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樹

柘樹

柘樹(學名:Cudrania tricuspidata),簡稱“柘”,是桑科柘屬的一種植物,又名柘刺、柘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花期6月,果熟期9—10月。原產於東亞,分布於中國河北南部、華東、中南、西南等省區。其莖皮、根皮、果實有藥用價值。柘樹葉秀果麗,具有園林用途。柘樹根多糖主要由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木糖等4種單糖組成。

基本信息

概述

柘樹柘樹

柘樹出自《本草綱目拾遺》,《本草衍義》:"柘木,里有紋,亦可鏇為器。葉飼蠶曰柘蠶。葉硬,然不及桑葉。"《綱目》:"楊,處處山中有之,喜叢生。乾疏而直,葉豐而厚,團而有尖。……其實狀如桑子而圓粒如椒,名佳子。其木染黃赤色,謂之柘黃。"
柘樹,高達8米,小枝暗綠褐色,具堅硬棘刺,刺長5-35mm。單葉互生,葉柄長0.5-2cm;托葉側生,分離;葉片近革質,卵圓形或倒卵形,長5-13cm,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3裂,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兩面均有毛,成長後下面主脈略有毛,余均光滑無毛;基出脈3條,側脈4-5對。花單性,雌雄異株;均為球形頭狀花序,具短梗,單個或成對著生於葉腋;雄花花被片4,長圓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絲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線狀。聚花果球形,肉質,直徑約2.5cm,橘紅色或橙黃色,表面呈微皺縮,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裡。花期5-6月,果期9-10月。柘樹是由灌木經過長期的生長而形成喬木,是生長極其緩慢的樹種之一。該樹種樹齡在500年以上,屬於國家一級保護的落葉喬木。

藥品簡述

柘樹柘樹

藥名:柘木
漢語拼音:
英文名: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拉丁名:Cudraniatricuspidata(Carr.)Bur.
別名:柘木(《本草拾遺》),柘樹(《救荒本草》),柘(《詩經》)、柘桑(《淮南子》高誘注)、灰桑樹(《湖陰縣誌》)。柘,柘桑,文章樹,灰桑樹,柘子,野梅子,野荔枝,老虎肝,黃桑,黃了刺,刺釘,黃疸樹,山荔枝,痄腮樹,痄刺,九重皮,大丁癀。
性味:《本草拾遺》:"味甘,溫,無毒。
歸經:入肝、脾二經。
功能:化瘀止血,清肝明目,截瘧
主治:治崩漏,飛絲入目,瘧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l-2兩。外用:煎水洗。
生態環境:
資源分布: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浙江、安微、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
藥材基源:柘樹的木材。
採收儲藏:
炮製方法:
用藥禁忌

常用選方

1、治月經過多:柘樹、馬鞭草、榆樹。水煎兌紅糖服。(《湖南藥物志》)
2、洗目令明:拓木煎湯,按日溫洗。(《海上方》)
3、治飛絲入目:柘樹漿點(目)了,綿裹箸頭,蘸水於眼上繳拭涎毒。(《醫學綱目》)

古文記載

柘樹柘樹

1、柘弓:柘木做的弓。柘樹枝長而堅,宜作弓。《太平御覽》卷九五八引漢應劭《風俗通》:“柘材為弓,彈而放快。”北周庾信《春賦》:“金鞍始被,柘弓新張。”
2、柘杵:用柘木製的杵。漢,劉向《說苑·權謀》:日之役者,有執柘杵而上視者,意其是邪?”
3、柘袍
1)指“柘黃袍”。唐,王建《宮中三台詞》之一:“日色柘袍相似,不著紅鸞扇遮。”元歐陽玄《陳摶睡圖》詩:“陳橋一夜柘袍黃,天下都無鼾睡床。”
2)借指“皇帝”。宋,蘇軾《書韓乾<牧馬圖>》詩:“歲時翦刷供帝閒,柘袍臨池侍三千。”
4、柘杓:用柘木製的杓子。唐,沉亞之《淮南都梁山倉記》:“今待汝訪山求材然後用,何異乎柘杓滂流之語耶?”
5、柘枝:柘枝舞的省稱。唐,章孝標《柘枝》詩:“柘枝初出鼓聲招,花鈿羅衫聳細腰。”清吳偉業《贈妓朗圓》詩:“輕靴窄袖柘枝裝,舞罷斜身倚玉床。”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八節:“胡騰、胡鏇和柘枝都由女伎歌舞。”
6、貞柘:柘樹木質細密堅韌,稱為“貞柘”。唐,虞世南《琵琶賦》:“木瓜貞柘,盤根錯節,或錦散而花開,或絲縈而綺結。”
7、柘橋:用柘樹壓枝形成的天然鞍橋。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桑柘》:“欲作鞍橋者,生枝長三尺許,以繩系旁枝,木橛釘著地中,令曲如橋。十年之後,便是渾成柘橋。”

藥用植物栽培

生長習性
喜光亦耐蔭。耐寒,喜鈣土樹種,耐乾旱瘠薄,多生於山脊的石縫中,適生性很強。生於較蔭蔽濕潤的地方,則葉形較大,質較嫩;生於乾燥瘠薄之地,葉形較小,先端常3裂。根系發達,生長較慢。
繁殖培育
播種或扦插繁殖。
經濟價值
藥用:莖皮是很好的造紙原料;根皮入藥,止咳化痰,祛風利濕,散淤止痛;木材為黃色染料;葉飼蠶;果可食用和釀酒。
園林:柘樹葉秀果麗,適應性強,可在公園的邊角、背陰處、街頭綠地作庭蔭樹或刺籬。繁殖容易、經濟用途廣泛,是風景區綠化荒灘保持水土的先鋒樹種。

莖葉藥品簡述

藥名:柘樹莖葉。
漢語拼音:zheshujingye。
英文名: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cluratricuspidataCarr.[Cudraniatri-cuspidata(Carr.)Bur.]
拉丁文名:RamulusetFoliumMacluraeTri-cuspidatae。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祛風藥。
科屬分類:桑科。
性味:甘;微苦;性涼。
功能:清熱解毒;祛風活絡。
主治:痄腮;癰腫;隱疹;濕疹;跌打損傷;腰腿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1500m的陽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綠和溪旁。
資源分布: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甘肅等地。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柘樹的枝及葉。
採收儲藏: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中藥化學成分
莖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gluoside),桂木生黃素(artocarpesin),降桂木生黃亭(norartocarpetin),5-O-甲基染料木素(5-O-methygenistein).葉含抗微生物成分和植物抗毒素(phytoalexins)。
文獻論述
1、《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癤子,濕疹。
2、《雲南中草藥選》:消炎止痛,祛風活血。治流行性腮腺炎,肺結核,慢性腰腿痛,跌打癆傷,癤腫,急性關節扭傷。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莖枝圓柱形,直徑0.5-2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可見灰白色小點狀皮孔。莖節上有堅硬棘刺粗針狀,有略彎曲,刺長0.5-3.5cm,單葉互生,易脫落,葉痕明顯。葉片為倒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3-9cm,寬1-2.8cn,先端鈍或漸尖,或有微凹缺,基部楔形,全緣,基出脈3條,側脈6-9對,兩面無毛,深綠色或綠棕色,厚紙質或近革質。葉柄長5-10mm。氣微,味淡。

果實藥品簡述

藥名:柘樹果實
漢語拼音:zheshuguoshi。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cluratricuspidataCarr.[Cudraniatri-cuspidata(Carr.)Bur.]
拉丁文名:FructusMacluraeTricuspidatae
功效分類:清熱涼血藥。
科屬分類:桑科。
別名:佳子、山荔枝、水荔枝、野荔枝、野梅子。
性味:苦;性平。
功能:清熱涼血;舒筋活絡。
主治: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1500m的陽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綠和溪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甘肅等地。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柘樹的果實。
採收儲藏:秋季果實將成熟時採收,切片,鮮用或曬乾。
選方:治跌打損傷:將柘樹成熟果實,切片曬乾研粉。每次一調羹,用黃酒吞服,每日二次,連用五至六天。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完整果實近球形,直徑約2.5cm,鮮品肉質,橙黃色。乾品多為對開節片,呈皺縮的半球形,全體橘黃色或棕紅色,果皮內層著生多數瘦果,瘦果被乾縮的肉質花被包裹,長約0.5cm,內含種子1枚,棕黑色。氣微,味微甘。

植物分類導航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至2004年,已確認有287655個物種,有258650種開花植物和15000種苔蘚植物。綠色植物大部份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
角苔植物門葉苔植物門石松植物門有節植物門
帚蕨植物門苔蘚植物門種子植物門蕨類植物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