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茲

格拉茲

格拉茲( Graz )位於奧地利施泰爾馬克州( Steiermark )境內,也是該州首府,是奧地利境內僅次於維也納的第二大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和2003年歐洲文化之都的格拉茲以其南部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宜人的氣候而成為一個理想的休閒城市。

基本信息

概述

格拉茲格拉茲
格拉茲( Graz )位於奧地利施泰爾馬克州( Steiermark )境內,也是該州首府,南距斯洛維尼亞(Slovenia)邊界不過三十多公里。這座人口不過二十五萬的古城,是奧地利境內僅次於維也納的第二大城。但與其它歐洲名城比較起來,位於穆爾( Mur )河畔的格拉茲算是座迷你而建設集中的小城。
因位居巴爾幹半島地中海地區十字交匯點的地理位置,格拉茲自古以來就是阿爾卑斯山以東的文化重鎮。深厚的歷史背景和城內一幢幢具有時代特色的建築物,使得格拉茲在1999年十二月成為奧地利第五處榮登世界文化遺產名單的重要歷史遺蹟。

旅遊景點

格拉茲( Graz )位於奧地利施泰爾馬克州( Steiermark )境內,也是該州首府格拉茲( Graz )位於奧地利施泰爾馬克州( Steiermark )境內,也是該州首府

1、宮殿山(Schlo遙erg)
格拉茲老城一片紅瓦頂上,是一座鶴立雞群的宮殿山。乘坐三分鐘纜車便可以來到海拔四百七十三米的山峰。山峰上是一座高達二十七米的鐘樓。格拉茲市的這一明顯標誌建造於一七一二年。
2、州議會(Landhaus)
格拉茲是一座義大利文藝復興城。州政廳是文藝復興城中的皇冠。州政廳的建築出自義大利建築師之手,完工於一五六五年,從前是施泰爾馬克各社會階層聚會之處,如今是施泰爾馬克州議會所在地。現今,這裡常舉行音樂會和露天演出。

3、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和2003年歐洲文化之都的格拉茲以其南部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宜人的氣候而成為一個理想的休閒城市。中世紀和巴洛克式的建築加上大街上現代生活的氣息給這座城市更添迷人別樣的風采。軍械庫(Landeszeughaus)也就是該州兵器庫因其收藏獨一無二的中世紀武器和盔甲稱為格拉茲觀光的首選,其他景點還有宮殿山(Schlossberg)和鐘塔-格拉茲市的象徵,晚期哥德式大教堂和費丁南德二世(Ferdinand II)的陵墓,約翰(Joanneum)州立博物館和一座雄偉的巴洛克式宮殿-艾根貝格宮(Schloss Eggenberg)。

歷史

格拉茲( Graz )風光格拉茲( Graz )風光

格拉茲曾為羅馬帝國的殖民地,且是中世紀重要的貿易城市。四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後,一直到查理曼大帝統一歐洲之前,格拉茲都被鄰近地方的民族統治著。十世紀時匈牙利人入侵當地,直到半個世紀後才撤離。這時格拉茲也才開始有了較具體的邊界,而格拉茲的斯拉夫語古名 [Gradec] (意為 [城堡] ),也是出於這個時期。
1140 年,勢力擴及巴伐利亞至匈牙利一帶的波西米亞國王鄂圖卡三世( Ottokar Ⅲ)占領格拉茲後,格拉茲開始成為施泰爾馬克地區的首府。此時期城中除了有貴族階級外,還有大批工匠和商人。另外,還有大批猶太人居住在特定區域,但到了十五世紀,這些告借貸放款維生的猶太人全數被驅逐出城。
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全盛時期
十三世紀末,哈布斯堡( Habsurg )王朝的國王魯道夫一世( Rodolf Ⅰ)從鄂圖卡三世手中奪取格拉茲。一三七九年紐侖堡條約簽定後,格拉茲正式納入哈布斯堡王朝的版圖。當皇位傳至李奧波德三世( Leopold Ⅲ)時,格拉茲開始向外擴展,並成為奧地利最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而真正讓格拉茲發展成重要城市的關健人物,則是十五世紀中葉被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腓特烈三世(FrederickⅢ),他在格拉茲興建他最喜愛的行宮,一連串宏偉的建築物也在這個時期興建完成。自一四三八年始,格拉茲已在逐步發展中,腓特烈三世更加把勁地開始興建城牆。
十五世紀時,為應付土耳其和匈牙利人的入侵,格拉茲逐漸展開防禦性要塞的興築工作。1480年年土耳其人長驅直抵城門,這個事件後來還被繪成一幅名為 <上帝降災> (Plagues of God)的壁畫,長期展示在當時為皇家教堂的大教堂(Dom)南面牆壁上,這幅壁畫也成為格拉茲舊城內哥德時代繪畫的代表。
腓特烈三世的繼承者是馬克西米連一世( MaximilianⅠ)皇帝,雖然他在格拉茲居留的時間不長,但仍大興土木建設這座城市,一四九九年還在王宮( Burg )中增建了雙曲(double winding)徊鏇階梯。
到了十六世紀,土耳其人仍然不斷入侵,再加上宗教改革的紛擾,格拉茲的經濟受到嚴重的打擊。為了一勞永逸,杜絕外患,斐迪南一世(FerdinandⅠ)自十六世紀中葉起,開始從義大利北部倫巴底(Lombardy)地區廣徵工匠和建築師,以新的技術及風格重修格拉茲自中古時期便遺留下來的防禦工事。也自此時起,格拉茲真正成為奧地利抵抗土耳其人的根據地。
義大利建築師打造出的城市
文藝復興式風格興建的防禦工事,最著名的當屬至今猶存,雄踞於斯洛斯山( Schlo berg)頭上的鐘樓( Glockenturm )。這座建於1588年的鐘樓是由來自虐格諾( Lugano )地區的多明尼哥,阿利歐( Domenico dellAlio )所設計,如今已成為格拉茲的地標。這位才華洋溢的建築師在格拉茲也留下了施泰爾馬克地區最重要的文藝復與式建築,也就是位於舊城中心的蘭德宮( Landhaus )。
1614年,斐迪南二世(FerdinandⅡ)委任他的宮廷建築師波米斯的裴特羅( Pietro de Pomis )在大教堂邊,興建一座深具紀念性的陵墓(Mausoleum)。這座龐大的建築現在已成為哈布斯堡王朝最令人矚目的陵墓及奧地利境內最重要的歷史建築之一,且是格拉茲當地建物由文藝復興轉變成巴洛克風格的代表性建築。
1618年則是格拉茲由盛轉衰的關健,因為斐迪南二世在這一年被推舉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次年,斐迪南二世便將皇宮和所有貴重的寶物,藝品、皇家樂團全都移往維也納。隨著宮廷的遷移,格拉茲的文化和經濟發展大不如前,這也是巴洛克時期建築未能在格拉茲大規模發展的原因之一。雖然如些,一直到一七四九年之前,格拉茲仍舊是奧地利內地的行政首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