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朝

“中國歷史紀年表”的秦朝和漢朝間,漏掉了一個為期5年的“楚朝”。

基本信息

簡介

秦朝和漢朝間,一個為期5年的“楚朝”。

華中師大秦漢史專家熊鐵基教授不同意上述有些觀點。在當下各類講壇掀起的讀史、談史熱潮中,一些歷史研究的新觀點也層出不窮,著名史學家、重慶師大教授史式拋出的“秦漢之間有楚朝”的論斷頗為引人注目。他認為,“中國歷史紀年表”將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稱為“漢高祖元年至5年”並不正確,應該稱為楚朝。而此朝被史書漏掉的原因,是劉邦及其御用文人篡改了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兩個朝代之間的空白“斷層”還有很多,比如,隋唐之間也有幾年戰亂,“難道也要立個朝代出來不成”。衡量一個朝代是否誕生,不僅要有段時間,還需要很多其他條件,如統治者應有年號、應建立完整的政府體系和機制等。所謂的“楚朝”並不具備這些條件。

考證

任何一部歷史書的附表也行,是語文工具書(包括大陸的《辭海》與台灣的《大辭典》等等)的附表。秦、漢兩代斷限的年代公元前206年。那就說明,秦漢兩代是銜接的,在此以前,是秦朝;從這一年開始,是漢朝。中間並沒有楚王朝。可是歷史事實並非如此。在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向打著楚的旗幟的抗秦聯軍投降,秦亡。而在公元前207年,秦王朝的丞相趙高已經召集百官公開宣布,秦帝國戰敗之後,六國復國,帝國朝廷已不存在,皇帝制度從此廢除,秦國還是恢復為秦王國,所立之王子嬰稱為秦王,不稱三世皇帝。從此以後,直到公元前202年末,這5年中中國沒有皇帝,也就是說,秦王朝的皇帝制度並沒有延續下來,而是中斷了。

公元前202年末,在項羽敗死之後,劉邦才敢登位稱帝。劉邦稱帝的真實時間是公元前202年,《中國歷史紀年表》卻寫成公元前206年,提前了4年,中國人對於紀年的工作比較認真,即使有人偶然記錯了,哪怕只記錯了幾天,當時不發現,後代也會發現。至於記錯了4年,而且讓它一直錯了兩千多年,不被發現,不被糾正,這樣的事,確也非常少見。還需要說明的是,在戰亂時期,起義隊伍所建立的這個楚王朝,不見得會有一座巍峨的大廈,他們先在盱眙,後在彭城所建立的王廷,也許只有幾間茅屋,極為簡陋,只不過是建立一個機構,以資號召而已。

篡改歷史

陳勝在大澤鄉起義說起。當時秦帝國的暴政幾乎把天下人都壓迫到窒息的程度。不論是六國貴族,還是普天下的平頭百姓,農工商賈、戍卒刑徒、還包括千千萬萬捨死忘生為丈夫萬里送寒衣的孟姜女們,經過陳勝的振臂一呼,大家群起回響,揭竿斬木,奮起反抗,在中華大地上,立刻點燃了抗秦的熊熊烈火。大家萬眾一心,犧牲奮鬥,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從商鞅變法以後經過百餘年銳意經營的金城湯池般的秦帝國巍峨的大廈終於土崩瓦解,轟然倒坍。從大澤鄉起義算起,不過兩年多的時間,這一場大仗就打完了,勝利是輝煌的。秦帝國垮台了,皇帝制度廢止了,老百姓“除秦苛制”的目標是達到了。往後應該由各路起義軍(包括六國貴族與草莽英雄)共同協商,組織一個聯邦政府,與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這是一條前途光明的求治之路。走這一條路的基礎是有的。從整體形勢來說,當時的楚人是長期抗秦的主力軍,所以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說。最早在大澤鄉起義的陳勝是楚人,陳勝犧牲以後繼起的領袖項梁是楚人,項梁犧牲以後其侄項羽又成為領導諸侯軍隊與秦軍主力決戰一舉破敵的青年統帥。
滅秦之後,諸侯擁戴他成為聯邦政府的盟主也是比較合適的。因為他的實力最強,他的戰功最大,當時很難找到一位比他更為適合的盟主。從公元前209年至前207年,這3年抗秦之戰打得明明白白,大家目標一致,行動一致,不到3年,這個仗就打完了,勝利也取得了,但是後來楚漢相爭的5年卻打得糊裡糊塗。楚漢相爭的誰是誰非,鄧之誠先生說得好:“項羽既為盟主,於是親出勘亂,疲於奔命。”(《中華二千年史》卷一頁43)。也就是說,項羽是為了維護一種聯邦的新秩序而戰,是為了保衛和平而戰,所以打仗打得很辛苦,不斷地消耗自己的實力。劉邦是為製造糾紛而戰,是唯恐天下不亂而戰,他四處挑撥,興風作浪,坐山觀虎鬥,他的仗就打得輕鬆。項羽最後是失敗了,是劉邦利用韓信、英布、彭越等人圍攻使得他四面楚歌,兵敗垓下。這位青年統帥項羽之敗,不敗於軍事,不敗於政治,而敗於劉邦的背信棄義、陰謀詭計。
在項羽敗死之後,劉邦終於露出了真面目,復辟了帝制。他為了達到個人渾水摸魚的卑劣目的,一再製造混亂,挑起戰爭,結果造成老百姓的傷亡人數至少在百萬以上,比抗秦之戰雙方傷亡的總人數還要多,結果是老百姓血流成河,劉邦坐上了漢高祖的寶座。經過4年的惡戰,各路諸侯打得精疲力盡,民窮財盡。國家窮得連皇宮裡都找不出4匹毛色一樣的駕車的馬來。到這時候,劉邦登上帝位。大家要想反對他,連起來反對的氣力都沒有了。要是在前幾年,誰敢說再想當皇帝,立刻成為眾矢之的,到了5年內戰打下來,國力耗盡,民力耗盡,一時之間,什麼事都做不成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秦未滅六國之前,以趙國一國之力抗擊匈奴,就能對付,匈奴並未成為重大的威脅;但在中原8年大戰打完之後,劉邦親領重兵去抗擊匈奴,都不是匈奴的對手,只好屈辱求和,這不是明顯的對比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