,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整個樂城島就是樂城村的範圍,在萬泉河下游、博鰲水城上游,一個3平方公里的四面環水漁村。樂城不單有完整的熱帶植物群落,分散在其間的村落里,歷史的遺蹟隱約可見。

歷史變遷

萬泉河上的樂會古城
萬泉河上的樂會古城
目前古城內遺存建築有有:城隍廟,青石磚古道、古縣衙立柱、古城牆等,展現了曾
萬泉河上的樂會古城經輝煌的歷史。
公元660年(唐高宗顯慶五年),首設樂會縣,始建縣治於今天的煙塘鎮。
1300年(元成宗大德四年)12月,樂會縣城遷至樂城島
1940年,日本軍隊入侵海南,在博鰲登入後,首先就進駐作為縣治的樂城。日軍強迫村民把城牆拆毀,扛抬城磚在島上分東西南北築起了5座高達數丈的炮樓。好端端一座古城,被日軍拆成殘垣斷壁,這是古城遭受的第一次浩劫,也是最慘重的一次。
1957年,樂會縣與瓊東縣合併為瓊海縣(後為瓊海市)。
1958年,大躍進搞大煉鋼鐵,地方官員強令村民拆磚建高爐,再次破壞了古城的建築。
作為古代縣衙所在地,樂城曾經有過碼頭桅桿林立船來人往,城內商雲集店鋪連綿成片的繁榮景象。但隨著縣城的遷址和島上大部分年輕人紛紛外出謀職,繁華一時的古城又回到了它開阜前的祥和與寧靜。
眼下的古樂城,已然成為島嶼中的村莊一個———樂城村。
樂城原建有長約372丈的城牆,將整個縣城圍個嚴嚴實實,東南西北各闢一門,以抵禦倭寇入侵。但如今,700年過去了,縣衙已成一片高梁地,店鋪已被開闢成水田。城牆也只餘下一小段,淹藏在農家屋舍之後。當年的繁華已不見蹤跡,唯一能覓到其脈搏的是一條依然古樸的街巷。
..

2009年初,樂城通往朝陽鎮的橋樑開通,結束了出入樂城村只能走水路的歷史,也把樂城的經濟帶動了起來,原來的老房子被新樓房取代了一部分。走在老城街道上,兩邊的樓房新舊交錯。其實看似新建的樓房,後院卻還是就舊時的樣式。

建築樣式

地面整齊的方磚;主屋高6米左右,古樸木質的家具;高高的祭台,上香需搬來梯子才能上去;山牆和屋頂的交界處還有浮雕彩繪,如今已色彩模糊,還有幾個燕子的巢穴掛在牆上。
主屋並沒有和圍牆相連,留了一條過道直通後院;左右兩排平房是雜物間和廚房廁所等;最後一間是牲畜欄,旁邊是緊鎖的後門。
主屋為硬山坡屋頂,在屋檐處壓了一條細石條,想來是此地多颱風,屋面面積頗寬的緣故。
屋檐之下都另設了一排小窗,作通風之用。
 

樂會古城

夕陽里停泊的漁船;藍天下青色的磚瓦;房屋後斜倚的椰樹;廳堂前樸實的老人--多次聆聽友人對樂城的描繪,構成我眼前久久不能揮去的道道風景。
於是,小城山水便縈繞在心,想去尋訪它的企盼在心中蕩漾。終於,一個偶然的機緣使我踏上了這塊神奇的島嶼。
尚未走近,就有一種莫名的激動,一種無法言喻的感覺襲上心頭。只要你見過,就再也忘不了,那就是樂城的古樸與清幽。這個迄今為止有6百多年歷史,面積只有約2平方公里的水島小城,偏居於海南風光旖旎的萬泉河上。樂城的山山水水都影印著濃濃淡淡的綠;漁家的烏蓬船靜靜地倚靠在岸邊;石階的埠頭從河畔一級級地向前延伸,一條狹長的小路直通小島的中心;小路兩旁,一些不知名的綠色植物舒展如眉,澄黃、碧綠、展現著生命的綠色,迎接著我的到來。就在不經意中,一條青石板的大道豁然出現在眼前,那似曾相識的青石板,讓人仿佛接觸著另一個時代的文明。椰樹掩映中的農家小舍,採用青磚青瓦建造而成,而青石房上鑲嵌的木雕小窗,更令人回味到那些溫暖的古典細節。此情此景,唐代韓愈的《溪居》飄然心頭:"門徑俯清溪,茅檐古木齊。紅塵飄不到,時有水禽啼",恍然置身於一幅國畫大師筆下的水墨圖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