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營鎮

楊營鎮

楊營鎮位於梁山縣境西部,鎮機關駐地距縣政府所在地13公里,東與梁山鎮相接,北與壽張集鄉、小路口鎮交界,西與黑虎廟鄉接壤,南與馬營鄉及菏澤市的鄆城縣毗鄰。鎮政府駐楊營街,分別與玉都街道辦事處、涅陽街道辦事處、候集鎮、張林鄉、晁陂鎮相連,全鎮轄20個行政村,94個自然村,182個村民小組,總面積5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7000畝,農業人口52500人。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楊營鎮楊營鎮
該鎮地處平原地帶,地勢西高東低,東西最大距離13.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9公里,總面積730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373公頃。主要河流有琉璃河、金碼河,境內流長16.3公里,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地瓜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豆、花生等。全鎮植被面積6059公頃,覆蓋率83%。

全鎮轄61個行政村,總人口5.2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5‰。全鎮少數民族有壯族、回族、朝鮮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106人,占全鎮人口總數的0.2%。全鎮有王、張、侯、高等101個姓氏,其中王姓最多。

楊營鎮楊營鎮
楊營鎮年平均氣溫15.10℃,無霜期233天,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年降水量707.5毫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趙河自北向南貫穿全境,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適宜小麥、玉米、蔬菜等農作物生長。北臨寧西鐵路,207國道、312國道和宛坪高速公路縱橫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目前,楊營鎮已形成蔬菜、畜牧、地毯、玉雕四大支柱產業和建材、交通運輸、機械加工、肉食加工、竹木柳編、三粉、制蠟等傳統產業。2006年楊營鎮工農業實現產值5.6億元,財政收入157.3萬元,糧食總產量25500噸,肉類總產量3850噸,人均實現現金收入2980元。楊營鎮是傳統的蔬菜生產大鎮,常年固定面積18000畝,複種面積36000畝。每天可向城區居民供應優質新鮮蔬菜25噸。

主要經濟狀況1984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3683萬元;2000年為5.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總收入1.51億元,第二產業2.2億元,第三產業1.59億元。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308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2.1億元。該鎮以民營經濟強盛聞名,全鎮固定資產1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40餘家。重點企業有:山東魯潤京九石化有限公司,山東良福製藥有限公司梁山天立水泥製品有限公司,山東水滸集團公司,山東梁山水泊石棉橡膠板有限公司,魯南兄弟食品有限公司,山東省遠洋澱粉製品有限公司,梁山縣澱粉機械研究所。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中禾康國家糧食儲備庫也建在該鎮境內。上述企業促進了楊營鎮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的發展。

強鎮由來

楊營鎮楊營鎮

2000年,該鎮有3個企業的納稅額分別位居濟寧市民營企業第一、第二和第七位,鎮財政收入在全縣14個鄉鎮中列第一位。

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農業系統先進集體,山東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鄉鎮,濟寧市體育先進單位,濟寧市老幹部工作先進單位,濟寧市黨員電教先進基層黨組織,濟寧市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孔孟之鄉鄉鎮之星,濟寧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市級文明單位等。2000年,列入濟寧市委、市政府表彰的經濟強鎮。

歷史沿革

楊營由楊氏祖於明朝正德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得名。1939年8月1日壽張縣抗日政府成立時,今楊營鎮轄區歸屬壽張縣第四區。1947年9月,歸屬鄆北縣一區。1949年9月,改屬梁山縣第四區。1958年2月,設立楊營鄉。是年9月1日撤鄉建社,屬梁山縣黑虎廟人民公社管轄。1984年2月,恢復楊營鄉。1999年12月23日,撤鄉設鎮。2000年2月29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中心鎮。2000年12月,全縣鄉鎮規模調整,館裡鄉歸併楊營鎮。

行政區劃

高樓村、薛閣村、高垓村、高莊村、楊營村、高大廟村、蔡莊村、柏莊村、窪王村、王連坡村、張樓村、碌仇廟村、莊垓村、館裡村、大侯村劉仙莊村、孫莊村、窪李村、師莊村、王莊村、榮莊村、西李莊村、東李莊村、蔚營村、程垓村、胡台廟村、賈莊村、張莊村、李閣村、太平王村、太平集村、丁莊村、陳營村、耿樓村、馮莊村、董相白村、侯莊村、李大郭村、靳莊村、吳莊村、劉普橋村、大楊村、艾莊村、周樓村、東張莊村、姚莊村、劉莊村、董樓村、東張莊村、郭金台村、南小吳村、李莊村、野豬淖村、前李莊村、張水坑村、侯道溝村、五里廟村、曹莊村、丁莊村、大吳村、侯寺村

經濟發展

楊營鎮楊營鎮
第一產業建國初期,糧食畝產僅40.5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170公斤。自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單產、總產大幅度提高。1984年,全鎮糧食平均畝產313公斤,總產2053萬公斤,農業總產值為2068萬元。進入90年代,採取了“發展兩高一優農業,調整最佳化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的重大舉措,農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種植業由糧棉型、產量型的單一結構向糧經間作、立體種植、高產高效發展。1996年,該鎮承擔了國家“863”計畫轉基因抗蟲棉GK-12繁育任務,在劉仙莊村建立7公頃試驗田,採用“小麥--棉花”“四·二”式間作模式及地膜覆蓋新技術,平均畝產小麥300公斤、皮棉105.5公斤、棉種164.5公斤,畝產值3200元,創歷史最高記錄。1997年,全鎮推廣種植抗蟲棉GK-12達1140公頃,建成山東省最大的抗蟲棉繁育基地。2000年,全鎮抗蟲棉種植面積1534公頃,棉花總產值35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7.6%。

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全鎮發展各類養殖專業戶900餘戶,以飼養牛、羊、豬、雞為主,牛存欄量2100頭,羊7500餘只,生豬2400頭,雞10萬餘只。小尾寒羊是當地特產,劉莊村是飼養小尾寒羊的專業村,平均每戶養羊12隻,全村每年外調商品羊3500多隻,人均增收500元。
2000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27億元,其中種植業7704萬元、林果業1003萬元、畜牧業3472萬元、漁業532萬元。農作物播種面積6996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955公頃,經濟作物3041公頃,糧、經作物產值比為10∶11.7。

楊營鎮楊營鎮
第二產業1984年,全鎮第二產業從業人員860人,實現產值1310萬元,利稅108萬元;2000年,全鎮第二產業從業人員6845人,實現產值1.92億元,利稅2604萬元。

工業:1984年,全鎮僅有村辦紡紗廠1處,家庭式粉條作坊51處,糖稀作坊12處,木器加工9處,從業人員610人,固定資產500萬元,年產值800萬元,利稅68萬元。90年代,全鎮工業經濟大發展,特別是自京九鐵路全線貫通、鎮內設立加工貿易區以後,楊營鎮依託獨特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政策優勢,從最佳化投資環境著手,多舉措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全鎮工業取得長足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建材化工、機械製造、石棉製品、滌棉紡織為支柱的工業體系。2000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61個,從業人員2365人,產品198種,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1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89億元,創利稅2575萬元。

楊營鎮楊營鎮
為加快加工貿易區的發展,楊營鎮採取“一區多園”的建設方式,對加工貿易區進行了統一規劃,建立四個經濟園區,即以麵粉、飼料、紡織業為主的水滸工業園,以醫藥、機械製造業為主的良福高科技園,以農副產品加工、通信線桿製造及倉儲業為主的京九工貿園,以納米材料、電子元件、熱敏陶瓷為主的梁山民營科技工業園。園區基礎設施齊全,已基本達到“六通一平”(六通:路、供水、排水、電力、通信、有線電視;一平:場地平整)。對進區企業、項目均實行“一站式”服務與“封閉式”管理。有2個項目已開工建設,6個項目正在洽談中。
建築業:建國後,建築業逐漸發展成為繼粉條加工業之後的又一較大產業,其中王連坡村以泥瓦工匠著稱,薛閣村以石匠著稱。該行業季節性從業人員4500餘人,每年有大批人員遠赴東北三省參加工程建設。楊營鎮建築安裝工程公司成立於1996年,有專業技術人員23人,職工197人,年創產值340萬元,實現利稅29萬元。承建的楊營地稅分局營業樓被評為“濟寧市優質工程”。
楊營鎮楊營鎮
第三產業1984年,全鎮僅有集市1處,各類店鋪150餘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470人,年創產值105萬元,利稅9.5萬元。90年代,第三產業步入快車道。公明大道的建成通車,京九鐵路的全線貫通,加工貿易區的設立,有力地促進了楊營鎮的第二產業,帶動了第三產業。山東魯潤京九石化有限公司主營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等石化產品的代儲、承運及銷售,以優質的服務贏得了信譽,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0年,該公司固定資產達到196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利稅1750萬元,上繳稅金1008萬元,納稅額居濟寧市民營企業第一位。山東梁山中禾康國家糧食儲備庫的建成,不僅吸納了當地勞動力200餘人,而且有效地促進了交通、運輸等行業的快速發展,為全方位帶動楊營鎮乃至梁山縣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可停放大小車輛400餘輛、年成交地瓜及粉條2億公斤的專業批發市場的形成,使人流、物流相對集中,促進了餐飲、住宿等服務行業迅速發展。2000年下半年,該鎮著手規劃建設面積66.7公頃的公明湖公園,根據水滸故事設計旅遊娛樂項目,利用京九鐵路貫通南北的優勢,積極發展旅遊業,吸引國內外遊客“觀梁山、游公明湖”。至2000年底,全鎮建有3個農貿市場、2條商業街、4處民營經濟園區,服務業、交通運輸業已形成規模,金融、保險、郵電發展勢頭強勁,信息、旅遊業已拉開序幕。全鎮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078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270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15億元,實現總產值6414萬元,創利稅2740萬元。

特色產業

楊營鎮楊營鎮
楊營鎮素有“粉條之鄉”的稱號,所產粉條在清朝被指定為貢品。由於歷史原因,粉條加工業一度衰落。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粉條加工業逐漸復甦。1984年,全鎮建有51處靠手工操作的家庭粉條作坊,雖然粉條銷路不錯,但因生產規模小、產品檔次低,經濟效益較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為粉條加工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鎮政府因勢利導,制定出一系列加快粉條經濟發展的政策、規定,組建起地瓜粉條購銷公司及占地13.5公頃的專業批發市場,粉條加工業迅速發展壯大起來。魯南兄弟食品有限公司、壹分利澱粉製品有限公司、華豐冷凍粉條廠、紅太陽澱粉製品有限公司、遠洋澱粉製品有限公司、好漢澱粉製品有限公司等幾家科技含量高、年加工地瓜能力在200萬公斤以上的企業相繼建成投產,並開發出粉條換代產品--冷凍冬粉、冷凍粉皮、冷凍澱粉、速食麵冬粉。一些小企業也紛紛擴大生產規模,加快技改步伐,提高產品檔次。2000年,全鎮擁有固定資產在1000萬元以上的大型澱粉製品生產廠1家,500-1000萬元的7家,各類中小型生產廠485家;發展粉條生產專業村6個,季節性從業人員1.5萬人;共生產粉條及各類澱粉製品4000萬公斤,產值1.4億元,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74%。產品不僅暢銷全國各地,而且還打入美、韓、日、俄羅斯等國際市場,澱粉製品出口交貨值50萬美元。

社會進步

楊營鎮楊營鎮
文教科技1984年,全鎮有聯中7所,教學點分散且設施簡陋,在校學生2100人;國小43所,在校學生43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3%。1985年,政府投資、民眾集資對中學進行了統一規劃布局,興建中學4處,實現了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達到省級驗收標準。1993年,設立農技校1處,建成農村成人教育二級辦學網路,培養農村各類技術人才累計5839人,形成了“辦農技校、富一方百姓”的科教興農熱潮。1996年、1997年兩年間,鎮政府共投資700餘萬元,分別建高標準的教學樓兩棟。2000年,實行合校並點,將全鎮32所國小精減合併成25所。是年,辭退全部代課教師,對教師隊伍進行最佳化組合,實行競聘上崗,教學質量明顯提高。截至2000年底,全鎮共有中學2所,在校生3600人;國小25所,在校生4800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準。先後為國家輸送各類人才1609名,其中中專734名、大學專科534名、大學本科316名、獲碩士以上學位的25名。

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1347名。自1984年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43項。楊營鎮是中國棉花研究所指定的抗蟲棉繁育基地,1996年成功地繁育出國家“863”計畫轉基因抗蟲棉GK-12。山東良福製藥有限公司研製的維A酸片劑為國家四類新藥,維A酸粉針劑為國家二類新藥。山東新拓電子陶瓷有限公司研製的PTCR熱敏電阻發熱元件及開關控制型PTL元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農民發明家楊文月研製生產的澱粉余火烘乾機、澱粉抽空機分別獲得國家專利,研製的漏粉機、真空泵及分次性過濾小圓籮等產品,科技含量高,深受澱粉生產企業的歡迎。梁山縣中醫冷療專科醫院醫師高春蓮在全國第一屆名優新醫藥專家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她的《中醫冷療》論文,獲首屆全國疑難病學術研討會二等獎。

楊營鎮楊營鎮
楊營鎮歷史悠久,勤勞的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地方戲曲、書法、剪紙等藝術代代相傳。1938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濟寧人來館裡村放映無聲電影,為梁山縣境內最早的電影放映活動。1978年,劉仙莊村建成能容納3000餘人的劇院1處,並組建起山東梁山梆子劇團。1984年,楊營鎮建立廣播站。1998年,新華書店在該鎮建分店1處。1999年,有線電視在全鎮開通。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民眾基本是靠鄉村醫生治病,加上傷寒、痢疾、霍亂、天花、黑熱病等多種傳染病流行,人口死亡率較高。1956年,開始建立農村衛生室。1958年,試辦合作醫療。1968年,各生產大隊普遍建立衛生室。1971年,各衛生室配2-3名“赤腳醫生”。1972年,全鎮實現合作醫療制度。1975年,梁山縣中醫冷療專科醫院建成,逐步發展成為設有急診科、腫瘤科、疑難病科等10個科室,16個專業,擁有大型彩色B超機1台,日本產心電圖機1台,200毫安X光機1台及生化全套設備的多功能醫院。1989年1月,鎮計畫生育服務站建立。1990年,對個體營業醫生進行統一考核,實行持證上崗。1998年,改造、擴建鎮計畫生育服務站,建成集門診、化驗、治療、手術等於一體的規範化服務樓1座,購置4F-900L微波治療儀、丹尼爾自動殺菌淨手器、XSP-16A顯微鏡等先進醫療設備多台。1999年,醫療改革實行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是年,鎮計畫生育服務站獲“濟寧市優秀計畫生育服務站”稱號。

楊營鎮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傳統武術源遠流長,習武民眾遍及全鎮。武術拳派以梅花拳、洪拳、佛漢拳為主。梅花拳主要分布在大侯、李莊、李閣、太平王、榮莊、曹莊、西李莊、窪李等村,代表人物有侯憲存、侯召剛;洪拳主要分布在東李莊、王莊、劉仙莊、胡台廟、董相白、王連坡等村,代表人物有李相山、王俊山;佛漢拳主要分布在丁莊、五里廟等村,代表人物有丁運孝、丁永武。大侯村素有“喝了大侯的水,就會伸伸胳膊踢踢腿”的美譽,是遠近聞名的武術村,曾成功地舉辦了梁山縣第二屆農民藝術節暨武術大比武,並獲得團體第一名,中央、省、市新聞媒體曾多次到村採訪。舞獅在楊營鎮歷史悠久,全鎮共有獅子60餘架。大侯、董相白、孫莊、東李莊的舞獅最負盛名,曾多次代表梁山縣到外地表演。全鎮各中、國小校均設有體育課,體育項目有體操、籃球、排球、桌球、羽毛球、跳繩、拔河、田徑、武術等。全鎮擁有田徑場5個,籃球場12個,燈光球場1個,桌球室15個。每年都組織人員參加市、縣舉辦的各種活動,並向市、縣體育部門輸送運動員11名。1999年,該鎮被評為體育先進單位,並代表梁山縣接受了全國體育先進縣復檢。

楊營鎮楊營鎮
人民生活建國前,廣大民眾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年人均糧食僅7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40元。建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58年前後3年,由於“左”的錯誤影響,農業總產值下降,農民生活水平降到建國後最低點。70年代,農民以玉米地瓜等粗糧為主食,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發展,農民家庭的經濟收入顯著增加,吃、穿、住、行發生巨大變化。1984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17元,人均糧食469公斤,以小麥為主食。進入90年代,人們由吃飽向吃好發展,雞、魚、肉、蛋被端上飯桌,95%的農民搬進磚石結構的新居。高莊、楊營、高垓、高樓等村60%的農戶建起了二層小樓,生活步入小康。全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3平方米,農民逐步向“居住樓房化、生活城市化”方向發展。全鎮電話裝機總量4000餘部,行動電話800餘部。洗衣機、空調、家庭影院、機車等高檔消費品也逐漸進入普通農戶家中,部分農民還購買了小汽車。40%的農民和90%的企業職工加入社會保險。1989年8月,投資建高標準敬老院1所,有20多位孤寡老人在此歡度晚年。獨生子女戶、殘疾人、孤寡老人實行優待政策,獨生子女戶每年享受120元的獨生子女費,減免殘疾人、70歲以上老人的各種負擔。2000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478元,較1984年增加2261元。

鎮村建設

楊營鎮楊營鎮
1985年,建鄉以來修建的第一條公路--丁楊路(丁莊-楊營)建成通車。1992年11月,京九鐵路梁山站的興建揭開了楊營鎮小城鎮建設的新篇章。1995年10月,連線梁山縣城和梁山火車站的公明路建成通車。該路寬12米,過楊營鎮境11公里。1996年5月,鎮政府在新址建黨政辦公樓、政法樓、計生樓各1座,總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1997年初,該鎮建立了以市場籌措為主、上級扶持及政府投資為輔、啟動民間資金等多元化小城鎮融資機制,把小城鎮建設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詳細規劃覆蓋率達90%以上。按總體規劃合理確定人口和用地規模,統籌安排工業、商業、居住、文化、市政和環境保護等各項建設。1997年8月,該鎮依託聊商公路(聊城-商丘)貫穿鎮境南北的優勢,積極發展“路帶”經濟,在聊商路兩側實施了商業街開發建設,先後建起商業樓800多間。商業街總長1700米,寬60米,安裝了路燈,修築了下水道,設定了綠化帶。逐步發展成為集日用百貨、服裝布匹、菸酒糖茶、五金交電、建材化工、農用物資、餐飲服務、文化娛樂等諸多行業為一體的經濟商貿群體,年營業額1000多萬元,納稅10餘萬元。1998年6月,該鎮委託濟寧市規劃設計院編制了楊營鎮總體規劃。2000年,投資500萬元新修雙楊路、翠屏路、同心路、寨王路、天罡路。是年,投資200萬元對火車站廣場改造、擴建,新建廣場6.9萬平方米,環廣場路1.2萬平方米,中心花園0.8萬平方米,綠化植被1.6萬平方米,並增設“三縱三橫”6條大道,已形成現代經濟園區的基本框架。共投入城鎮建設資金1.2億元,建造樓房1600多間,新修、改造街道110條,總長250公里,並開辦了電視差轉業務,完善了供排水系統及供電設施,安裝了程控電話。全鎮已實現“四通”(村村通電,通柏油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楊營鎮先後被評為濟寧市小城鎮建設明星鄉鎮、全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組織建設

楊營鎮楊營鎮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37年成立大楊村黨支部,為壽張縣最早的黨支部之一。1939年8月,建立中共壽張縣楊營區委員會。1940年,全區共建黨支部19個。1984年2月,中共楊營鄉委員會成立,下設黨支部26個,黨員515名。2000年12月,館裡鄉併入楊營鎮,成立中共楊營鎮委員會,共設黨支部70個,黨員1764名。鎮黨委先後被濟寧市委評為濟寧市老幹部工作先進基層黨組織、濟寧市黨員電教先進單位、濟寧市先進黨組織、市級文明單位。

基層政權建設1939年8月1日,中共壽張縣抗日民主政府在碌碡廟村成立。是年,成立楊營區區公所。1947年5月,楊營區劃歸鄆北縣,成立鄆北縣楊營區區公所。1955年11月,楊營區區公所改稱黑虎廟區區公所。1958年2月,黑虎廟區劃分為黑虎廟鄉和楊營鄉。是年9月,楊營鄉併入“八一”人民公社。1984年2月,建立楊營鄉人民政府。2000年12月,館裡鄉併入,建立楊營鎮人民政府。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1939年8月,建立壽張縣楊營區抗日救國聯合會,1946年6月改稱壽張縣楊營區聯合會。1939年8月,建立壽張縣楊營區青年抗日救國會,1945年8月改稱壽張縣楊營區青年委員會。1949年8月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楊營區委員會,1958年2月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楊營鄉委員會,1999年12月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楊營鎮委員會。1939年8月,建立壽張縣楊營區婦女抗日聯合會,1945年9月改稱壽張縣楊營區婦女聯合會。1958年2月設立楊營鄉婦女聯合會,1999年12月改稱楊營鎮婦女聯合會。1996年11月成立楊營鄉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2000年成立楊營鎮計畫生育協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