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有譽

梁有譽

梁有譽(1521-1556年),明代文學家。字公實,別號蘭汀。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鄉舉,二十九年中進士第,授刑部主事,故世稱“梁比部”。因其為諸生時於歐大任、黎民表、吳旦、李時行同師事香山黃佐,結社南園,故被列為“南園後五先生”;學者稱為蘭汀先生。後得寒病而卒,年僅36歲。有《蘭汀存稿》(也稱《比部集》)八卷存世。

生平簡介

梁有譽梁有譽詩文
梁有譽,字公實,乾滘(今北滘鎮廣教村)人。師從黃佐,與同窗好友黎民表、歐楨伯等人相與唱和,號稱“南園後五子”。
嘉靖二十九年,中進士,同榜有宗臣徐中行、吳國倫等。初授刑部主事,在北京時與詩人李攀龍、王世貞、謝楨、宗臣、徐中行、吳國倫共結詩社,史稱後七子。
嘉靖三十一年,因思親稱病歸里,閉門讀書。即使有大吏至,亦辭不見。
嘉靖三十五年,在南海時與黎民表相約游羅浮,受海上大風吹襲,得重感冒而卒。

文學成就

梁有譽梁有譽詩選入其中
梁有譽為後七子之一。他一生到處為官作宦,詩歌多能描繪各地的山川風貌和社會習俗,並寄寓到處奔波的無限感慨和懷念鄉土的悠悠情思。如《初入滇關》寫“白日開南繳,青天豁大荒”,概括滇疆的景色,筆力蒼勁。貴州人陳田認為,後句“非至滇境者不知其妙”,實為會心之論。《盤江驛舍阻雨寄汪惟一》,勾勒了“春早蟄龍蒸赤水,夜深山鬼嘯青林”的盤江驛舍,同時表露出“誰憐妻子累,實恐衰年瘴癘侵”的惆悵。《暮發滁陽》寫“懸崖青欲滴,芳草綠堪迷”的美景,同時發出“洵美非吾土,翻然憶故溪”的感喟。但其詩內容總的說來不夠豐厚。梁有譽善長七律,“閎大雄整,卓然名家”(胡應麟《詩藪》),如《山陵道中風雨》、《答孫侍御秦中見懷之作》、《送莫廷尉之任南都》,都是蒼然爽健的作品。其中“北上蕭關太白高”、“建業心青法署高”,尤為人們稱賞。 

梁有譽的詩看得出在刻意學杜,但摹仿有跡,缺少杜詩那種雄渾沉鬱的情致。他的散文創作更是有意矯揉,成就亦不高。著有《蘭汀存稿》八卷。(明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文苑三) 。

詩文風格

梁有譽梁有譽
梁有譽其詩內容雖不深廣,但尚能做到婉麗多諷。他的一些詠史詩寄寓著對時世的感慨。如《漢宮詞》實是諷刺嘉靖帝為了煉出延年金丹而大肆搜羅少女的荒唐行為。他的一些與朋友贈答詩,也潛藏著對當時政局的憂慮。《喜歸述懷留別李於鱗徐子與宗子相王元美四子一百韻》較詳細地描述了“瘡痍未蘇息,戈甲轉綿延”的外患內憂現實,令人怵目驚心。此外,他的大量詠懷詩,既傾吐了對古往今來未展其才的志士的同情,又表現出自己潔身自好、耿介絕俗的情懷,也有一定意義。其詩的基調是深情婉約,如怨如慕,詞采雖然華美,但並不過分穠艷。造詞儷事,尚屬新警。但其詩總的看來,筆力稍嫌纖弱,波瀾不足,深沉不夠。 著作有《蘭汀存稿》8卷,又名《比部集》。

人物評價

梁有譽梁有譽畫像
梁有譽輕財好客,交遊廣泛。當時許多著名的文化名人都以與他交往為榮。他的一生遊歷的地方很多,先後在北京、江西、福建、廣東、貴州、河南等地任職,足跡踏遍半箇中國,所到之處,他總是不忘踏訪當地名勝古蹟,且喜歡“彩毫隨處紀名山”。廣東宋皇城遺址、冼夫人廟、肇慶七星岩,江西滕王閣、廬山,貴州奢香驛、赤水河,福建福州開元寺等地都留有他的詩作和題刻。如今這些名篇佳作已成為當地寶貴的文化財富。

梁有譽長期漂泊在外,鄉情十分濃郁,客居他鄉,他常常鄉愁頓起。他晚年回到家鄉後於北門外建一小園,取名“北園”,一邊種菜,一邊講學著書,生活淡泊,常用菜羹竹脯待客,而聲名籍盛。崇拜者從全國各地紛至沓來。從梁有譽的大量詩文作品中,可以發掘其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感、對社會人生的獨特體驗以及其高尚的思想品格。

南園後五子

梁有譽南國詩社舊址
明朝中期,君昏臣貪,宦官惡吏橫行,賦役繁重。國運衰落,中原詩壇也日漸凋敝,而南粵卻詩人詞客輩出,嘉靖、隆慶年間又有五位詩人脫穎而出。他們被稱為“南園後五子”,分別是歐大任、梁有譽、吳旦黎民表李時行,其中三位是佛山人。他們追慕“前五子”的遺風,再度在南園結社吟詩,重振南國詩壇。

當時的南園,在歐大任的《五懷》詩的序中,是這樣的景象:“……社(南園詩社)已廢而園故在,荒竹滮池,半掩蓬翟,其行誼風流,猶可想見。俯仰異日,爰懷五章。”南園詩社重修的具體時間,根據梁有譽文章中的描述,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復粵山舊社,召邀故人,相與發憤千古之事。作《詠懷》十五,詩社中人自以為不及矣。”——清代的學者普遍認為,梁有譽文章中所謂的“粵山舊社”,就是南園詩社。和“南園前五子”結社時的年少相比,“南園後五子”此時普遍已經接近不惑之年。不過,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彼此相熟,因為他們都是當年知名的大學者黃佐的學生,也正因如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受到黃佐雄直、恣肆詩風的影響。在當時濃厚的擬古氛圍中,能夠或多或少地擺脫了“文必秦漢,詩為盛唐”的陋習,比較自覺地繼承和發展南園前五先生開創的詩風。

也許因為已步入沉穩中年的緣故,他們的詩歌也顯得更加成熟和穩健。清人檀萃評說:“嶺南稱詩曲江而後,莫勝於南園。南園前後十先生,而後五先生為尤盛。”他們的詩歌,在中原地區也是蜚聲一時。梁有譽的近體詩,婉約清新,繼承了嶺南詩派現實主義傳統。如《北山訪梁思伯諸子不遇》:“竹塢無塵日已曛,數聲啼鳥隔花聞。平蕪一望涼風起,吹落江城萬樹雲。”

故居

梁有譽梁有譽故居
梁有譽故居位於北滘鎮廣教村,為一棟一進七重、20餘間廂房的明清木結構建築。
梁有譽故居“三雕薈翠”,大門有《梅里高風》石刻門匾,故居裡面木雕門屏、窗屏、撐拱、雀替,比比皆是,均有深淺或縷家木雕圖案,尤值一提的是故居內4隻木雕雄獅圖案,分別為犀牛角、蝙蝠金錢、書和筆,其中寓意為:富貴滿堂、福在眼前、書香門第、必定如意

嘉靖七子

中國明清前七子後七子

人員 背景描述
前七子 李夢陽 何景明 徐禎卿 邊貢 康海 王九思 王廷相 (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的文學流派。“前七子”皆為進士,多負氣節,對腐敗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氣不滿,強烈反對當時流行的台閣體詩文和“嘽緩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習氣。其文學主張被後人概括為大力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旨在為詩文創作指明一條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詩風。
後七子李攀龍 王世貞 謝榛 宗臣 梁有譽 徐中行 吳國倫 (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嘉靖隆慶年間(1522-1566)的文學流派。因在前七子之後,受李夢陽、何景明等人的影響,繼續提倡復古,相互呼應,彼此標榜,聲勢更為浩大,世稱他們是後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他們的文學主張基本上與前七子相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