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坡

楊玉坡

楊玉坡,林學家,森林生態學家。長期在四川進行森林自然更新規律和森林採伐利用方式的深入研究,對四川高山森林,提出了分區、分帶經營和森林經營利用的方式。他親自主持的長江防護林技術配套研究和生態經濟效益監測與評價研究專題,1998年度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長江上游(川江)防護林研究》專著得到好評。 已發表論文、報告、專著、譯著等總計126篇。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楊玉坡,林學家,森林生態學家。長期在四川進行森林自然更新規律和森林

採伐利用方式的深入研究,對四川高山森林,提出了分區、分帶經營和森林經營利用的方式。在長江中上游防護林研究中,提出了布局、結構、模式、效益、調控等目標,以及“低效防護林”的新觀點。為發展中國生態林業工程技術和四川林業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人物生平

楊玉坡,1932年12月25日生於江蘇省鹽城市伍佑鎮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自6歲起在父親楊右亭的私塾內讀書長達5年,對他以後的文字功夫打下了良好基礎。1947年在江蘇省立鹽城中學學習,隨校南遷泰州。國中畢業後,考取了上海楊思中學高中班。1950年抱著綠化祖國大好山河的決心,他考入了前國立中央大學森林系,後改為南京大學農學院,經過1952年院系調整,1954年3月提前畢業於南京林學院(現南京林業大學),分配到林業部調查設計局森林綜合調查隊,參加當時中蘇合作的大興安嶺航空調查和綜合考察工作。楊玉坡足跡遍及祖國西南、東北和南方的許多林區,也登臨過歐洲阿爾卑斯山和日本富士山,觀察了多種不同自然地理條件下的森林分布特點,他的研究領域不斷拓寬。

60年代以來,他長期堅持在四川西部天然林區進行森林和跡地生態定位觀測以及跡地人工更新技術和模擬天然更新恢復的研究,並在米亞羅、金川、翁達、涼北等天然林區開展大面積跡地更新生產試驗(會戰),系統全面地積累了豐富的資料,為他以後山地營林學術思想體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自1956年起他與別人合作,在《林業科學》等刊物上陸續發表論文。1978年以前,國內雖政治運動不斷,在艱苦的環境中,他能堅持業務學習,不斷深入生產實際,開展科學試驗研究,發表了多篇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報告和專著,受到林學界的讚譽。

80年代以來,他與李承彪等人合作發表了《四川森林地理分區》的研究成果,主持了《四川森林》的編著,以及後來的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技術的攻關研究。他從森林調查員、調查隊長、課題研究組長、室主任到四川省林業科學院副院長、院長,四川省林業廳副總工程師,同時還擔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林業專業組成員(1978年至今),1995-1998年任國家科技獎勵林業評審委員會委員、林業部第三、四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國際林業研究組織聯盟(IUFRO)成員(1979至今),中國林學會第四、五、七屆理事、中國森林生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林業出版社特約編審、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學術顧問(1985-1998),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三、四屆常委,省林學會第三、四屆、省生態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省科技顧問(1983-1994年)、《林業科學》、《中國森林》、《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研究》、《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林業卷》編委、《四川林業科技》主編、北京林業大學和南京林業大學博士生導師(1992-1994)、四川聯合大學(1995年至今)、中南林學院兼職教授(1994年至今)等職務,獲四川省林業科學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員)技術職稱。1990年主持國際林業研究組織聯盟山地森林保護與管理學術會議,並主編中、英文版論文集。已發表論文、報告、專著、譯著等總計126篇。

簡歷

1932年12月25日 出生於江蘇省鹽城市伍佑鎮。

1950-1954年 在南京林學院林學系學習。

1954-1957年 在林業部森林綜合調查隊,任調查員。

1957-1962年 在林業部第八森林經理調查大隊,任調查員,調查隊長。

1962-1970年 在四川省林業科學院,任課題研究組長,林業部西南採伐更新規程修訂組長。

1970-1982年 任四川省林業科學院研究室負責人、主任。四川省林業區劃辦公室副主任。

1982-1983年 任四川省林業科學院副院長,四川省林業廳區劃辦公室副主任。

1983-1988年 任四川省林業科學院院長,《四川森林》主編。

1986-1992年 任長江防護林研究總負責人,四川省林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員)。

1992-1996年 任四川省林業廳副總工程師,四川省林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長江防護林研究總負責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6-1998年 任二灘水電庫區庫岸防護林項目負責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科學成就

揭示了中國西部主要天然林區森林更新規律

自1954年開始,他與李承彪等人對中國東北、西南及南方林區的興安落葉松、白樺、蒙古櫟、冷杉、雲杉、鐵杉、紅杉、紅樺、山楊、高山櫟、油松、高山松、雲南松、馬尾松、常綠闊葉林等建群樹種的天然更新規律進行了長期、系統的研究。研究地域之廣,樹種之多,內容之深,在國內外均不多見。特別是對西南高山林區的冷杉、雲杉、高山松等更新規律的系統研究成果,屬國內首次發表。他提出的森林更新特性的概念、森林更新階段性劃分、森林更新與森林群落的發育關係、冷杉、雲杉森林更新連續性、波動性、斑塊性等特點和規律,以及森林更新規律與森林演替規律的異同性等具有創新性,較大地豐富了森林學、森林生態學和種群生態學的內涵。他在《林業科學》1956年4期上發表的《西南高山地區冷杉雲杉林冠下天然更新的初步觀察》論文中,明確地提出了“森林擴展式更新”的論點,即在自然狀態下,森林沿林緣向外逐漸、波浪式、連續式延伸,呈“三角式斷面”。這一現象的發現,不僅闡明了頂極森林群落的擴展演替的過程和特點,而且對山地森林的經營措施的制訂,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四川森林地理區劃提供理論指導

四川地處中國亞熱帶西部地區,南方北方的森林植物均沿山脈、水系彼此延伸、交錯和混雜。因此四川擁有全國絕大多數的裸子植物種類。並且熱帶成分和溫帶成分共存,形成了一種特異的群落組合現象。楊玉坡根據他和同仁們在四川各地長期、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在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於1962年完成了四川森林地理區劃油印本,1981年正式發表在西南師範大學的學報上。在《四川森林分區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明確提出了3帶8區23個小區的劃分,這一區劃客觀地反映了四川森林地理分布的規律性、分異性。在這一研究成果中,作者巧妙地處理了區劃理論上關於帶區等爭論問題,並且還發展了森林地理學中若干理論。例如他根據多年研究,明確提出了“四川森林是亞熱帶山地型森林”這一新的科學論斷,他將四川森林的性質、特點和作用給予了明確的定位,同時也給四川森林地理區劃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帶區結合”的分區理論奠定了堅實基礎,對全國森林地理區劃亦有借鑑意義。在森林地理分區的基礎上,他又參與主持了“四川林業區劃”的研製工作,對四川森林不同區域的發展方向和各種決策有著重大的指導作用,現正廣泛套用於四川林業生產建設的分類經營上。

初步提出高山天然林經營發展的技術體系

60年代初期,楊玉坡根據他對西南高山森林和跡地更新多年研究的結果,結合他人實踐經驗,運用於天然更新的規律性和人工更新技術的模擬試驗研究。並積極主持參與高山森林和跡地的氣象、土壤、水文、植被、樹種特性等生態定位觀測研究,這一森林生態定位觀測站當時國內為數極少,幾乎與國際上的類似研究同步。他率領多學科的課題組同仁周德彰等在米亞羅生產單位,承包高山樹種育苗技術試驗,冒著風險,戰勝無數困難,終於獲得成功。綜合試驗區苗木的發芽率、保存率、整齊度、生長勢均超過當時高山各生產單位水平,跡地植苗更新試驗也得到顯著成效,成活率、保存率分別達到95%和85%以上,超過當時生產單位的成效一倍多,也超過當時蘇聯有關雲杉造林的保存率,在當時省內外影響很大。後來在他主持下,又經過大面積生產試驗,跡地恢復成效大大提高,成片更新森林茁壯成長。1970 年以來他主持引種日本落葉松試驗,在高山林區和四川各地均成效顯著。早期引種栽植的日本落葉松,經過10多年生長,現已採伐利用,創造了良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獲得了林業部肯定和省1978年科學大會表彰。

西南天然林採伐利用方式

一直是爭論激烈的問題。他全面系統地研究了西南高山森林歷次採伐利用方式的演變歷程,再根據山地森林分布特點和規律性,以及森林類型的結構功能和林下層片的特點和異質性,創造性的提出保持森林骨架,維護森林環境的學術觀點,劃留各種防護林。明確提出海拔3500米以上、陽坡、乾旱河谷上方、草地中塊狀森林等應嚴格劃留並禁伐。對於能利用的林分,明確提出實行山地環帶式和以林型為依據,而採用不同強度的採伐,以擇伐為主,擇伐和小塊狀皆伐相結合。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視和贊同,並寫進1982年的《森林採伐更新規程》中。

為長江防護林體系提供配套技術和示範樣板

長江是中國極為重要的河流,它的興衰關係到中華民族的長治久安。針對長江中上游森林植被的銳減,生態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楊玉坡受命主持“七五”、“八五”長江防護林攻關課題的可行性研究,他與銀承忠等一道深刻分析了長江流域森林分布特點、林業建設現狀和存在問題。他認為長江防護林建設要解決的關鍵技術,不同於“三北”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和平原農田防護林等。在參閱了國內外關於防護林研究和建設情況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長江防護林攻關的總目標在於如何合理布局,達到更好的保土、涵水的功能。基於這一總的目標,提出了“布局、結構、模式、效益、調控”的具體目標:重視長江流域的本底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重視生態學原理的具體套用和試驗示範基地、模式的建立,以流域為單元,著眼於大流域—中流域—小流域—集水區—坡面的多層多級控制研究。他強調應根據長江流域森林地理分布規律性和群落結構功能作用,研究防護林體系合理布局。重視“骨幹防護林帶”布局和各種地形地貌以及地類的布局,從而形成了防護林配置技術、建設技術、人工模擬技術、效益監測的評價技術、林分調控技術和低效防護林改造技術等,為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提供了成套技術體系、治理模式和示範樣板。

聯合攻關

楊玉坡作為長江防護林研究課題總負責人,與長江中上游雲、貴、川、渝、湘、鄂6省、直轄市和中國科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四川聯合大學等眾多科研、教學、設計、管理、生產等部門的專家、領導和生產者組成一個700多人的攻關隊伍,多學科多專業聯合攻關,並已取得多項重大科技成果。他親自主持的長江防護林技術配套研究和生態經濟效益監測與評價研究專題,1998年度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長江上游(川江)防護林研究》專著得到好評。

評價

楊玉坡和中國近代知識分子一樣,熱愛祖國和人民,工作勤奮、堅韌不拔、學術思想活躍、觀察事物敏銳。他在深入林區進行林分調查觀測時,能抓住關鍵,在川中丘陵區他觀察到柏木等密閉林分,由於沒有及時調控,林下草木植物消失,地表侵蝕細溝明顯,他當場與同行者展開討論,並指出此即“低效防護林分”的新概念。在主持高山森林跡地恢復技術研究時,認為“撫育工作”是提高高山更新保存率的關鍵技術,因此,強調在撫育方式和時間上做文章。他從研究樹種特性、建群特點、更新途徑和跡地植被演潛等方面人手,研究如何提高更新幼苗的保存率和穩定性,以及更新幼苗與跡地植被的依存關係等。他提出的冷杉、雲杉更新技術措施,使原來3年後保存率只有30%左右上升到80%以上。他還明確制訂出,不同地理區域森林人工更新技術的差異性及其指標與措施。

在學術論文創作上,他堅持有實際研究、有充分的數據佐證,才執筆成文,初稿寫成後均放置多日甚至數年,才送出發表。《論川西高山林區採伐跡地人工更新的問題》、《川滇雲南松更新的研究》、《論四川高山森林採伐方式問題》等有相當分量和學術價值的論文報告,都是經過多年,甚至10多年的驗證後才正式發表。楊玉坡之所以能在有關學術上有所創新,有所前進,最可貴之處,就是不斷的學習,廣采百家之長,不斷的總結多方面的經驗,提煉升華,使之條理化,規範化。他積極參與和主持的國家、省內關於森林採伐更新規程的考察、研討和制訂,以及多種技術培訓活動和講學活動等,通過這些紐帶橋樑作用將理論與技術傳給廣大青年工作者。此外,他很注意從實踐中去檢驗、印證這些成果的正確性,再加以豐富和提高,從而更接近實際。

楊玉坡接受很多涉及面廣、技術複雜,而且生產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科研任務,都能夠出色地完成並獲得重大成果,這與他勤奮好學、勇於探索、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善於團結各方面的專家共事的結果。得到了國內林學界的好評。現在他雖年事已高,但仍在和同志們一道工作,去研究和探索新時期林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林業現代化做出新的貢獻。

主要論著

1 楊玉坡,葉兆慶,錢國喜.西南高山地區冷杉、雲杉林冠下天然更新的初步觀察.林業科學,1956,2(4):337~354.

2 楊玉坡,李承彪,徐潤青.四川大小金川冷杉、雲杉林木結實規律性的初步研究.林業科學,1960,6(3):193~199.

3 楊玉坡,徐潤青,李承彪.川滇雲南松更新的研究.林業科學,1963,8(3):238~247.

4 楊玉坡,李承彪,鍾榮松等.論川西高山林區採伐跡地人工更新的問題.見:中國林學會主編.1962年學術年會論文選集.北京:農業出版社,1964,99~111.

5 李承彪,楊玉坡.四川省馬尾松天然更新規律性初步研究.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叢刊,1966,4(1):142~150.

6 楊玉坡,周德彰,梁罕超等.雲杉、冷杉、紅杉等樹種.北京:農業出版社,1976.

7 楊玉坡,李承彪,周君殼等.四川植被(林業部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獲得榮譽

早期引種栽植的日本落葉松,經過10多年生長,現已採伐利用,創造了良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獲得了林業部肯定和省1978年科學大會表彰。

他親自主持的長江防護林技術配套研究和生態經濟效益監測與評價研究專題,1998年度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長江上游(川江)防護林研究》專著得到好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