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柴

楊柴

楊柴,又名蒙古岩黃芪(Hedysarum mongolicum Turcz.)、踏郎、三花子等,它與花棒同屬,均為優良治沙樹種,它與花棒相比,具有二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根櫱串根性強,常“一株成林”;二是種子扁平,皮粗糙,直播造林時種子不易位移,提高了出苗率、保存面積率。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楊柴楊柴

名稱:楊柴
別名:踏郎、三花子、蒙古岩黃芪、山珠子
英文名:Yangcai
學名:Astragalusmongolicum
科屬:豆科黃芪屬
類別:落葉灌木

性狀

高1-2M。幼莖綠色,老莖灰白色,樹皮條狀縱裂,莖多分枝。葉互生,闊線狀,披針形或線橢圓形,小葉柄極短。總狀花序,腋生,花紫紅色,莢果具1-3節,每節莢果內有種子一粒,莢果扁圓形。

生長多年的老莖,是灰褐色的,質地堅硬,可以作為一種建築材料——刨花板的優質原料,也可以當作燒柴,發展薪炭林。它的枝葉,指的是當年生長出來的綠色枝葉,是優質的飼料,各種草食家畜都特別喜歡吃。楊柴的花是總狀花序,一串一串的,花冠是紫紅色,色澤鮮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花的柱頭上有蜜腺,蜜的色澤是黃白色,氣味純正,可以招引蜜蜂和昆蟲。它具有無限的開花習性,開花期從6月下旬到9月上中旬,是養蜂比較理想的蜜源植物。楊柴的果實是莢果,種籽卵圓形,黃褐色,千粒重8.5~15克,種籽脂肪含量7%~8%,蛋白質含量26%~28%,可以榨油,也可作冬季的精飼料。楊柴的根,主根為圓錐形,入土深度在2米~3米,側根主要分布在15厘米~70厘米的土層內,上面長有根瘤。楊柴的繁殖能力較強,枝葉繁茂,產量高。

習性特點

適應性強,故能在極為乾旱瘠薄的半固定、固定沙地上生長。喜歡適度沙壓並能忍耐一定風蝕。一般是越壓越旺。

繁殖方法

種子

園藝價值

楊柴採用封沙育林,自然繁殖很快,即可利用天然下種,又可利用串根成林。楊柴具有豐富的根瘤,利於改良沙地,並提高沙地的肥力。

楊柴還具有抗風沙、耐高溫、耐乾旱、耐貧瘠等特點。作為防風固沙的先鋒植物,楊柴發揮重要作用。

它還可作為城鄉綠化的觀賞花卉。
第一,楊柴返青早,在黃土高原這一片,在4月中旬左右返青,綠期長;高度適中,80~150厘米,正好便於觀賞。
第二,自然造形好,不必修剪,管理方便。
第三,楊柴具有耐旱、耐熱、耐貧瘠的特點,在城鄉綠化管理工作中可以免去許多澆水、施肥、除草的工作,能大幅度降低成本。
第四,楊柴具有無限開花習性,花期長,正好填補同一時間其他植物很少開花的空當,而且它的開花量大,整個株叢給人的感覺是以花為主,以葉為輔,觀賞價值比較高。
第五,如果是高水平栽培,楊柴可以在當年生長到80厘米~100厘米,並且可以少量開花,第二年就進入成熟期,見效快,這是其他樹木類綠化植物不可相比的。

經濟價值

楊柴經濟利用價值高,枝葉含粗蛋白16.4~20.3%,牲畜喜食,民眾把平茬的枝葉用作羊只的精飼料。花期長可作蜜源植物。種子價格32元公斤。
楊柴作為飼料,它的營養成分含量是比較高的,它的粗蛋白含量在15.23%,接近於優質牧草苜蓿;脂肪的含量在3.13%,粗纖維含量在32.36%,灰分含量5.56%等等,所以它的各種營養成分含量比較高。

最新研究

楊柴對高CO2濃度和土壤乾旱脅迫的回響

毛烏素優勢植物楊柴(HedysarummongolicumTurcz.)對高CO2濃度和土壤乾旱脅迫回響的研究結果表明:乾旱脅迫可使楊柴根系伸長,根生物量、地徑、主莖高和莖生物量下降;高CO2濃度使楊柴根和莖生物量明顯增加,CO2的"施肥效應"顯著,乾旱使CO2的"施肥效應"減弱.同時,土壤乾旱脅迫使楊柴的根/冠比增加,說明在土壤乾旱脅迫情況下根的生長比地上部分(莖)的生長更活躍,有利於提高楊柴在乾旱沙漠地區的固沙作用;CO2濃度升高和土壤乾旱脅迫均使楊柴葉片的水勢下降,葉片水勢的下降使葉片細胞對水分的束縛力增強,從而減少植物蒸騰耗水,有利於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沙地楊柴人工林天然更新特徵探討

楊柴(Hedysarumlaeve),學名塔落岩黃芪、豆科岩黃芪,屬多年生灌木.楊柴為沙生中旱生植物,主要分布在沙地的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上.楊柴根系發達,能夠在沙層中形成複雜的網路結構,具有明顯的固沙作用,並具有極強的天然更新能力.在生產實踐中,由於對楊柴人工林天然更新特徵認識不足,造林密度難以控制,往往在造林幾年後,由於林分密度過大而導致林分衰退,甚至大部分植株死亡,所以探討楊柴天然更新特徵對指導造林生產和合理經營楊柴人工林具有積極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