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樹市第一高級中學

榆樹市第一高級中學

榆樹市第一高級中學,簡稱榆樹一中,坐落於美麗富饒的“天下第一糧倉”——榆樹市,是吉林省省級重點高級中學。學校成立於1925年,七易校名,在近九十年歷史中,培養了眾多英才,在祖國的各個戰線上奉獻著自己的力量。如吉林省前政協主席王國發、前廣西軍區司令員白玉良少將等。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吉林省榆樹市第一高級中學始建於1925年,是一所具有80多年歷史的名校,是省級重點中學。學校占地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2萬平

榆樹市第一高級中學校徽榆樹市第一高級中學校徽

方米,現有教學班90個,6000餘名學生,360名教職工,師生合計近7000人。

育人目標:“全面發展、全部成材、特長培養、特色辦學”

治校方略:“依法治校、德育立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管理建校”

教育工程:“興業工程、育人工程、名師工程、質量工程、平安工程”

校園環境

老校區風景老校區風景

學校建有東、中、西三座寬敞明亮的教學大樓,舒適的學生公寓,高檔的學生餐廳,優雅的校園環境,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了周到的服務。標準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語音室、微機室、雙向電視控制系統、電子備課室、圖書室、閱覽室、多功能電教室等為師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教育平台。

2006年學校投資1300萬元,建成一座一流的綜合教學大樓,又爭取資金200萬元,裝備了一流的現代化的理、化、生實驗室、微機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斥資500萬元搬遷三小,使辦學規模在目前的地域條件下,達到最大程度。而且,在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的前提下,使建築群更趨協調,綠化美化做到精品化,即要體現時代風貌,又要蘊含文化積澱。使師生生活、工作在其中感到舒適、清靜、有內涵。其次在內強管理的基礎上,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改變軟環境(社會聲譽)。在強化內部管理,全面提升教育質量的前提下,全面實施學校、家庭、社會的多向交流,讓社會了解一中,讓百姓信任一中,讓學生嚮往一中。

師資概況

學校風景學校風景

學校具有優秀的教師隊伍,全校教師開拓進取,教學理念先進,師德高尚,業務精良,教風嚴謹,奮發向上,任課教師學歷全部達標,其中有37名教師獲研究生學歷和研究生課程班結業。學校有特級教師1名,高級教師63名,中級教師156名,國家級學科帶頭人1名,國家級、省市級骨幹教師、師德標兵19名。專任教師近年共承擔國家級、省級、市級科研課題19個,並形成了語文作文、音樂欣賞、美術素描、攝影學、體育分類教學、研究性教學等校本教材,使課堂教學提升到一個新水平。

學校榮譽

學校榮譽學校榮譽

學校先後被授予“國家級體育運動傳統校”、“吉林省精神文明單位”、“長春市文明單位”、“長春市師德建設先進校”、“長春市花園式學校示範校”、“長春市警民共建先進單位”、“平安校園示範校”、“榆樹市明星校”等光榮稱號。

學校歷史

學校報紙學校報紙

榆樹市第一高級中學成立於1925年,經歷了民國時期、淪陷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建國後17年、10年“文革”、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及進入新世紀等7個階段。在這些年裡,學校歷盡滄桑,校舍多次變遷,校名不斷更換,領導不斷更迭,學校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培育出的人才難以盡數,它對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民國時期

榆樹中學(1925——1931)榆樹中學始建於民國14年(1925)8月,命名為榆樹縣立中學校。

創辦之初,只招收一個班,至民國20年(1931),發展到5個班,學生達到230名,教職員12名,先後畢業4個班,畢業生93名。校內設師範講習所1個班,畢業生64人。首屆校長李郁馥,後由王郁芳、於廷芹繼任。

學校的培養目標是依據民國2年(1913)民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中學校令》規定為“中學以滿足普通教育、造就健全國民為宗旨”。以後在1929年和1931年民國政府教育部對中學教育目標又有新規定。1929年規定之宗旨是:“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計民生、延續民族生命為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髮展,以促進世界大同”。學校教育以陶冶學生“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國民道德,養成國民的生活技能,增強國民的生產能力為主要目的。

學校大廳學校大廳

學制及課程設定:民國初年,中學學制為3年,到我校建立時,國家規定中學學制改為4年制。課程設定也對民國初年的規定作了較大的調整。公民課改為黨義課(2節)、國文(7節)、外語(6節)、歷史(2節)、地理(2節)、算學(6節)、自然(5節)、生理衛生(一、二年級1節)、圖畫(1節)、音樂(1節)、體育黨童子軍(3節)、工藝(2節)、職業科目(含商業常識、珠算、打字、農業常識等,三年級3節)。工藝科男生為工業,女生為家務,體育含黨童子軍訓練。

從中學教育宗旨、教學計畫之演變,看出民國時期的教育已經開始逐漸向現代化教育靠攏,基本上摒棄了清代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初步貫徹了民主共和的教育思想,注重了國文、數學、外語三大基礎課的教學,增加了自然科學內容的比重,注意了學生德、智、體、能的培養,但是這個教學計畫,在初建的榆樹中學,還沒來得及完全實施,東北即被日本侵占而淪為其殖民地。

淪陷時期

市長聽課市長聽課

榆樹中學(1932——1945)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把侵略魔爪伸向我國東北,吉林、長春相繼淪陷,1932年3月,在日本侵略者的操縱下,成立了偽滿洲國。同年5月24日,榆樹縣陷落,從此,榆樹人民開始受到殖民主義的奴化教育。

1933年秋,恢復了縣立中學,開3個教學班,因日軍入侵,時局動亂,在校生僅剩96人。1935年3月,縣立中學改為縣立初級中學校,招新生一個班,60人,1937年,中學增加到5個班,學生240人,教職員9人。1938年實行新學制,縣立中學改為吉林省立榆樹國民高等學校,簡稱“榆樹國高”,學制改為4年。每年從報名的1000名考生中錄取1個班55人(50名正取,5名備補)。從1943年開始每年招2個班,110人。到1945年偽滿洲國倒時,在校生8個班480人,教職工21人,第一任校長叫杜天健(1938年1月—1940年3月),第二任是趙書澤(1940年7月——1945年12月)。1943年3月8日建立吉林省立女子國民高等學校(簡稱“榆樹女高”),招生一個班,50人。1944年又招一個班,50人。到1945年上半年,在校生100人,無畢業生。1943年成立國立榆樹師範學校,招特修科1個班,50人。三所中等學校,到1945年東北光復前尚不滿12個班,學生不足650人。

[教師的任用與培訓]  國高教師都由國家師道學校培養,畢業後派到學校任教。在職教師的培訓,中央有師道訓練所,培訓校長、中學教師和視學,時間為一年,學完派回原單位工作。教師分等。有教諭、教導和教輔三種職稱。教諭又分一、二、三等。教諭是委任官,由政府委任,下發委任狀。師道畢業由政府統一安排,本科畢業為二等教諭,特修科畢業為教導。教導為委任官試補。教輔是最低級的。教導、教輔通過考試可以晉級,或經過3年教學實踐權衡晉級。

實驗室實驗室

[校舍修建及學生食宿條件]榆樹國高校舍先是在南門裡(現在的交通局附近),有一個舊樓,上邊已列入危房,下邊還住一個班,其餘四個班位於臨街的四個教室,一個大教員室,一個校長室;有兩棟宿舍,一個叫西寮,一個叫北寮,住宿生不到100人。一伙食很差,早晨喝小米粥,中午晚上都是高梁米飯,數量有限,每人能攤一中碗,菜是白菜、蘿蔔、豆腐湯,每周改善一次一伙食。住宿的寢室冬天特別冷,爐子不愛著,晚上脫不下衣服,大家說:”扒不下皮來“,囫圇個睡,渾身打冷顫。食宿條件很差,生活特別艱苦。1944年開始修補校舍,在南門外(一中舊址),搬進新校舍,條件好了一些。

解放戰爭時期

兩級中學和吉北聯中(1945——1949)

學生作品學生作品

兩級中學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了日偽統治教育。同年12月27日,榆樹解放,1946年1月成立了民主政府。從此,在民主政府的領導下,遵循”教育面向工農大眾“的方針,開始創建人民教育事業。民主政府1946年一成立,就對縣內中學進行了調整。將榆樹國高和榆樹女高分別改為榆樹縣兩級中學校,和”榆樹縣女子師範學校“。先後任命扈中爽、沈可聲為兩級中學校長、張蘊久為教務主任;李公平為師範校校長,趙志信為教導主任。兩級中學仍在偽國高原址。開設高中2個班,學生100人,國中8個班,學生400人,教工21人。初高中實行”三、三“制。教師有李繼銘、王成漢、黃景福李春久、關山、祖國英、李紹棠、樊榮光、趙顯章、劉志恩、劉書武、劉濟生、劉洪波、劉玉芝、田滋根、王世田、王福田等。女子師範一個班,學生20人,兩校於同年初開始上課。

吉北聯中1947年,根據吉北地委和吉北專員公署的決定,成立了吉林省立吉北聯合中學校(簡稱”吉北聯中“)委託榆樹縣委代管。學生多來自榆樹、榆南、山河、舒蘭、永吉、扶餘、五常等縣,也有來自國統區德惠、九台的。原來還有個榆樹女子國民高等學校(簡稱”女高“)解放後改為榆樹女子師範學校,1947年吉北聯中成立時,把女子師範的31名學生10名教職工也合併進來。合併後的吉北聯中,高中2個班(只有高一)80人,國中10個班360人,師範專業1個班,30人,工農班1個,學員20人。全校學生490人,教職員工26名。

吉北聯中第一任校長由吉北專員武少文兼任,吳介民任副校長。同年5月份,革命老幹部李則藍(又名李又然)被派來任校長,吳介民仍為副校長,張蘊久任教務處主任,路夫為總務處主任,王成漢負責註冊。老師除了前述的幾位,還有丁克全、祖國英、王成憲等。(祖國英後來當了教導主任;丁克全後來是東北社會科學院的教授)。吉北聯中的校址在女高原址,即榆樹師範剛成立用的木結構二節樓,也就是原教育局院內)。

新生軍訓新生軍訓

[教育方針與課程設定]1947年6月,吉林省在延吉市召開了全省臨時教育會議,討論了教學計畫,中國小編制,規章制度,正規化教育等問題,要求各縣中國小堅決執行東北行政委員會關於教育工作的批示,掌握好”教育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的方針。這一時期,黨的中心工作主要是進行偉大的土地改革運動和人民解放戰爭,學校教育就是要緊密配合這一中心,為土地改革服務,為解放戰爭服務。在思想上肅清青少年盲目正統觀念。

吉北聯中走的是抗大(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道路,發揚抗大精神,徹底廢除偽滿奴化教育的內容,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為中心,貫徹到各科課程中去。當時沒有統編教材和固定的教科書,採取”代“、”選“、”編“等辦法。數學用《查理斯密小代數》《歐幾里德幾何》和《三S平面幾何》代,文科就以解放區的課本為藍本自己編寫,並有針對性地選用一些以革命鬥爭和先進思想題材的檔案和文章。給學生講授《中國近代史》、《社會發展簡史》、《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等。教學方法上,數、理、化、文史等課程,仍以分班制為主,時事政治課則採取全校上大課的形式,聘請縣委領導來講課,吳伯蕭教授、丁克全教授都到校給師生作過講授。上大課時,全校教職工都參加聽課,然後討論消化。這一切表明,吉北聯中已不只是一般的傳授知識的普通中學,而是在新舊教育體制轉變過程中,在嚴峻的戰爭環境裡,在那樣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具有培養革命幹部功能的學校了。

健身房健身房

吉北聯中除了給部隊輸送兵員為戰爭服務,還要排演節目下鄉搞宣傳,前邊李則藍校長的信中提到,有189名同學在老師帶領下下鄉到五棵樹、紅星、德利、太平、光明5個區去參加土改和征糧工作,他們給農民講演、表演節目。節目有《白毛女》、《血淚仇》、《兄妹開荒》、《李二小參軍》等,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對發動民眾向封建勢力進行鬥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學們也在運動中得到了鍛鍊。

[吉北聯中結碩果]吉北聯中先後為東北大學、軍政大學、醫科大學輸送新生94名,為軍幹校、青幹校、航校輸送111名新生(一說205名),為財政、工交、公安、文教衛生等各條戰線輸送幹部316名,從學校直接參加東北民主聯軍的共195名(一說227名)。這些人過去為建立新中國奉獻了青春年華,至今仍以飽滿的熱情繼續工作在不同的崗位上,與全國人民一道為四化大業描繪絢麗多彩的宏偉藍圖。

優秀學生優秀學生

[李則藍]在榆樹一中的校史上,1947年吉北聯中這一段是光彩的一頁,而校長李則藍的功績更是不可磨滅的。他的特點是熱愛革命事業,正確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善與人合作,愛護學生,突出政治,著重培養人才。他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雖然時過60餘載,他已不在人世了(1984年11月13日病逝)。但正如他給吉北聯中寫的校歌那樣,他就是一顆星,人雖不在了,但他的星光仍在天上,仍然在照耀著我們今天前進的道路。關於李則藍,有李繼銘寫的《回憶李又然校長》、李也平寫的《一副手套》、王家倫寫的《回憶初建時期的吉北聯中》等文可供參考。這些文章都刊在《榆樹文史資料第四輯》上。

1949年的榆樹中學

1948年10月,省召開教育工作會議,貫徹東北解放區第三次教育會議和東北人民政府《關於提高中等教育工作的決定》,提出全省教育總的方針是:整頓、鞏固、提高。要求中國小要以改進、提高教學做為學校的中心環節,積極創造條件,使學校走向新型正規化。

1948年3月,吉北聯中校長調走了,學校遷到南門外,榆樹中學的位置,校名改為榆樹中學。縣委派楊愛農同志任榆樹中學第一任校長。1949年,楊愛農隨軍南下,為了貫徹省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加強對中學的領導,任命縣委宣傳部部長陳群兼榆樹中學校長,副校長李繼銘主持學校工作,教導主任是張戈。1949年春榆樹中學。開東大門,門在現在的浴池附過。進院,首先看見一棟橫“工”字形的房舍,這是教室和老師備課室,大西邊,在中專校園位置有一棟石頭(牆)的房子,這是宿舍。在宿舍和教室中間道旁有一溜小棚子,這是食堂和工友宿舍。在食堂前邊還有一個簡易的馬棚和倉庫。這就是當時的全部校舍。校舍正門上邊懸掛著“榆樹中學”四個大字,這是書法家韓儆宇親筆書寫的。

校圖書館校圖書館

1949年,榆樹中學開始走上正規化。招高中補習班1個,學生59人,國中5個班,學生289人;師範班2個,學生94人工農班(招鄉村兩級幹部)1個,學員50人。全校共有學生492人,教師20人。給師範班任課的老師:李春久、王福田(語文);王成漢、鄭國璋(數學)、劉炳午(物理)、王世田(化學)、馬醉雲(歷史)、臧光大(地理)、姜玉鵬(生物)、張廣元(體肓)、李祥瑞(音樂)、田滋根(圖畫)、李也平、張科、張鰲(教導處)、王興玉(團總支書記)。此外,教普通班的老師有趙志信、戈少華、李桂勛等。(李桂勛在吉林毓文中學時還教過金日成)。會計於廷國。

[課程設定及教材]1949年,榆樹中學使用東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編撰的各科教材。1951年,開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全國統編教材。同年,教育部通令高中初一年級取消政治課。1952年,中學數學分為算術、代數、幾何、三角四科。政治教材內容主要包括中國革命常識,社會科學基礎,以及《共同綱領》和時事政策。1953年,中學歷史分為中國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中國近代史三部分;地理分為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國地理、中國經濟地理、外國經濟地理五部分。1955年,政治科取消中國革命常識,改社會科學基礎知識為社會科學常識,改《共同綱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6年,語文科分漢語和文學,歷史分為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世界近代史三部分。國中三年級增設工農基礎知識課。1957年恢復了一、二年級停開的政治課。1958年,把勞動課正式列入教學計畫,又把漢語課和文學合併為語文,三角、幾何、代數合併為數學。歷史、地理不再分科。1961年,國中外語列為選設課,體育改為每周一課時,1963年又恢復到每周2節。1962---1963學年度實行全日制12年制,中學段規定開設政治、語文、數學(代數、幾何、三角),物理、化學,高中設生物,國中設農業基礎知識,歷史、地理、圖畫、體育、音樂。每周學習時數為44---45課時。1963年,執行教育部擬定的教學計畫,對文化課、政治課和生產知識課的教學,生產勞動及放假,均作了安排。1964年開始執行省教育廳頒發的《1964---1965學年度教學計畫》,規定全年教學9個月,勞動1個月,寒暑假2個月。“文革”開始,停課鬧革命,教學計畫被打亂。

獨立高中

大課堂聽課大課堂聽課

1956年,榆樹一中開始招收高中班(6個班,306人),1957年又招4個班,1958年招8個班,至此,高中部18個教學班編滿,學生近千人。這年秋,將國中部全併入二中(帶去一此教師和桌椅),我校遂更名為榆樹縣第一中學,變成獨立高中(一直無“高級”二字),一直到現在。(1991年“縣”字改為“市”。)在建國10周年的1959年,一中第一屆高中生畢業,除極個別學生因政治或身體原因外,都考上了大學。從1959年至1965年“文革”前這七年是一中最輝煌的七年。七年中,共畢業七屆,41個班,畢業生2064名,升入大學1536名,佔畢業生總數的74%。 

經過1957年反右,1958年大躍進,從1959年開始,一中進入興旺發達時期,可謂一中的太平盛世。1958年流失的學生回來了;1958年辦起來的不適合學校經營的工廠停辦了;校田地的規模縮小到學校能夠承受的程度,大約10垧左右,種菜等供學生食堂用。校舍6棟已經蓋齊全,實驗室、圖書館、教學儀器齊備了。變成獨立高中之後,首先是從兄弟學校調進一些業務能力較強的知名教師任教,陳大林楊萬程……還接收了從四川、河南來的大學畢業生,充實了高中教師隊伍,又調配了得力的領導,教育局長尹烈下派到一高中任首任校長,接替他的是業務過硬的鄭國璋,作教導主任的有孫秉千、劉丙午、趙冠石等教育強將。為了搞好教學,提高教育質量,領導同志能夠正確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團結、教育、使用”。關心教師的生活,調動老師的積極性;加強業務領導,實行“五抓”:抓備課、抓課堂教學、抓教學研究,抓輔導,抓檢查。召開經驗交流會,推廣好的教法,年終總結,表彰先進。結果湧現了一批業務尖子。如張濟眾、王師傑、俞文博、王永福、李潘木、楊萬程、曹光亞、陳維新、薛忠政等。經常擔當班主任的老師有王師傑、楊萬程、盧司田、陳維新、陳會朋、邵凌文、王永福、鍾汝植、俞文博、龔雲洲、馬春瑜、楊成安、劉鐵光、孫官義等。“名師出高徒”,由於一高中有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有一批業務過硬、責任心強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個個成才。從一中畢業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桃李滿天下”。

歷任校長

校訓石校訓石

1925年8月,榆樹縣立初級中:1、李郁馥2、王郁芳3、於廷芹

1938年日偽時期,吉林省立榆樹國民高等學校:4、杜天健[1938年1月-1940年3月]5、趙書澤[1940年7月-1945年12月]

1946年榆樹解放後成立榆樹縣兩級中學:6、扈中爽7、沈可聲1947年吉北聯中:8、武少文9、李又然[李則藍]10、楊愛農1949年榆樹中學:11、陳群12、李繼銘[1950年]13、祖雲[1951年]1952年榆樹縣第一中學:14、宋儒珍15、尹烈[1956年]1958年改為獨立高中:16、鄭國璋[1962年]

1991年撤縣設市改為榆樹市第一高級中學:17、王成林18、曲連科19、曹輝20、李范21、趙若中22、鄭國臣23、張玉路24、郭志行

領導機構

領導班子

學校浮雕學校浮雕

校長:郭志行

教學副校長:何顯雲楊寶清周 華

政工副校長:姜建偉孫永學

後勤副校長:黃文吉衛亞東

黨總支書記:鄭國臣

黨總支副書記:任官成

理科支部書記:楊寶清

文科支部書記:何顯雲

行政支部書記:姜建偉

學生支部書記:孫永學

工會主席:衛亞東

現任校長 :郭志行

郭志行同志簡介

郭志行校長郭志行校長

郭志行,男,漢族。1970年出生。

榆樹市科研型名校長、名優工程先進工作者。

1991.8-1995.9大嶺高中教師

1995.9-1996.3五棵樹高中教師

1996.3-1999.4五棵樹高中教導副主任

1999.6-2000.6五棵樹高中教導主任

2000.6-2006.12五棵樹高中副校長

2006.12-2010.11新立高中校長

2010.11-現在 榆樹市第一高級中學校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