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歧山

楊歧山

位於萍鄉北部的上栗縣境內,距城區25公里,古稱翁陵山、漉山,海拔約1000米。戰國初著名哲學家楊朱 (又稱楊子),來到此地,面臨歧路,迷向哭泣,故此山名“楊岐山”。

地理位置

楊歧山也為楊岐山,最早通史記載為楊岐山,改革開放後,"岐"與"歧"字官方相互通用。

楊岐山位於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境內,距縣城25公里,是一個以優美的自然景觀為外延,以豐厚的人文景觀為內涵,構成融自然風光和宗教文化為一體的省級AAAA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楊岐山層巒疊翠,山勢嵯峨,四時秀色,氣候宜人,素有“二十四景”之稱,是一個以優美的自然景觀為外延,以豐厚的人文景觀為內涵,構成融自然風光和宗教文化為一體的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其景點包括楊岐普通寺義龍洞

楊岐山之---犀牛下海楊岐山之---犀牛下海

景色特點

楊岐山層巒疊翠,山勢嵯峨,四時秀色,氣候宜人,素有“二十四景”之稱。它以峰巒之旖旎,溪澗之蜿蜒,岩石之突兀,雲霧之纏繞,嵐光之掩映,成為古今遊人的慕游之處。楊岐山“普通寺”,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臨濟宗下一大支派—楊岐宗祖庭,殿宇巍峨,梵音縹渺;寺周圍青山環列,古木參天,佛跡勝景,珠連玉串。自唐至明清,香火鼎盛不衰,每歲之春或佛誕時節,善男信女前往頂禮膜拜者絡繹不絕。

楊岐山山勢楊岐山山勢

楊岐山山勢蜿蜓跌宕,林木蔚然深秀。張口嶺、萬仞峰、龍峰如筆架橫亘,張口嶺雄居中央,宛如雄獅昂首,張口滾球,萬仞峰、龍峰護衛其側。萬仞峰高峰沖列,陡峭崎嶇;龍峰盤鏇夭矯,勢若游龍。從張口嶺遠眺,丘陵起伏,阡陌縱橫,村落如星,栗水似帶,百里風光,盡收眼底;回望“萬杉窩”,一片密密匝匝的杉林,遮蔭蔽日,霧氣氤氳。楊岐山地勢扼要,古代關卡很多。位於寒婆嶺的“寒婆關”、黃泥坳的“同慶關”、新壩水庫之上的“案山關”,統稱為“楊岐三關”,案山關兩峰高聳,左右並峙,中平如案,前人曾有《案山關詩》寫道:“楚界連吳界,前山復後山。昇平風日好,雲影漾空關”。

歷史文化

楊岐的歷史悠久,古蹟頗多,風景秀麗,氣候宜人,享有盛名。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唐朝時期這裡就創建了楊岐寺,是佛教禪宗“五家七宗”臨濟楊岐禪宗的發源地。聲岐禪宗在中國佛教史上享有著崇高的地位和深遠影響,並遠傳日本。在古代農民革命戰爭中和我國近代史上,楊岐山也是個光芒四射的紅色根據地。它是一座革命的山,是值得人們永遠紀念的,又是一座旅遊的名山。楊岐山風景旅遊區景點有:楊岐寺、唐碑、唐塔、唐柏、獅子口、千丘田、寒婆岩、子午泉、方竹林等。該景區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它以峰巒之巍峨,溪流之蜿蜒,岩石之突兀,山洞之幽深,成為江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

楊岐山古稱漉山,也叫翁陵山,楊岐山名稱由來已無從考證,傳戰國時著名哲學家楊為路經此地,山路多岐,迷失方向,悽愴淚下,後人遂以此取名為楊岐山。楊岐山是中國宗教名山,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中楊岐宗之本山祖庭,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公元713年),祖師乘廣禪師開山立廣利禪寺。宋慶曆初(1041年)方會禪師在此創楊岐宗,並改稱其為楊岐普通寺,楊岐宗在我國佛教中享有著崇高的地位,並有著深遠的深遠的影響,其影響甚至遠播日本,至今仍有日本宗教友人前來尋根問祖。

楊岐寺

楊岐(歧)寺原名廣利禪寺,始建於開元(公元713年),宋慶曆初(1041年)改為楊岐普通寺,該寺位於萍鄉北楊岐山上,距市區23公里,這裡群山環繞,溪澗瑩流,松柏蒼翠,修竹婀娜。地勢猶如天堂開放在大地上的青蓮花,其中一瓣仿佛一尊大肚彌勒,普通寺則軒於彌勒臍下,奇姿絕妙,無與倫比。

楊岐寺普通寺坐西北朝東南,寺內現有如來佛、觀音、關帝等大型塑像,還有護法韋陀、 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等木雕神像,小門、院落、大雄寶殿、觀音堂、住宅一應俱全。楊岐寺肅穆莊嚴,金碧輝煌,富有我國南方古剎的獨有風格。真可謂是殿宇崢嶸,雲煙繚繞,古塔巍巍,古柏參天。

楊岐寺楊岐寺

楊岐寺作為佛教楊岐宗的發祥地,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尤其在日本影響更大。據1987年7月,日本愛知大學教授、日本禪宗研究所副所長鈴木招雄介紹,楊岐宗在日本影響很大,其信徒發展到100多萬人。

2010年被列為重點開發風景區,隸屬於楊岐(歧)山風景區管理。楊岐(歧)寺現任住持為國內高僧釋慧通老和尚,85歲高齡。其弟子釋道源法師擔任該寺監院,全面負責楊歧普通寺重興工作。同時兼任江西省萍鄉市佛教協會副會長。

寺廟文化

在楊歧山普通寺,現有唐碑兩塊,系由文學家劉禹錫書寫的《唐故袁州萍鄉縣楊歧山禪師廣公碑文》、文學僧志閒撰寫的《大唐袁州萍鄉縣楊歧山故甄叔大師塔銘並序》。二碑有近一千二百年歷史,是萍鄉碩果僅存的唐碑,具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獻價值、宗教價值、書法價值和文物價值。另有唐代二禪師的塔,亦有一定的價值,值得重視。至於清代的墓碑,既自乾隆、嘉慶時期的,又有道光、鹹豐時期的,還有就是民國時期的禁碑等等。我們可以從這些碑文窺見當時的喪葬習俗、典章制度、宗教活動,也可以由此了解到楊歧山普通寺的存在形式。譬如民國七年時,溥禮禪師就曾經嘗試將楊歧寺改為十方叢林,遭到當地鄉紳的反對,而被當局撤消等信息。

現今保留下來的普通寺建築,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系用麻石、木材、土磚等材料構成。其木板雕花、土牆壁畫、屋角飛檐等,具有濃郁的歷史、建築、考古價值。為了發展萍鄉佛教文化、弘揚楊歧宗禪法、恢復千年祖庭,我們決定將現存的古建築完全保留下來,作為古建築群的樣本。另外則在現有建築的前面及兩邊空地上新建一些殿堂,使之既能適應於日益發展的佛教文化事業的需要,又能保證歷史文化的完好保存,從而形成眾星捧月的古今結合的寺院建築新格局。

義龍洞

義龍洞現隸屬楊歧風景區管理,內石乳遍布,形態萬千。“臥龍廳”高約六米,其頂部有一鐘乳石長約二丈,形如龍首高昂,龍身則蟠隱於頂內,形象逼真。“茅舍春柳”一石酷似村野茶肆酒館,緊貼著石壁挑出,頂上流岩,似厚厚一層茅草,檐下可侍立四、五人;在其對面,隔一泓清水,一片濃密的鐘乳石十分象排列在一起的鬱蓊垂柳;茅舍右側,攀援石壁往隙罅里望去,一掬琉璃般的水面上,殘蝕的石林,痕跡斑駁,仿如一片被海水淹沒吞噬的古城堡廢墟。“芭蕉春雨”,鐘乳石如婆娑的蕉葉伸展,立於蔭下,傾聽從洞頂落下的水滴濺灑的叮咚聲,耳邊會油然盪起《雨打芭蕉》的鏇律。來到“蓬萊仙境”的寬敞洞室里,美景之多,大有顧盼不暇之感:其中央水面上,三山屹立,陡石岩,小中見大,氣勢超脫;其右側,有一白紗狀石乳從半壁流掛而下,如一頂碩大的圓帳;再往前看,斜坡上則是互相映掩的柱群,宛若古羅馬的神廟遺蹟。洞室的後頂,卻是另番景象,千姿百態的石乳,似繁華吊燈,似串串掛飾,似幃幕,似流蘇,令人嘆為觀止。在被稱為“音樂廳”的洞室里,眾多的鐘乳石成片狀低垂,如同重重幔幕,有的薄如瓷片,暗弱的燈光也能透過,輕擊之下,竟能發出美妙的音響。洞內還有不少的石筍、石柱,形態各異,千奇百怪,有的平地而起,有的從天而降,有的天地相連,在五彩燈光的照耀下,玲瓏剔透,色彩繽紛,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楊岐山景點

1、楊岐山。楊岐山層巒疊翠,山勢嵯峨,四時秀色,氣候宜人,素有“二十四景”之稱,是一個以優美的自然景觀為外延,以豐厚的人文景觀為內涵,構成融自然風光和宗教文化為一體的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楊岐山楊岐山

2、新壩水庫。又名鳳鳴湖,該水庫是一九五八年建的,是上栗縣第三大水庫,位於楊岐山腳下的中段村,水庫庫容387萬立方米,就象一座人工湖,湖的中央有三座四季青綠小島,湖水碧波蕩漾,在湖邊可垂釣,在湖中可划船、游泳、湖左邊的廟泉山有奇山異石,並有遊客賞的溶洞,洞中的石鐘乳千姿百態,真可謂湖光山色,九曲迴腸,奇山怪石,風景秀麗。

3、案山關,“楊岐(歧)三關”之一,另有“寒婆關”、“同慶關”。案山關兩峰交聳,左右並峙,中平如案,前人曾寫過一首《案山關詩》:“楚界連吳界,前山復後山。昇平風日好,雲影漾空關”。革命戰爭年代,有十八位烈士被敵人殺害在案山關腳下,案山關古代是兵家必爭之地,是上栗通往萍鄉必經之地,現319國道在案山關睛穿山而過。案山關自古就有過山亭和碑立於山間,於近年被破壞。

案山關隧道案山關隧道

4、“山頂泉”,楊岐山到處有好水,甚至山頂也有好水,常年四季涓流不絕,“山頂泉” 這池泉水,地處高山,碧如貓眼,冬天也不涸竭,常年四季歌淌流不息,站在“山頂泉”井邊,俯視碧澄的泉水,眺望遠處的景色,心情格外舒暢。站在山頂泉的山上可望到前古塘,它能容六十萬方水,可以划船,塘邊了有兩座小山,叫烏龜下水。塘里水碧如鏡,青山綠竹倒映水底。

5、“金瓶曬果”、“猴子扒石”。相傳老和尚率一猴子,路過山地,猴子看到“金瓶曬果” ,就從橫路上跑去,貪看“金瓶曬果”變成了“猴子扒石”。

6、寒婆岩,相傳“天下大慈化”庵子有一尼姑來楊岐,死在於此石崖下,來到此地頓覺特別陰涼,原有寒婆廟。寒婆崖是楊岐三關之一,地勢險要,一夫把關,萬人莫入,相傳黃巢就沒有通過此關。

7、“觀音崖”,此崖地處楊岐寺旁邊,危崖壁立,高廣數十丈,難於攀登,相傳崖鷹在此發派,年年在此孵子。相傳老虎也在此發派。老虎要生子,就入老虎洞。觀音崖下,現建有觀音堂。

8、觀音洞,觀音洞位於關上村獅子窩,與孽龍洞相連,是一個形成於一點八億年前的天然溶洞。相傳古代潘陽湖有條孽龍企圖把江西變成澤國,到處興風作浪殘害百姓,因犯天條而藏孽龍洞裡,被天將追趕在山脈間鑽山逃避,從觀音洞鑽出。觀音菩薩在孽龍出口處化村姑變化鐵鏈為麵條讓孽龍吃下後鎖住其心交許真君制服。故命名為觀音洞。觀音洞洞內石筍、石花、石幔玲瓏剔透,千姿百態,聲色俱備,洞內常年溪水相伴,景色奇特。

觀音洞

9、子午泉,每當子午時刻,泉水湧出特別大,子午時過後泉水又退去了。相傳子午泉是與海相通。

10、張口獅子望長沙。楊歧山氣勢磅礴,張口獅子嶺、萬仞峰、龍峰,三峰如筆架橫亘,張口獅子雄踞中央。站在天寶坡仰望張口獅子嶺,山頂真如一頭張口獅子,獅子的頭部、眼睛、鼻子、嘴巴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相傳登上張口獅子嶺,能夠望到長沙城。曾有人作詩曰:“長沙牽出一根藤,走到楊岐結個瓜,瓜叫張口獅子嶺,站在瓜上看長沙”。

11、萬杉窩地處於楊歧寺山後,相傳建“慈化寺”的杉樹都是從萬杉窩的一個井中運去的,慈化那裡有個“出木井”,萬杉窩是個只有幾戶人家居住的小村落,但這裡人傑地靈,著名的舊社會才子肖坦(文廷式的好朋友)就是萬杉窩人。

12、豬嘴巴,此處是與楊歧寺山相對,是一座石山,這裡的山腳就象一隻豬嘴巴伸向楊岐寺。

13、陰水洞,該洞在觀音崖腳下,楊歧村是盆地沒有出水口,整個楊歧盆地的水就是從陰水洞走了。

14、楊岐(歧)石窟:此石窟在觀音崖壁上,各種形態,惟妙惟肖。

圖片描述

15、千丘田和千丘出水井。在楊歧山東麓的東峰山坡口,分布著許許多多的梯田,有的如腰帶那樣狹長,有的像井口那般窄小,層層疊疊,縱橫交錯,這就是千丘田。距楊岐寺二公里,據說曾有人到千丘田數過,從左邊數到右邊,只有999丘,從右邊數到左邊,還是999丘。這時已是傍晚收工時分,一個在田裡勞動的農夫撿起放在地上的斗笠、蓑衣,數田的人才發現,斗笠、蓑衣底下竟然還有一丘田,不多不少,合起來整整一千丘。相傳千丘嶺的二千多丘小梯田都是孽龍造的,造了田後,沒有出水之處,許真君追孽龍經過這裡,看到這種情況,又造了一口出水井,出水井經常出紅水,也叫紅水井。

千丘田千丘田

16、鐵籠關虎,此處位於前古塘上面的曹家屋後面,這裡地形險要,環境優美,六十年代,萍鄉鐵路部門曾在這裡辦了一個知青點。

17、何仙廟,該廟位於張口獅子嶺的半山腰,傳說一姓何的裁縫在此處的山洞中圓寂,後來人們在山洞口建了一個何大仙廟,廟門的對聯就是萬杉窩的才子肖坦寫的其對聯是:“朝朝朝朝朝朝應,處處處處處處靈”。這裡地形十分險要,廟的後檐就是石洞,洞中有清泉湧出,廟前有一條通往楊岐林場的公路。

18、方竹林,楊岐(歧)特有,產在楊岐岐(歧)寺側面和對面山上,豬嘴巴山側邊有一種方形的小竹,這種小方竹在寺內的園地也能見到,它是一種觀賞竹。粗看似圓形,用手觸摸是方形。此外,還有觀音竹、墨竹也頗有名氣。傳說楊岐原本沒有方竹,楊岐山住著相依為命的娘兒倆,兒子至孝,這年九月,母親得了重病,快不行了,對兒子說,她想嘗嘗鮮筍的味道。兒子聽了以後非常為難,只好搖著竹子大哭,你想想看,九月是秋季,到哪裡去弄鮮筍?也許是他這一片孝心感動了天地,瞬間,他身邊的竹筷子紛紛落在地上,化成一根根竹筍,從此楊岐有了形狀象筷子一樣的方竹。

方竹林方竹林

19、陳家田觀音堂:位於楊歧境內的東古嶺的半腰上,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觀音堂前有一棵二百多年的觀音柏,有一口二畝水面的泉塘,右側有三塊幾丈高的巨石,叫頂天石,這裡環境幽雅,山水相依,森林茂盛,景色迷人,戰爭年代有萍鄉地下黨著名人物肖炳實曾以此為據點進行長達二年的革命活動,肖炳實系楊歧金雞村人,曾留學蘇聯,三十年代擔任過共產國際駐蘇維埃代表,解放後,歷任中國教育總工會主席,商務印書館館長,中國二十四史的編輯等職。

20、白猿洞、羅漢洞、萬人洞:萬人洞能容兩千人,有石椅;還有雲霄洞,洞內有石田、石慕帳,敲之像銅鑼響。

21、唐塔、唐碑、唐柏

唐塔有兩座,一座是乘廣禪師塔,位於普通寺的右側,高2.35米,呈八角形,由花崗岩石壘成,塔身浮雕古樸雄渾,具有古代建築風格。甄叔禪師塔在楊岐寺左側,高1.78米,寬0.88米,形似方亭,又稱油鹽塔,西塔已列入“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碑 楊岐寺正六牆壁上用下玻璃框著兩塊唐碑,是我省僅有的全國著名的唐碑,195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塊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為楊岐寺乘廣禪師撰寫的碑文,由劉禹錫篆刻,建於唐元和二年,此碑高2.8米,寬0.9米,字數1350個;另一塊是《甄叔禪師塔銘》,公元832年唐大和元年建,沙門至閒撰文,僧元幽書寫。此碑高2.8米,寬0.9米數字527個。前者為劉禹錫的得意之作,後者書法如行雲流水,均屬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道光17年(1837年)住持將二塊塔銘分別鑲嵌在前殿正門左右牆上。

唐柏 楊岐寺後有一株唐柏,名“倒裁柏”,傳說為甄叔手植,故又稱“甄叔柏”,此樹高31米,圍7米,直徑2.33米,傳說此柏是和尚施法栽活的,因此叫“倒栽柏”這樹雖經千年風霜雨雪,仍然蒼勁挺拔,枝繁葉茂,生機盎然。2 000年6月間,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專家對唐柏進行了研究考證。

倒裁柏倒裁柏

22、文廷式墓,該墓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西北朝東南,占地100平方米。文廷式是我國清末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和詩人,他曾為珍、瑾二妃的老師。創立“強學會”,並對“百日維新”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座墓葬座落在古寺唐柏的後面,墓碑朝南,地形是“丹鳳朝陽”。在墓葬的后座有文廷式墓碑、墓表、還有一對石柱,凡遊覽楊歧山的人都要遊覽文廷式墓,閱讀一份珍貴的歷史文物——文廷式《墓表》(石刻),墓表系其生前摯友沈增所撰。碑文、對聯清晰可辨,聯曰“青簡尚新,宿草將列;鴟鶉東徒,松柏成行”。

23、楊岐萬安寺,舊址毀於民國運動中,現存遺址於楊岐鄉關上村泰嶺近十里腳下,背座“鐘形嶺”下,相傳,佛祖經過楊岐山時賜鍾為山,曰“振悟大千,佑萬民平安”,故名“萬安寺”。寺院成品字形,三個主殿主要供奉著迦牟尼佛、觀音及文殊等佛菩薩,曾香火興旺。萍鄉縣誌有相關記載。

24、班竹山慧歷寺,班竹山起義的總指揮部。現存荒廢寺廟,有僧人住寺。該寺歷史上香火興旺,僧眾上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