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香革寨

楓香革寨

楓香革寨是一個以蠟染、刺繡文明的自然村寨。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楓香革寨楓香革寨
楓香革寨 位於貴州黃平縣城東南30公里重興鄉,是革家人聚居村寨中最大的一個自然村寨,全寨有600多戶、2000多人,是革家最大的寨子,都靠種地為生。這個群落因人口少,裝束別致,風俗習慣獨特而著稱,它就是革家人。革家聚族而居,多為一姓一寨。有廖、羅、李、王、楊、蘭、吳、高等20個姓氏,楓香革寨就是其中較為著名的一支。由於地處偏遠,人數眾多,這裡的革家風情自然也就最為濃厚。尤其是這裡的蠟染、刺繡圖案,內容意味深長,可以通過它來了解革家的文化與歷史。
在楓香革寨,古色古香的木結構房屋鱗次櫛比,杉木、秀竹遍布房前屋後,鬱鬱蔥蔥的楓香樹幾乎與革家的歷史一樣古老,成了革家人繁衍生息的見證,楓香革寨由此而得名。楓香革寨近600多戶,以廖為族姓,是一個革家大家族。寨內水井遍布,用青石或鵝卵石鋪墊的路面整潔平坦,四通八達。每戶屋前均置有石條凳,是革家人休憩納涼和刺繡挑花的好場所。

特色看點

服飾

革家最有特色的是其服飾,講究男簡女繁。革家男人有三件寶,一是蘆笙二是刀,紅弓白箭不離腰。紅弓白箭,從古至今都是革家人祭祀對象。革家女性服飾非常奇特,小姑娘和中年以下的婦女均著蠟染刺繡花衣,罩以貫首飄鎧。少女頭戴紅纓帽,姑娘所戴的紅纓帽上綴紅纓穗是姑娘的象徵,這種帽子呈平圓形,中心以青布挑花折縐圈成,外圍環形條珠,邊上垂紅纓穗,後拖小幅蠟染花巾,戴時頂部插一枝銀簪。再配上以黃、紅為主色的刺繡、藍底白花的蠟染和革家另具一格的銀飾,顯得尤為動人。相傳纓帽是武將的頭盔,革家祖先作戰立功,希望女兒們能繼承其衣冠,就把紅纓帽授予女兒世代相傳。配以古樸的盛裝時,紅纓帽頓時銀光閃閃,絢麗多姿。 婦女則戴花冠帕,服飾分為簡裝和盛裝,盛裝由手工製作的藍底白花的自製蠟染布料做成。

蠟染

革家的手工藝品以蠟染著稱,其圖案勻稱,疏密相間,韻味古樸,風格獨特。蠟染藍白分明,圖案勻稱,色彩鮮艷,韻味純正。姑娘們從9歲就開始學點蠟花,到18歲就是能手了,她們的嫁妝就是自己一針一線製成的。

踩親節

革家“踩青節”又稱“踩姑節”、“踩親節”,是革家傳統的社交節日,也是青年男女交朋友的日子。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五,楓香革寨的踩青節上要表演“踩親舞”,一般由兩個男青年吹起蘆笙引路,後面跟著4-6個姑娘相伴歌舞,姑娘的舞步,要應和小伙子的蘆笙。小伙子隨心所欲,姑娘們則比動作靈敏,比歌舞技巧。小姑娘如果對小伙子中意,就會在歌舞行列中輕輕地敲打小伙子的肩背;如果不想與他有過深的交往,則跳著舞躲過去。踩親,是黃平一帶革家人特殊的習俗。每逢節日,革家男女老幼穿戴一新,前往集會寨投親訪友,敘談家常,共慶佳節。年輕的姑娘們則盛裝濃抹,成群結隊赴會。

節日這天,由有威望的蘆笙師主持。他們依照傳統的儀式,手持蘆笙,立於樹下,然後摘一丫樹枝,插到蘆笙坪上,吹笙起舞。舞畢,將蘆笙掛於枝丫上。這時,青年小伙們方可吹笙起舞。舞到高興時,吹笙小伙如鍾情於某個踩笙的姑娘,便跳起“踩姑娘”舞來,邊吹邊跳,完全陶醉在這愉快的時刻。這時候只見後生和姑娘踏著碎步,踏著拍節,故意用腳跟輕踩姑娘的腳尖,姑娘若是有意,則隨笙歌拍節,握拳輕捶男方肩背。此時,堂內笙歌不斷,男女起舞者一前一後,你踩我捶,一來一往,場面熱烈而又詼諧風趣。 “踩姑娘”既是娛樂的舞蹈,又是革家青年們特殊的社交方式。不少革家青年男女,就是通過這種獨特的娛樂方式,播下了愛情的種子,最後成為終身伴侶的。

楓香革寨楓香革寨

交通線路指南

交通指南:從貴陽乘火車到凱里197公里,車費16元、軟座車24元;凱里至重安鎮50公里,道路全為柏油路面,長途車費12元;也可從貴陽乘長途客車(不經凱里)從甘巴哨分路直達重安鎮,沙石路面,較平坦,車程約200公里,車費40元左右;由重安鎮至重興鄉10公里,趕場天有公共汽車直達,從鎮上朝南走約2公里(或坐機車3元)即到三朝橋。從重安鎮至黃平縣城約21公里。就在三朝橋的橋頭,即可等到過路的班車。平時可在重安鎮租車,車費5元左右。重興鄉至楓香革寨約7公里,無班車,可在重安鎮租中巴車或三輪車前往,價面議。若步行,時間約一個半小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