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林關

桃林關

桃林關位於山東省膠南市黑溜頂北側。膠南縣有齊長城約55公里,多已圯塌,春秋戰國齊長城關隘,與黃草關互為倚峙,十分險要,今仍為諸城等地通往沿海地區的交通要道。膠南縣有齊長城約55公里。

(圖)桃林關桃林關

桃林關位於山東省膠南市黑溜頂北側。膠南縣有齊長城約55公里,多已圯塌,春秋戰國齊長城關隘,與黃草關互為倚峙,十分險要,今仍為諸城等地通往沿海地區的交通要道。膠南縣有齊長城約55公里。

概況

桃林關是萬里長城關口,清代以前為邊塞要地。如今這裡雖然形成了村落,但遺留下來好多與關城有關的地名。

地勢特點

(圖)桃林關桃林關

桃林關口之險有三,是其它關口所不同時具備的。

一險山險。桃林口關在大山的入口處,《讀史方輿紀要》載“桃林山,府北六十里。群山參差,盤折險峻,有桃林口關。其西望山,焦律……《志》云:桃林關城東百餘步,有山高三里許,懸岩聳峙。……自此而東,斥堠相次,皆依山為險。”桃林口向北向東都是崇山峻岭,連綿不絕。關口向西直入冀東平原,向南為丘陵,入永平府

二險水險。永平北部主要有兩條大河由塞外流入,一條濡水(今灤河),一條為漆水(今青龍河)。灤河全長上千里,關外長五六白里,自潘家口流入關內,從關口至永平府水路近二百里,中有遷西、遷安兩座縣城。青龍河全長二百多里,關外長一百多里,自桃林口流入關內,從關口至永平府水路僅七十里,中無縣城,永平府就坐落在青龍河東岸。另外明朝大部分時間防禦的蒙古人有一支就活動在今遼寧凌源以北的廣大地區,而桃林口的正北方向正是凌源,青龍河的發源地也在凌源境內。北人犯邊首選水路,水路進軍速度遠大於陸路,一百多里長的青龍河,遠比五六百里長的灤河行軍時間要少的多。所以桃林口就成為北人入侵永平的首選關口。這一險在洪武十三年被蒙古人利用。

三險地險。永平乃冀東平原的政治中心,特別是以北京為國都後,永平更是京畿重地,直隸京師。桃林口關距永平府陸路六十里,水路七十里,中間無大的城池據守。《讀史方輿紀要》載“桃林口關府北六十里,桃林山口也。控臨邊塞,屹為要地。”桃林口關一旦被攻破,敵人便可長驅直入,短短的幾十里行程,可在極短時間內到達永平府,攻克城池。洪武十三年的“蒙古兵入桃林口,寇永平,掠民資蓄。” 就是例證。可以說“桃林安,則永平安,永平安則京畿安;桃林破,則永平失,永平失則京畿危”。

桃林關位置的險要,終於被永樂皇帝所重視,在永樂元年朱棣派侯爵和伯爵為薊鎮總兵官,備御桃林口。桃林口成為運籌帷幄的軍事指揮中心,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七十多年後的成化十五年(1479年)薊鎮都督李銘特邀請侍御鄭書撰寫了《三屯營帥府題名碑》記載了這段歷史,彌補了正史的不足,載“薊潤平營則外限戎狄,內屬畿輔,乃天下第一重鎮也。永樂即命重臣如張隆平、陳遂安,以侯伯爵充總兵備御桃林口。”說桃林口是平(平州)營(營州今遼寧朝陽)鎖鑰,永平北大門一點也不為過。

從此以後,桃林口關在終明一朝都是鎮守要地,陳重兵把守,城池固若金湯,幾乎沒被攻破過。

現狀

多已圯塌,但遺址尚清淅連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