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蠶蛹腦病

柞蠶蛹腦病

柞蠶蛹俗稱繭蛹,四季均有銷售,因營養豐富是人們喜愛的菜餚。但口服柞蠶蛹後可出現頭暈、震顫、行走不穩、共濟失調等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表現,稱柞蠶蛹腦病。柞蠶蛹腦病是柞蠶養殖區散在發生的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系由進食柞蠶蛹而誘發本徵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發現的以錐體外系與小腦為主的中樞神經廣泛受累的綜合徵,自1984年王希晟等報導15例之後,不斷有個案報導。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柞蠶蛹腦病柞蠶蛹腦病
在東北山東一帶有著較悠久的養柞蠶歷史,柞蠶蛹因富含蛋白並且味美而被人們經常食用。故病例主要分布在東北山東地區。本病多見於成人兒童亦有發生男女均可患病。目前尚無發病率流行病學統計資料

1.病因
病因未完全明確患者均有食用柞蠶蛹史並非蠶蛹變性亦非因蠶蛹混有農藥所致但同食者數人或數十人中,僅有個別發病,故發病與個體差異相關。
2.發病機制
柞蠶蛹腦病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有學者認為柞蠶在做繭之前感染了“微粒子病”,但尚能繼續轉變成蛹而其體內的蛋白質已變性分解,並產生毒素,此毒素具有嗜神經病毒的親和力作用於感受性強的機體,影響到中樞神經系統而發病(王希晟,1984);另有學者認為可能因食用柞蠶蛹後造成中樞神經系統變態反應,是個體對柞蠶蛹體內的某種蛋白質敏感而引起的變態反應性腦病(湯洪川等,2000)。

臨床表現

柞蠶蛹腦病柞蠶蛹腦病
多於進食柞蠶蛹後12h內出現症狀,與進食數量無關。主要症狀為頭暈、嘔吐、面部潮紅、肌肉震顫、步態蹣跚、少語或失語,可有意識障礙、煩躁不安、尿失禁或尿瀦留、肌張力增高、眼球水平震顫、一過性錐體束征陽性、Romberg征陽性、指鼻試驗陽性、跟膝脛試驗陽性,但腦膜刺激征少見,多無顱神經受損表現。
1.症狀一般在進食柞蠶蛹後24h內出現,並逐漸達到高峰持續數天至十餘天,然後緩慢恢復,一般病程呈良性過程。

2.本病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暈噁心嘔吐震顫、步態不穩等症狀。嚴重者出現肢體癱瘓尿便失禁以及昏迷、抽搐等。也可出現精神異常:如胡言亂語幻聽、幻視及譫妄症狀等(車承福等1989)。

3.查體可見眼瞼眼球面部及肢體的不自主震顫,站立不穩、行走困難偏癱昏迷病理反射及腦膜刺激征。

柞蠶蛹腦病柞蠶蛹腦病

4.本病發病及病情輕重與進食蠶蛹量無相關性。

(1)食蜂蛹中毒潛伏期2~4小時,食蠶蛹中毒的潛伏期數小時至1周不等。(2)中毒表現:開始為噁心、嘔吐、腹瀉和腹痛等症狀,嘔吐物為胃內容,有時呈咖啡色,腹瀉為稀水便,有時也解血性黏液便或咖啡色稀水便,同時常伴頭昏、頭痛和全身麻木等,其後可突然發生意識障礙及抽搐,並出現眼球震顫,舌肌震顫,步態蹣跚等,抽搐呈陣發性,發作時手足痙攣,面呈苦笑面容,眼球固定,瞳孔縮小,呼吸困難,面色青紫,意識不清,每次歷時15~30分鐘,數小時後可再發作,發作過後呼吸急促、困難或不規則,神志可呈恍惚狀態,大喊大叫,有的持續意識不清,可伴大小便失禁、心律失常及休克。腦電圖檢查呈高度或中度異常。

曾有一學生食大量蠶蛹,8小時後出現頭昏、噁心及嘔吐,隨後出現眼球、舌肌震顫,全身痙攣及步態不穩等神經系統損害,被診為柞蠶蛹性腦病,是食用蠶蛹發生過敏而引起的反應。另一例進食剩餘變質蠶蛹10餘個,於1周后吐瀉,次日神志喪失,手足陣發性抽搐收住院;入院後神志恍惚,煩躁不安,時而大喊大叫,呼吸深大,大小便失禁,全身肌肉陣發性震顫;經CT掃描腦組織無異常,腦電圖廣泛中度異常;經用氯丙嗪、糖皮質激素、神經活化劑及支持療法等治療,29天后治癒出院,也被認為與變態反應相關。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齡23~75歲。病前均有進食炒、煮蠶蛹病史,進食1個至數十個不等,

柞蠶蛹腦病柞蠶蛹腦病
均於進食後2~8小時內發病。
1.2臨床表現:所有入院患者均有頭暈、行走不穩、震顫、共濟失調錶現。嚴重者3例出現意識模糊、胡言亂語、幻視等精神症狀;伴噁心、嘔吐5例。其中震顫包括眼瞼、面肌、四肢肌肉、眼球震顫。患者體溫、血壓、脈搏、四肢肌力均正常。2例有雙側病理反射。
1.3實驗室檢查:血尿便常規、腎功、肝功、血糖正常;腰穿7例,腦脊液細胞數、生化檢查正常;腦電圖檢查13例,8例廣泛異常,其中重度異常2例(均有意識改變)、中度異常2例,輕度異常4例,無局灶放電改變,腦電圖改變與臨床表現相符;頭顱CT檢查19例正常,1例雙側蒼白球區有軟化灶改變,病癒後複查病灶消失。
1.4治療與轉歸:予地塞米松10mg靜脈滴注5天后逐步減量停用,以能量合劑、B族維生素、胞二磷膽鹼靜脈點滴,對躁動患者予安定肌肉注射鎮靜治療。患者於2~7天症狀好轉,僅1例手顫1月後恢復,預後良好,無後遺症。

醫學討論

本組患者病前均進食蠶蛹,且同餐者無發病,故可除外中毒因素引起。本病散在發病,起病快,發病與既往是否

柞蠶蛹腦病柞蠶蛹腦病
進食過蠶蛹及本次進食蠶蛹數量無關。本組病例中均為反覆多次進食者,其中1人僅進食1個蠶蛹而發病。有資料顯示依據臨床表現將本病分三型:(1)共濟失調型;(2)精神症狀型;(3)昏迷型。三型可重疊存在。發病機制考慮與蠶蛹中有被真菌寄生形成所謂“僵蛹”,真菌寄生後於蠶蛹體內生長繁殖釋放大量毒素及代謝產物,這種毒素具有嗜神經性,耐熱,一般烹調溫度不能破壞[1],進食後致病。亦有學者認為蠶蛹本身體內有嗜神經毒蛋白,所產生的毒素作用於感受性強的機體引起變態反應,導致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樣改變。另有報導認為蠶蛹本身系蛋白質,特異性機體食用後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為靶器官的變態變化。
本病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症狀,臨床易誤診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病毒性腦炎、食物中毒等,應注意鑑別。進食蠶蛹後出現急性起病以錐體外系、小腦系統受累為主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表現應考慮此病,提醒患者進食前要細心去除僵蛹和變質蠶蛹,高溫烹飪,儘可能破壞毒素,防止發病。常合併有消化道症狀及精神症狀

診斷與鑑別

柞蠶蛹腦病柞蠶蛹腦病
1.有食用柞蠶蛹史,食後24h內發病。

2.首先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然後有舌面部、四肢肌肉震顫及站立不穩等肌張力增高和共濟失調等錐體外系症狀。

3.嚴重者出現譫語、躁動不安幻聽、幻視以至昏迷表現。

4.有腦電圖異常以及腦脊液和腦CT檢查均無明顯異常改變,即可做出診斷。

本病須與有機汞有機氯有機磷中毒、顱後窩病變病毒性腦炎急性腦血管病梅尼埃病等以及其他錐體外系疾病相鑑別。

檢查

柞蠶蛹腦病柞蠶蛹腦病
1.大部分患者血中白細胞輕度增高,主要為粒細胞增高。

2.腰穿腦脊液壓力一般正常,少數患者蛋白及細胞數可有增高大多數患者無明顯改變。

3.少數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可有增高表現,可能與中樞神經組織受累有關。

4.多數患者腦電圖可有明顯異常改變主要表現為廣泛性的慢波多無局灶性的改變及癲癇樣放電。

5.顱腦CT檢查均無異常改變。

治療與預防

柞蠶蛹腦病柞蠶蛹腦病
1.採用綜合治療的方法主要套用糖皮質激素維生素B族維生素C治療。同時可給予東莨菪鹼苯海索(安坦)改善震顫、眩暈症狀。

2.注意防治腦水腫以及補液、預防感染等。

3.給予營養腦細胞的藥物(如ATP)治療。

本病病程呈良性過程預後良好,一般在半月內痊癒少數重症者恢復較慢。

確診病例以後應停食柞蠶蛹。食用柞蠶蛹應充分加熱有過敏史者應該避免食用。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