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明代大學士]

楊榮[明代大學士]

楊榮,男,出生於1371年,明福建建安(今建甌)人。初名子榮,字勉仁。建文進士,授編修。永樂初與解縉等七人同入內閣,有才智,見事敏捷,最受帝知。

(圖)楊榮楊榮

楊榮(1371-1440),明福建建安(今建甌)人。初名子榮,字勉仁。建文進士,授編修。永樂初與解縉等七人同入內閣,有才智,見事敏捷,最受帝知。多次隨成祖北征,規劃邊務,參決軍事,升文淵閣大學士。仁宗即位,累進謹身殿大學士,工部尚書。宣德中加少傅。力主罷交兵,並勸宣宗親征漢王。正統五年(1440年)辭官歸里,卒於途。諡文敏。著有《後北征記》、《楊文敏集》等。

簡介

(圖)楊榮楊榮紀念館

楊榮幼名子榮,字勉仁,明代建安(今建甌)人,官曆四朝,凡50年。榮以勤政正直,安定社稷, 成為一代名相。因與楊士奇、楊溥均久為輔政,時稱“三楊”。

楊榮是建文2年(1400年)進士,任翰林編修。壬午之變,明成祖朱棣登基,很賞識楊榮的才 乾 ,因而選入內閣,是當地內閣成員中最年輕的,後累遷文淵閣大學士、太常卿、工部尚書、 尚書大學士,正統年間追封太師。永樂18年(1420年),楊榮任文淵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 力主遷都,促成明朝中央政府將首都由南京遷往北京。 楊榮好詩文,和楊士奇、楊溥等多有唱和。由於“三楊”是台閣重臣,他們的詩風便直接影 響了從永樂到萬曆年間的詩歌創作,時稱“台閣體”。

人物經歷

(圖)楊榮楊榮

建文二年(1400),楊榮考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編修。建文四年,朱棣進入南京,楊榮和解縉、楊士奇等一同迎附。楊榮建議朱棣先謁埋葬朱元璋的孝陵而後即位,朱棣欣然採納。朱棣即位後,從翰林院中選用楊士奇、解縉等人與楊榮一起入值文淵閣,參預機務。楊榮最為年輕且聰明伶俐,朱棣自然對其格外寵愛,親自將其名由楊子榮改為楊榮。朱棣不苟言笑,與大臣們討論事情,議而不決之時,臉色更是難看,大臣們戰戰兢兢,無所適從。每當此時,楊榮便大顯身手,三言兩語便令“龍顏”大悅了。

楊榮一生中最大的貢獻在於謀劃邊防,尤其是在明成祖時最為突出。朱棣即位後,蒙古三部雖然處在分裂仇殺之中,卻並未歸附明朝。為了解決蒙古問題,朱棣一方面直接針對蒙古三部採取分化瓦解的措施,另一方面著力於東北和西北地區的經營,形成控制蒙古地區的一把鉗子。在實施這一戰略過程中,楊榮先後被派往甘肅和寧夏。楊榮克盡職守,詳細地了解山川形勢、軍事配備、軍民士氣、城堡建設,然後提出自己的構想及對策,朱棣予以充分的鼓勵並加以採納。

重要作用

永樂八年(1410)二月初十日,朱棣率軍開始了即位後的第一次北征,楊榮作為貼身大臣隨行。不久,明軍進抵臚朐河,朱棣賜名為飲馬河。由於偵知了韃靼軍隊的行蹤,朱棣親選精銳進行長途奔襲,輕裝前進,每人只帶二十日糧,命楊榮率勇士三百人作為親兵跟隨。明軍追至斡難河,與本雅失里率領的韃靼主力相遇,經過激戰,明軍大獲全勝,本雅失里只率少數輕騎逃走,朱棣下令班師回朝。由於輕裝前進,在回師途中,明軍的糧草供應緊張起來,士兵幾乎斷糧。楊榮建議朱棣將御用的儲糧散發給將士,並且讓軍隊中糧多與糧少者借貸互濟,還京後加倍償還。朱棣採納了他的建議,使明軍順利地度過糧荒,勝利班師回朝。

永樂十二年,朱棣帶著皇太孫朱瞻基,率領五十萬大軍開始了第二次北征蒙古的戰爭,楊榮再次隨行。楊榮承擔了兩項基本任務,其一,向朱瞻基講說經史。其二,掌管皇帝的玉璽,充當朱棣的機要秘書。行軍期間,有一天晚上,朱棣在自己的大帳中召見楊榮,同他討論軍隊糧餉的問題,楊榮認為:“擇將屯田,訓練有方,耕耨有時,即兵食足矣。”①提出一套實行軍屯以解決糧草問題的計畫,得到朱棣的首肯。雖然朱棣的第二次親征,明軍損失不小,但也使瓦剌大傷元氣,此後大約七年多的時間裡,北方基本保持了穩定。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北部的邊患,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明朝官吏大多生在① 《明史》卷一四八《楊榮傳》。江南,要他們遠離故土,遠赴塞下,困難重重。一些官吏便利用這種情緒,反對遷都。楊榮看到遷都北京對於解除蒙古部的威脅有不可低估的戰略作用,與戶部尚書夏原吉、吏部尚書蹇義等堅決支持遷都,並且在《題北京八景卷後》指出:“迨我皇上繼承大統,又以薊燕左環蒼海,右擁太行,內跨中原,外控朔漠,宜為天下都會,乃詔建北京焉。”①永樂十九年(1421)朱棣正式遷都北京,這一年的四月初八日,北京新宮中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因雷擊起火,楊榮指揮衛士進行搶救,只搶出一些重要圖籍,三大殿均未保住,由此又引發了一場反對遷都的政治風波。楊榮等人極力支持朱棣,使風波很快平息下去。遷都北京,對北部邊防的鞏固起了重要作用。

戰略貢獻

永樂二十年,朱棣進行第三次北征,楊榮與金幼孜再次隨行,明軍無功而返。為了鼓舞士氣,朱棣大開慶功宴會,有功無過者坐前列,食上餚,楊榮與金幼孜被特命坐在前列。次年,朱棣進行第四次親征。有關軍務皆讓楊榮參與,無論白天還是晚上,朱棣經常召見楊榮,並且親昵地稱之為“楊學士”而不直呼其名,對他的信任和依賴不言自明。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開始了第五次北征。明軍到達開平時,朱棣做夢,夢見一位天神向他說:“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便有些猶豫,楊榮乘機加以勸諫:“此舉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崑岡,玉石俱毀,惟陛下留意。”②朱棣領悟了楊榮的意思,便說:“卿言合朕意,豈以一人有罪,罰及無辜?”當即下令楊榮等人草敕,詔諭各部落人等,罪止阿魯台一人,余皆不問。又命令軍士們收拾死於兵火的遺骸,葬為叢冢,朱棣親自撰寫了祭文。明朝大軍進至翠雲屯時,仍未發現阿魯台蹤影,在楊榮等人的勸說下,朱棣決定班師回朝。

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回師途中病逝於榆木川,隨從宦官馬雲等人不知所措,與楊榮、金幼孜密商如何處置。楊榮指揮若定,與金幼孜商議,認為離北京尚遠,為防止軍心渙散,應秘不發喪。他們用錫鑄椑將朱棣屍體收殮起來放在車中,每到一地進膳和平時一樣,明軍渾然不覺。楊榮和海壽先回京師,向太子報告情況,決定處理方法。結果,朱高熾順利地即位,國家政局未發生絲毫的騷動。楊榮因貢獻突出,被晉升為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並食三祿,楊榮請求辭去尚書俸祿,未得批准。

去世原因

朱瞻基在洪熙元年(1425)繼承了皇位,漢王朱高煦發動了叛亂。年輕的皇帝有些猶豫不決,召見楊榮商討對策,楊榮極力主張趁朱高煦尚未切實準備之際,出其不意,御駕親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朱瞻基接受了楊榮的建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樂安,朱高煦被迫投降,叛亂很快被平定。朱瞻基還面臨另一個嚴重問題、一個歷經幾代皇帝的問題——安南人繼續抵制中國人的直接控制。開始時,他在撤軍和繼續平定的努力之間舉棋不定。當時,武將主張採取武力,楊榮和楊士奇一道力主放棄交阯,朱瞻基最終接受了他們的建議,從安南撤出了明朝的全部軍隊。

宣德十年(1435),朱瞻基病死,朱祁鎮即位,是為英宗。太皇太后張氏精明能幹,委政“三楊”,楊榮在老邁之年,仍肩負著治理國家的重任,正統三年(1438)晉升少師頭銜。由於王振的崛起,楊榮受到攻擊。正統五年(1440),楊榮在回鄉的路上去世,被追贈為太師,諡號文敏。
① 《明經世文編》卷十七《題北京八景卷後》。
② 楊榮:《北征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