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爾維爾,H.

梅爾維爾,H.

梅爾維爾,H. - 梅爾維爾,H. 美國小說家、詩人,一生潦倒不得意,他的作品直至20世紀20年代以後才逐漸引起注意。

梅爾維爾,H.

正文

美國小說家、詩人。1819年8月1日生於紐約,父親是唯一神教派基督徒,以經營進口業為生。母親是信仰加爾文教派的荷蘭移民的後裔。他15歲離開學校,做過銀行小職員、皮貨店店員和教師。1839年在一條去英國利物浦的商船上充當服務員,接觸海洋,對他以後的創作產生了影響。1841年他22歲時再度航海,在捕鯨船“阿古希耐”號上充當水手,航行於南太平洋一帶。他後來的傑作《白鯨》取材於這次海上生活。1842年 7月離船,曾為南太平洋馬克薩斯群島有食人生番之稱的泰皮族所俘虜。脫逃後於當年 8月在一條澳大利亞商船上作水手,因違犯紀律,被囚在塔希提島。越獄後在當地各島漫遊,所聞所見後來寫進他的《歐穆》一書中。11月, 他到一艘捕鯨船上做投叉手。1843年 8月又在一艘軍艦上做水手,1844年10月在波士頓退伍。他在海上的4年生活完成了他後來稱之為他的“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教育。以後他開始寫作。
梅爾維爾最初的兩本書《泰皮》(1846)和《歐穆》(1847),是根據他在泰皮和塔希提的見聞經過藝術加工而寫成的遊記。《泰皮》脫稿後,出版商曾懷疑它的真實性,不肯接受;出版後也引起疑問。和他一起在泰皮人中間生活的同伴托比看到這部書,出來作證,懷疑才告消釋。《歐穆》與《泰皮》內容大致相同,也很受歡迎。這兩本書以饒有幽默的筆法寫成,與荷馬《奧德修紀》歐洲中古時代關於尋覓“聖杯”的武士故事很有類似之處。作者在描寫泰皮人這類所謂“未開化”部族的社會時,表現了對一種美好的未經沾污的伊甸園式生活的嚮往,但也揭露了所謂“文明”給這些地方帶來的災難。這兩部書對殖民主義者,特別是對傳教士有所譴責,因而激怒了一些傳教士,並且遭到教會的抗議,以致《泰皮》在再版時作者不得不作了刪節。
1847年梅爾維爾開始創作《瑪地》,並同紐約文藝界接觸,經常為文藝刊物寫稿。他曾說《泰皮》和《歐穆》寫的是實事,卻被人們認作虛構,現在他要寫一本內容是虛構的書,看是否會被認為是實事。《瑪地》也是遊記體,也寫探索者的故事,但它結合使用了寫實、幻想等手法,有多種寓意。書中的主角塔紀是捕鯨船上的水手,同一個夥伴一起逃走。他們在一隻雙桅船上遇到一對玻里尼西亞人夫婦。船被暴風打翻,塔紀二人和玻里尼西亞男人在海上漂流。一群土人正要殺死白種女郎伊拉祭神,被塔紀等人所救,抵達理想樂園瑪地。一天伊拉忽然失蹤,塔紀在國王、歷史家、哲學家和詩人的伴同下在瑪地各島尋找伊拉。瑪地象徵人間世界,塔紀尋找伊拉象徵人類在世界上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不可得。在週遊各島時,塔紀和他的夥伴們談論世事,追究事物的真相,他們發現許多事物往往名實不符。例如他們經過象徵美國的“維凡查”時,看見拱門上大書“本共和國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但它的南方卻盛行奴隸制。最後,塔紀獨自一人在茫茫大海中繼續尋求永不可得的伊拉。
1849年梅爾維爾出版《雷得本》,1850年出版《白外衣》,都寫航海生活,也都獲得好評。後者對美國海軍的積弊(如殘酷的笞刑)所作的批評還獲得有力的支持。這兩本書和《泰皮》、《歐穆》有相似之處,但帶上一層懷疑憂鬱的色彩。這時作者正在閱讀莎士比亞的作品,特別注意《一報還一報》和《李爾王》中陰沉的段落。此外他還讀了霍桑深入探討人性善惡問題的小說《紅字》,這對他以後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年夏天他與霍桑相識,兩人成為鄰居和朋友。
1851年梅爾維爾出版他最重要的作品《白鯨》,它包含了作者創作的各種特點,如《泰皮》和《歐穆》的現實主義,《瑪地》的寓言色彩,《雷得本》和《白外衣》的象徵主義等,在這部作品中還可以看出英國伊莉莎白時代的戲劇、哥特派小說、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卡萊爾的著作等的明顯的影響。
《白鯨》寫捕鯨船“皮闊德”號船長埃哈伯一心要捕殺咬掉自己一條腿的兇殘狡猾的白鯨莫比·狄克,在航行幾乎整個世界、經歷種種困苦之後,終於與莫比·狄克遭遇。 經過3天追蹤,最後用魚叉擊中白鯨,但船被白鯨撞破,埃哈伯被魚叉上的繩子纏住,帶入海中。全船的人落海淹死,只有水手伊希梅爾(《聖經》中人名,意為被遺棄的人)一人得救,故事就是由他敘述的。作者以白鯨的白色象徵天真無邪和恐怖,以白鯨象徵善和惡的混合,這也是人世的基本狀況。埃哈伯想捕殺白鯨,最初出於復仇之心,以後成為痛恨邪惡的偏執狂,最後走向對宇宙或對自然規律的挑戰。他和全船人員同歸於儘是不可避免的結局。這部小說以充實的思想內容、史詩般的規模和沉鬱瑰奇的文筆,成為傑出的作品,但在當時卻沒有得到重視。

梅爾維爾,H.梅爾維爾,H.
梅爾維爾的小說作品還有《皮埃爾》(1852)和《伊斯雷爾·波特》(1855)。他的短篇小說和散文有《代筆者巴特貝》(1853)、《迷惘的島嶼》(1854)、《班尼托·西蘭諾》(1855)等,後來集成《廣場故事》於1856年出版。1857年出版的長篇小說《騙子的化裝表演》,通過航行在密西西比河的船上各種人物的言行,對美國社會進行揭露和諷刺。他去世前所寫的一部長篇小說是《畢利·伯德》(1924),在他死後30多年才出版。
梅爾維爾晚年轉而寫詩。 1866至 1885年在紐約任海關檢查員。1866年他自費印行第 1部詩集《戰事集》。1876年又自費出版以宗教為題材的18,000行長詩《克拉瑞爾》,1888年和1891年自費出版詩集《約翰·瑪爾和其他水手》和詩集《梯摩里昂》,各印25冊。
梅爾維爾於1891年 9月28日去世。一生潦倒不得意,他的作品在當時大多也不受歡迎,直至20世紀20年代以後才逐漸引起注意。他的作品在當時超出了一般讀者的接受能力,因為那時美國作為上升中的國家,往往給人以美好的幻想,似乎是能使人類擺脫腐朽的歐洲的影響而獲得新生的標誌。但梅爾維爾所接觸到的現實卻無法和這種理想調和。他看到的是資本主義的貪得無厭,大量貧苦移民的慘受剝削,人們的言行不一。他的作品中反映的這些矛盾和他特有的瑰奇的風格,就有一種迫人思考、扣人心弦的力量。
參考書目
 Richard Chase, Melville, 1949.
 E.H.Miller, Melvile, 1975.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