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細菌性潰瘍病

楊樹細菌性潰瘍病(Aplan gae和Erwin herbicola。

楊樹細菌性潰瘍病(Aplanobacterium populi Ride)是世界聞名的楊樹重要枝幹病害,是我國對外檢疫對象。該病為腫莖型細菌潰瘍病症狀,危害尤為嚴重,大多數楊樹品種常在環境條件不良、栽培措施不利的地區或年份,均可嚴重發病。
症 狀:早春至初夏,在幼枝上形成小的增生腫瘤,腫瘤部的韌皮部和木質部變色。隨變色區的擴展和腫瘤的不斷增大,於夏季開裂流出棕褐色黏液,有臭味。病害發展到後期,腫瘤不斷形成,傷口不斷擴大而不能癒合,形成增生的梭形瘤或長圓柱形瘤。木質部變色區以潰瘍部位為中心,向上、下2個方向延伸,如果病害發生嚴重,向上一直到枝,向下到根,木材都變色,中心腐爛。
病 原:病原優勢種是成團泛氏菌(Pantoea agglomerans Gavini et al.=Erwinia herbicola (Lohnis)Dye.),隸屬泛氏菌屬細菌。
發病規律:病原細菌在病株多年的病斑內潛伏越冬,第二年春天潮濕多雨時,病菌開始活動,並從裂縫中流出細菌黏液蔓延。細菌的傳播藉助於雨水、風、昆蟲和人為活動。自寄主皮孔、葉痕、托葉痕、芽鱗痕和各種傷口侵入,在侵入點周圍形成潰瘍斑。最初為隱性潰瘍,隨之出現開口或多年生潰瘍。發病楊樹產生的黏液是重要的侵染源。
據國內報導,從楊樹上分離到大量的細菌,約有10%的菌株具有冰核活性,如Pseudomonas syringae和Erwinia herbicola。據初步研究表明,存在於楊樹上的冰核活性細菌在引起楊樹凍傷和誘發乾部潰瘍病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土壤黏重、低洼積水、管理不善均有利於病害的發生。
樹種抗病性是影響潰瘍病發生的關鍵因素。易感病的品種有香脂楊、毛果楊、新疆楊等,美洲黑楊均為高度感病,而晚花楊、健楊、I-214楊等具有抗病性。
總之,楊樹細菌潰瘍病是一種寄主主導型病害,也是一種生態性病害,即楊樹冰核活性細菌具有腐生性和弱寄生性,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中,可長期潛伏在寄主體上,感病楊樹品種、品系在春秋霜凍條件下可造成楊樹凍害,並引起腫莖型細菌潰瘍病,是發病的主導因素。被害楊樹皮層變褐、壞死,木質增生,形成腫瘤,嚴重時造成樹木畸形,以至樹木枯死。
防 治:①嚴格進行檢疫,嚴禁帶病苗木、插條調運,對可疑的苗木、插條進行消毒處理。對引進的苗木、插條等無性繁殖材料要首先隔離試種,證明確實無病時再引種栽植。②利用抗病品種代替感病品種的辦法防治細菌潰瘍病。③發現病株及時清除燒毀。④在早春和晚秋季節噴灑天林植物能量合劑300倍液+天達2116細胞膜穩態劑600倍液。⑤對發病樹木可用天達2116細胞膜穩態劑30倍液+天林植物能量合劑30倍液塗乾或噴乾,增強樹勢,既可防凍害,又能有效防治楊樹潰瘍病和爛皮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