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聖俞

乃知一世中,少樂多悲患。 每憶少年日,未知人事艱。 聖俞善吟喔,共嘲為閬仙。

歐陽修全集
卷一三四·集古錄
集古錄目序〈此序已載本集卷四十二,今存目刪文。〉】
【集古錄目序題記】
昔在洛陽,與余游者皆一時豪雋之士也,而陳郡謝希深善評文章,河南尹師魯辯論精博。余每有所作,二人者必申紙疾讀,便得余深意,以示他人,亦或時有所稱,皆非余所自得者也。宛陵梅聖俞,善人君子也,與余共處窮約,每見余小有可喜事,歡然若在諸己。自三君之亡,余亦老且病矣。此敘之作,既無謝、尹之知音,而《集錄》成書,恨聖俞之不見也。悲夫!嘉祐八年歲在癸卯,七月二十四日書。
蘇軾與梅聖俞——青青說史
蘇軾與梅聖俞——青青說史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蘇軾參加禮部考試,寫成《刑賞忠厚之至論》,副主考梅聖俞認為蘇文‘有孟軻之風’,主張取為第一,主考歐陽修也認為蘇文不錯,但是不如王安石的答卷精彩,結果王安石取為第一,蘇軾取為第二。
事後,蘇軾給梅聖俞寫了一封信——《上梅直講書》。
其文曰‘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禮部,執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軾不自意,取在第二。既而聞之,執事愛其文,以為有孟軻之風,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而向之十餘年間聞其名而不得見者,一朝為知己。
執事名滿天下,而位不過五品,其容色溫然而不怒,其文章寬厚敦樸而無怨言,此必有所樂乎斯道也,軾願與聞焉
——這必定是對聖人之道有很深的愛好,我希望能聽到先生的教導’
哭梅聖俞
年代:【宋】 作者:【王安石】
詩行於世先春秋,國風變衰始柏舟。
文辭感激多所憂,律呂尚可諧鳴球。
先王澤竭士已偷,紛紛作者始可羞,其聲與節急以浮。
真人當天施再流,篤生梅公應時求。
頌歌文武功業優,經奇緯麗散九州。
眾皆少銳老則不,翁獨辛苦不能休,惜無采者人名遒。
貴人憐公青兩眸,吹噓可使高岑樓,坐令隱約不見收。
空能乞錢助饋餾,疑此有物可諸幽。
棲棲孔孟葬魯鄒,後始卓犖稱軻丘
聖賢與命相楯矛,勢欲強達誠無由。
詩人況又多窮愁,李杜亦不為公侯。
公窺窮厄以身投,坎軻坐老當誰尤。
吁嗟豈即非善謀,虎豹雖死皮終留。
飄然載喪下陰溝,粉書軸幅懸無旒。
高堂萬里哀白頭,東望使我商聲謳。
書懷感事寄梅聖俞
作者:歐陽修 年代:宋
相別始一歲,幽憂有百端。
乃知一世中,少樂多悲患。
每憶少年日,未知人事艱。
顛狂無所閡,落魄去◇牽。
三月入洛陽,春深花未殘。
龍門翠鬱郁,伊水清潺潺。
逢君伊水畔,一見已開顏。
不暇謁大尹,相攜步香山。
自茲愜所適,便若投山猿。
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賢。
希深好風骨,迥出風塵間。
師魯心磊落,高談羲與軒。
子漸口若訥,誦書坐千言。
彥國善飲酒,百盞顏未丹。
幾道事閒遠,風流如謝安。
子聰作參軍,常跨跛虎韉。
子野乃禿翁,戲弄時脫冠。
次公才曠奇,王霸馳筆端。
聖俞善吟喔,共嘲為閬仙。
惟予號達老,醉必如張顛。
洛陽古郡邑,萬戶美風煙。
荒涼見宮闕,表里壯河山。
相將日無事,上馬若鴻翩。
出門盡垂柳,信步即名園。
嫩籜筠粉暗,淥池萍錦翻。
殘花落酒面,飛絮拂歸鞍。
尋盡水與竹,忽去嵩峰巔。
青蒼綠萬仞,杳藹望三川。
花草窺澗竇,崎嶇尋石泉。
君吟倚樹立,我醉欹雲眠。
子聰疑日近,謂若手可攀。
共題三醉石,留在八仙壇。
水雲心已倦,歸坐正杯盤。
飛瓊始十八,妖妙猶雙環。
寒篁暖鳳嘴,銀甲調鴈弦。
自製白雲曲,始送黃金船。
珠簾卷明月,夜氣如春煙。
燈花弄粉色,酒紅生臉蓮。
東堂榴花好,點綴裙腰鮮。
插花雲髻上,展簟綠陰前。
樂事不可極,酣歌變為嘆。
詔書走東下,丞相忽南遷。
送之伊水頭,相顧淚潸潸
臘月相公去,君隨赴春官。
送君白馬寺,獨入東上門。
故府誰同在,新年獨未還。
當時作此語,聞者已依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