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儀韻

梁儀韻(1913年-1982年),字堅白,於1958年至1982年在北京積水潭醫院中醫科工作,曾任主任醫師、科主任。梁儀韻於1930年拜晚清太醫韓一齋先生為師,專研中醫內科、婦科;並於1937年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當時北平衛生局組織的統一考試,獲準行醫,1938年起懸壺京城。她平易近人,醫道精湛,對患者一視同仁。遇有貧困患者,還常常免其診費,甚至資其藥金,醫名漸著。她一直以《大醫精誠》中的標準要求自己,直到晚年重病纏身,仍然是有一分精神,就要為病人盡一分力。梁儀韻繼承了韓師的學術思想和治學特點,博採眾家,師古不泥,注重實際,善治療內、婦、兒科雜病和一些發熱性、出血性疾病,挽救了很多危重病人的生命。梁老早年診務繁忙,未及著述。十年浩劫中病案又損失殆盡,生前發表的成文有《試論祖國醫學之傳遞》、《功能性子宮出血十三例論治》、《陽明躁狂》、《低熱論治》、《臨症經驗》等。“梁儀韻名家研究室”對其著作及醫案進行了深入的分類留存,為後世對其醫術的傳承提供重要依據。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梁儀韻,字堅白,河南省葉縣人,生於1913年,卒於1982年。1930年師從晚清太醫韓一齋學習,前後8年,盡得其傳。1938年,獨立懸壺京城。1956年,到北京第三醫院工作。1958年,調入北京積水潭醫院中醫科。

學術思想

梁儀韻對婦科疾病有著獨到的見解。她認為,婦科病病位在沖任、胞宮、胞脈,病機在氣血失調,故和燮氣血,調理奇經,以平為期,是婦科疾病的治療大法。她臨床常選補益奇經法、通調奇經法、溫通奇經法、降逆安沖法等治療崩中漏下、滑胎、不孕、痛經、閉經以及妊娠惡阻等。如對崩漏(功能性子宮出血)的辨治,梁儀韻提出若過於煩勞,心陽過張,或腎虛不納,均可導致胞脈失攝而下血,故心陽過張、腎氣不納是導致崩漏的重要原因。胞脈受損、氣血失攝是崩漏發生的病機關鍵。

她認為崩漏有氣虛、血熱以及血瘀等三種主要證型,其中以氣虛者居多,尤以心腎損傷為主。患者多為三七、五七之齡,腎氣不足,情志內傷,復感勞倦,胞脈受損而致崩漏。因此,在臨床辨治崩漏的過程中,辨虛實、明轉化,辨主要證候、次要證候,辨順逆顯得尤為重要。她認為多數崩漏日久氣虛的病人面色蒼白,但也有面色微紅的,此非血熱,而是虛陽上越之象。若崩漏脈見沉細、沉弱、沉緩無力為順證。浮弦而大,或浮、洪、數則為逆證、重證。尺脈的浮沉尤應注意,浮虛者難治,沉緩者易愈。

撰有“論述祖國醫學之傳遞”、“功能性子宮出血13例論治”等4篇論文。

臨床經驗

對於崩漏的治療,梁儀韻不僅注重察因、審證,在用藥時還特別注意斟酌藥性。她認為,崩漏用藥以益氣養血補奇經,升提收攝固沖任為主,注意止血不可過用苦寒,以防留瘀復發出血。她用藥輕靈,善調氣機,主張人身陰陽,莫不隨氣而轉。氣乃生生之機,亦即去病之機。凡治病,必使氣機活轉,方可有效。每於補益、清化、理血等方劑中,酌加行氣理氣之品,如香櫞、木香、枳殼等,使補而不滯,清而不寒,氣血並調。

針對一些久治不愈的病人,或顯或隱均可見到疼痛、皮膚黯斑、脈澀等瘀阻之象,梁儀韻受葉天士“初病在經,久病入絡”觀點的啟發,常選辛通之法治療而獲良效,進而形成了她“久病雜證治絡為先”的學術思想。具體體現為辛甘潤肺治咳喘,辛香通絡治胸痹,辛溫通絡除痹證等。梁儀韻常言,重症病人尤貴氣陰。氣為心氣、肺氣,陰為胃陰、腎陰。因心主血,肺主氣,胃陰為後天之化,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腎陰為先天之基。故留得一分氣陰,即有一分生機。所以,每臨重症,必特別注意保護氣陰。她常用加味生脈散、三甲復脈湯等挽救危重病人。重視氣陰的思想在腫瘤病人的治療中體現得更為清楚。在70年代初期,梁儀韻接診了不少腫瘤病人,或手術後或未手術,正在接受放療、化療。她以顧護氣陰、調補氣血的方法配合手術、放療、化療,收到較好的效果。

後世影響

梁儀韻一生帶徒多名,其門人弟子有楊玉華、林珠、梁志齊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